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惕
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以下簡稱藝術節)是一項全國性的蘇州評彈藝術展演活動,自2000年創辦以來,每3年舉辦一屆。今年,第八屆藝術節于10月16日至24日在蘇州成功舉辦。筆者有幸受邀,欣賞了來自江浙滬各專業評彈團體的參演節目,并在與參演人員、專家學者、評彈愛好者的交流過程中,有了新的思考,得到了新的教益,對當前蘇州評彈總體發展情況有了新的把握。
本屆藝術節圍繞“曲唱百年 花開盛世”主題,在節目安排上體現出了以吳韻話傳承、以創新促流芳的追求,較好地反映了意蘊深邃的江南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最新成果。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凝望歷史,聚焦現實。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所以參加本屆藝術節的各專業院團多以“紅色”為底色,打造出了一批兼具歷史厚重感與藝術表現力的作品,如謳歌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鉤沉蘇州第一個獨立黨支部歷史的《紅色搖籃》,再現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金融“戰爭”的《戰·無硝煙》,再現民主人士逃脫國民黨反動派武裝抓捕驚險時刻的《柳亞子歷險記》,為“紅船衛士”塑像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歌頌“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王淦昌的《鄧稼先》《以身許國》,表現抗美援朝戰斗英雄光輝形象的《英雄黃繼光》等。這些作品在以“一片丹心向陽開”為主脈絡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棱鏡”效應,讓黨的精神陽光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事件上分射出不同的光彩。而描寫新時代黨員援疆援教感人事跡的《手拉手》,反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主題的《太湖情》,贊揚身殘志堅心靈美的《板凳姑娘》,謳歌新時代造橋壯舉的《大江彩虹》,點贊基層干部廉潔從政的《家宴》,以及歌頌川航機長劉傳健、“七一勛章”獲得者“張媽媽”的《英雄機長》《張桂梅看病》等一大批優秀中短篇新書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蘇州評彈式的藝術語言、醉美聲腔和“在說法中現身”的表演手法,讓受眾們能在濺玉琵琶、鶯囀歌喉中聆聽初心跳動的聲音,看到在黨的領導下,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事。
二是名家新秀,青藍相繼。首先,90%以上參演演員的年齡在50周歲以下,許多藝術家和資深演員甘當綠葉以烘托中青年演員。這種“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的演出配置,既展現出了前輩藝人的高風亮節,也展現出蘇州評彈界英才相繼、后勁十足的可喜態勢。筆者認為,這首先得益于蘇州評彈界擁有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倡導下而創辦的蘇州評彈學校。60年來,蘇州評彈學校堅持特色辦校,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探索提升招生數量,為學生打開實習、就業渠道的有效路徑,在確保每年都可以為江浙滬各專業評彈團體穩定輸送優秀畢業生的同時,為曲藝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先行官”“探路者”的作用。其次,自2006年蘇州評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江浙滬各地相關部門及專業團體,都在努力夯實國家、省、市三級傳承人制度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了藝術傳承發展長效機制。各類專業培訓班、藝術進修班和理論講習班為青年人才思想和藝術水平的雙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最后,藝術節積極響應國家對文藝界評獎辦節的新要求,在形式上實現了從“比賽”到“展演”的調整,取消了創演只為獲獎的“一錘子買賣”,避免了創演資源的浪費,給各專業院團留出了打磨提升作品的空間,更為廣大中青年評彈演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展示、學習觀摩、評點交流、共同提高的嶄新平臺。
三是忠于傳統,勇于創新。14個評彈團體在本屆藝術節上的22場演出中,表演了13部新創中篇書目、40余個中長篇書目選回和新編短篇、8部優秀長篇傳承書目選回,其中既有提到的紅色主題書和觀照現實書,也有經典傳統書和新編歷史書,為評彈界繼絕學而開未來的發展理念提供了最佳注解。優秀中青年演員能在表演傳統經典書目時積累經驗、打磨技藝,并在向前輩請教、與受眾互動的過程中加深對評彈藝術美的理解,增強對受眾審美理念的整體把握,為好好說書、說好書打下基礎,進而滿足受眾“說書好”的心理預期。此外,表演方式的不斷創新給了受眾更加豐富的觀感體驗,評話《唐三彩》展現了主持引領和回目呈現的自然切換,中篇彈詞《戰·無硝煙》嘗試了主題集中與敘事精微的表現手法,開篇《張桂梅看病》打造了領銜主唱與小樂隊伴唱的情景互動。這些作品保持了曲藝藝術“在說法中現身”、跳進跳出的藝術本質和蘇州評彈說噱彈唱和“六白”精髓,體現出評彈從業者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的藝術追求,是他們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流變和動態傳承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理應得到業界內外的高度重視和普遍尊重。
當然,我們在肯定成果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待提升的空間。部分青年演員的基本功還不夠扎實,還需要更強更多的技藝訓練和舞臺實踐來提升完善;部分現實題材作品受限于原始素材的匱乏,情節推進存在“勉為其難”的意味;在被繁重的項目任務和短期的作品要求占用大量時間后,各專業團體難以擠出時間對參演書目進行深入而精細地打磨。
總之,立足新時代,蘇州評彈從業者要繼續堅持“出人、出書、走正路”的七字方針,將之應用到藝術創作、演出、教育、傳承、創新和市場發展等各個方面,在明確區分“通俗”與“三俗”界限的基礎上,對蘇州評彈有“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追求,堅守而不保守,穩健創新而不一味求新,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統一,努力實現蘇州評彈的曲高和眾、雅俗共賞。
(作者:中國曲協理事、江蘇省曲協副主席)(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