姜集苗,金賽賽,吳學亮
(1.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2.溫州市中心醫院,浙江 溫州 325000)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論,浙江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開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的“五水共治”大規模治水行動[1-2]。“五水共治”是近年來浙江省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治水工作的成敗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更關乎百姓民生及社會的穩定[3]。2017年,溫州市正式吹響“剿滅劣五類水”號角,全面進入治水新時代。通過多年的水環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修復工作[4],浙江省河流水質改善已見成效,河道型水源地水質明顯改善。已有“五水共治”的研究大多在經濟轉型、社會安全、文化養成、生態可持續等方面,極少關注老百姓的評價。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溫州片區的街道社區居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分析當地居民對“五水共治”的認知度、參與度、支持度、信心度、滿意度和總體評價,旨在為下一步工作提供決策參考。
本課題組自制調查問卷,共16道題,問題涵蓋“五水共治”的認知度、參與度、支持度、信心度、滿意度和總體評價等6個方面,為4級量表。以滿意度為例,1代表非常滿意,2代表比較滿意,3代表一般滿意,4代表不滿意。采用隨機無記名調查問卷方法對溫州各個街道社區、鄉鎮居民和村民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510份,收回510份,剔除無效問卷6份,其中有效問卷504份,有效率98.82%。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齊性檢驗、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分別代表在0.05、0.01水平上差異顯著。
調查對象對溫州市“五水共治”的總體評價良好,平均分為2.30。調查對象對“五水共治”的認知度、參與度和支持度的評分分別為1.63、1.78、1.44,對信心度、滿意度的評分為2.00、2.06,居民對政府治理水環境意愿最強烈。從居民對“五水共治”的訴求上看,最應該先解決治污水,其后依次為排澇水、抓節水、防洪水和保供水(表1)。

表1 “五水共治”中優先解決項目
不同性別對“五水共治”認知的差異見表2。分析可知,男性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女性。認知度、參與度、支持度、信心度和總體評價不存在性別差異。

表2 “五水共治”評價的性別差異分析
不同年齡層對“五水共治”認知的差異見表3。13~17歲為青少年,18~45歲為青年,46~69為中年,69歲以上為老年。不同年齡層調查對象在支持度、滿意度和信心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檢驗發現,信心度由高到低分別為:青少年>老年>中年>青年;支持度由高到低分別為:青少年>青年>老年>中年;滿意度由高到低分別為:老年>青少年>青年>中年。

表3 “五水共治”評價的年齡差異分析
Person相關性檢驗見表4。參與度與支持度無相關性,說明人們是否參與“五水共治”都會支持該舉措的進行。支持度與認知度、信心度、滿意度和總體評價均呈顯著正相關。總體評價與認知度、參與度、支持度、信心度、滿意度均呈顯著正相關,居民的信心度對治水滿意度的影響較大。

表4 “五水共治”評價的相關性分析


表5 回歸方程模型
認知度、參與度、支持度、信心度、滿意度與總體評價回歸分析見表6。通過回歸方程模型可知,認知度、信心度、參與度對總體評價起積極作用,其中認知度的作用最強。

表6 認知度、參與度、支持度、信心度、滿意度與總體評價回歸分析
以認知度為調節變量,檢驗參與度是否會通過認知度來調節總體評價。建立假設:認知度在參與度和總體評價之間起調節作用,示意圖見圖1。

圖1 認知度在參與度和總體評價之間的調節作用
為研究認知度對參與度和總體評價的調節效應,按溫忠麟等人[5]的方法采用層次回歸分析。如表7所示,交互作用項“參與度×認知度”的回歸系數在以總體評價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中,未達顯著水平(P>0.05)。引入交互作用項后,新增解釋量也未達顯著水平(P>0.05),表明認知度在參與度對總體評價影響上無調節效應。

表7 認知度調節效應表
從調研中看到在優先解決項目中治污水占75.9%,解決老百姓密切關心的問題是重中之重。整治重污染、高能耗行業,深入開展低端落后塊狀經濟整治專項行動,制定低端落后塊狀行業關停淘汰、整合入園、規范提升的綜合整改方案。積極發展高技術治水產業[6],培育并壯大治水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建設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探索建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溫州居民在“五水共治”活動開展以來,支持度和認知度相對較高,這與老百姓環保意識的提升和政府的積極宣傳有很大關系,但是參與度相對不高。究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居民認為政府和企業等應該為環境保護承擔主體責任,不會主動參與治水。當居民參與其中,有了切身體會,勢必提高治水的信心度和滿意度,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變政府要求為居民主動參與。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建設的主力軍,也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參與者。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利用治水平臺,引導大學生融入社區(村)。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人生閱歷,還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使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進而培養大學生生態價值觀念。高校可以借助校園活動為大學生開展主題演講、微電影活動、知識競賽等,將治水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大學生,進而提升大學生治水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