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瑜
【摘要】職住平衡規劃理念發展歷史悠長,將該理念運用到當今國土空間規劃中,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進一步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是一個需要深入挖掘的研究課題。本文主要闡述在唐山市古冶區國土空間規劃中加以研究職住平衡、產城融合之法,助力于古冶區推進文明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發展平衡性與協調性。
【關鍵詞】職住平衡;國土空間規劃;產城融合? ? ?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6.019
唐山市古冶區因礦而生、循礦而建,由林西礦、趙各莊礦、唐家莊礦、呂家坨礦及范各莊礦五礦而成,組團式發展。作為唐山市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典范城區,為保障古冶區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將產城融合發展與職住平衡研究緊密結合,通過科學合理地預測就業人口與居住、與崗位用地配置的關系,協助各類用地空間布局,進而提高生產生活效率、進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質,更加貼近以人為本的規劃本源,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1、基本概況
古冶區距唐山市中心區25公里,距秦皇島115公里,距天津150公里,距北京200公里。北部、東部皆與灤縣接壤,東南部與灤南縣相鄰,西與開平區相連,西南與豐南區為鄰。205國道、遷曹公路貫穿全境。老京山鐵路從境內通過。
古冶曾譜寫下工業文明的輝煌。清政府1887年籌建林西礦,1909年籌建趙各莊礦,1924年民國政府建成唐家莊礦,建國后國家又建設了“共和國第一礦”——范各莊礦、第一個大型水采礦井——呂家坨礦。
2、影響因素
對于古冶區來說,職住平衡的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產業用地、交通體系、住房供給與服務體系四個方面:
2.1產業用地
古冶區目前有三大傳統產業鋼鐵、水泥、焦化,規劃對低效率、低技術、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及中小型采礦企業進行合理援助退出。形成傳統產業大幅度積極壓縮,將對過剩產能的投資轉向新產業,關注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進和培育,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改善產業結構。規劃鼓勵精品特鋼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引入數字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固廢循環利用、現代服務業等特色產業。形成“1+3+2”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古冶形成三大產業園區:東部以智能制造為引領的新型制造集聚區、西部以數字細心和生物醫藥為引領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和南部以節能環保和新材料為引領的產業鏈延伸集聚區。
三園區范圍共計近四十平方公里,分別位于中心城區的東南西三個方位。東園與西園與城區相融已無邊界,南園區與城區由南環路相隔,自成一體。其中東園面積最大,東西跨度六公里。南園深入范各莊鎮腹地,跨距三公里。
規劃應充分考慮產業用地類型、就業崗位數量、園區跨距等因素對于職住平衡的影響。
2.2交通體系
怎樣使通勤交通變短是拉近就業者居住地與工作地距離的重要方式。
其一,最為重要的一項便是道路交通。城區內部聯系不暢,受礦區用地限制,道路間距過大,斷頭路較多,路網不成體系,部分道路路況差,道路通行能力低。經開區內道路主要以連接村莊的鄉村道路為主,路面較窄,且路網布局混亂,斷頭路較多,交通通達性差。遵循“小街區、密路網”的規劃理念,強化次干路和支路系統,打通斷頭路,減小路網間距,提高建成區道路網密度,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城區東西向的主干道基本保證為一條連續不間斷的道路,加強南北連接的主干路網。經開區則側重形成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道路系統。
其二,優化公交結構,提高公交吸引力。構建以公交樞紐站、公交中途站和公交首末站為基礎的全域三級城鄉公交樞紐場站體系。調整古冶城區至唐山市中心城區交通樞紐的線路組織模式,結合火車站、汽車站、商業中心等區域服務節點布置公交樞紐,客流以城市組團間長途客流為主,早晚高峰期間減小通勤公交線路發車間隔,加密通勤公交發車班次,保障通勤需求,增強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落實和強化公交優先政策,提高公共交通舒適度和使用的方便性,提高公交運行速度、準點率、服務水平和覆蓋率,500米半徑不小于90%。
其三,構建連續安全、多樣化的慢行網絡體系,保證步行和自行車路權。積極發展自行車交通和步行交通,優化公共交通與步行和自行車進行接駁換乘的設施條件,構建“公交+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模式,提高綠色交通出行比例。積極引導共享單車等新興交通模式健康發展。
2.3住房供給
住房與就業崗位之間的分配主要取決于市場,無法直接對等定量。所以只能使規劃從用地角度盡量趨于合理,而另一部分就需要由宏觀政策引導住房,但也不能保證最終居民自主選擇后的結果與規劃平衡目標保持一致。古冶區總體房價差距不大,但仍有細微差別。例如,金山片區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土地價值稍高于周邊,這種級差會導致住房市場的房價與居民的居住意識,進而影響居住形態偏離最終規劃狀態。
因此,居住用地供給應按社區圈層劃定,滿足各圈層功能定位的基礎上,盡量配置環境、公服等基礎條件均質化,但每個分區應同時提供不同類型的住房,混合式建筑類型、戶型,當然不同區位采用不同的供給比例與供給模式,促進就近工作,提高職住平衡的可能性。尤其是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在總體住房供給中應不低于30%比例。
根據古冶經濟社會發展分析與人口預測可知,規劃期末,常住人口為3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4.7萬人,城鎮化率為89%。按照唐山市住房發展目標要求,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將達到34平方米,則古冶住房總建筑面積需求為1180萬平方米。依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人均居住用地面積指標為28.0-38.0平方米/人,則規劃人口34.7萬人時,居住用地需求為971.6-1318.6公頃。根據未來三產發展特點,適度引導城市用地混合功能開發,嘗試水平混合與垂直混合多種方式,規劃一定的混合用地。將居住與其他用地類型混合,提高就近就業可能性。
2.4服務體系
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合理發展教育、文體、醫療等社會公共事業建設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綜合配套服務體系,是實現職住平衡的重要影響因素,能夠有效引導居民選擇居住地點、減少出行總量、縮短非必要出行距離。
打破行政區域,堅持“城鄉統籌布局、整治提升現有、補充完善欠缺”的原則,統籌布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強資源整合,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多種方式,推進設施共建共享。根據居住社區十五分鐘、十分鐘、五分鐘生活圈劃定規模,促進資源均質化配建,構建全民、便捷實用的多層次公共服務體系。
3、職住平衡規劃
3.1測算就業人口與崗位
古冶區現狀常住人口35.24萬人口,其中城鎮人口31.06萬人。規劃至2035年,古冶常住人口為39萬人。根據統計年鑒數據歷年三產就業人口數據分析,古冶就業人口占常住總人口的57%,三產就業人口比例為1:3.5:3。2019年GDP為212.41億元。自2014年出現拐點,增速減緩,由13%降至6%左右。規劃期末,按照增速5.0%方案,規劃期末GDP預計達到540億元。考慮人口老齡化結構等因素綜合分析,通過各產業人均產值經驗值,計算出未來就業人口達到20萬人左右。其中,一產就業3萬人,二產就業9萬人,三產就業8萬人。
3.2用地布局
充分考慮工業園區產業用地、城區各類用地單位就業人口常數,根據三產不同人口結論,校核用地布局及規模、開發強度等。同時考慮功能結構,三河四湖的藍綠空間交織,形成古冶獨具特色的功能布局。形成金山綜合服務組團、林西商貿組團、西部商業居住組團、濱湖生態休閑組團、趙各莊文旅康養組團、范各莊生態居住組團等特色功能組團。
將古冶區劃分為14個十五分鐘生活圈、37個十分鐘生活圈和若干五分鐘生活圈。東南西三產業園區就近安排居住,減少出行距離,縮短出行時間,避免形成上下班高峰單向交通流,滿足集聚園區就業人員的通勤方便;依據各功能組團發展重點確定服務用地類型及規模,加強金山綜合服務組團區級公共服務設施,減弱社區級服務配置;適當增加濱湖生態休閑組團的商業用地,增加三產就業崗位;改造林西商貿組團、趙各莊文旅康養組團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側重商貿用地、康養用地的比重;西部商業居住組團是未來彈性發展區域,預留一定的留白用地;范各莊生態居住組團是古冶南部居住核心,建以環境舒適、優美、便捷的居住功能為主。
3.3政策引導
職住平衡從規劃到現實的過程涉及法規、政策、工作方法及保障體系等多方面影響制約。注重對整體格局的把控,需要政府加強政策引導與宏觀調控。制定相對科學合理的產城布局與選擇的相關政策,科學規劃配置土地資源,明確各類用地功能,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綠地系統等多維度的開發建設與體系完善,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彈性土地供應,鼓勵有利于職住平衡建設項目的優惠政策,制定細化職住平衡規劃設計的實施細則或具體方案。
結束語:
作為一名國土規劃師,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將職住平衡引入規劃策略、校核平面用地布局,將會提高規劃的科學性與實踐性,做到突出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理念,未來整個城市會大大減少通勤時間和通勤疲勞程度,減小城市運行成本;縮減社會成本,提高生產生活效率;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提升生活品質;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本次國土空間規劃對古冶區城市空間布局規劃的指引,中心城區與經濟開發區融合發展,將對大批各類企業機構形成吸引,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以及提出相應居住環境要求,職住平衡成為保障城市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成為古冶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助力。
參考文獻:
[1]尹向東,鄧木林,劉國威. 國土空間規劃現狀調查體系思考[J].規劃師,2021(02).
[2]張硬,黃亮東,張碩,陳暢. 天津市國土空間規劃基數轉換方案研究[J].規劃師,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