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芳



戲臺,是中國戲曲文化系統傳承下的一種建筑藝術載體,其不僅見證了中國傳統民族戲曲觀賞演出的精彩發展過程,而且還自覺性地承載了中國傳統民族戲曲的各種藝術表現形態及其與觀演之間的關系。戲臺歷經風雨滄桑,從最早的中式大型戲臺到近代大型中式劇場和眾多的大型現代化和流動小型中式戲臺依次出現,展現出了當代中國戲曲的時代發展變化和一種歷史性軌跡。戲臺建筑在明清時代的建設堪稱空前絕后,時至今日成為寶貴的文物古跡。
中國戲臺不僅是展示我國傳統戲劇戲曲藝術表演活動場所和我國戲曲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同時也已經成為保存我國傳統建筑文化遺產中珍貴的歷史文物,我們既要傳承它的文化精神,又要做好戲臺文物保護工作。由于山西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位置優勢以及悠久的戲曲文化傳統歷史積淀底蘊,現存于山西境內的新式戲臺多達1000余座,時代范圍囊括金、元、明、清,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戲臺博物館”。作為文物工作的研究者和保護者,應該從已留存的戲臺當中發掘更多的文化元素,并將現有的這些珍貴的戲臺文化遺產繼承和保護下去,這不僅是對歷史的研究,對我國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戲臺發展概括
中國古戲臺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代表,其在藝術形式中展現出來的絢麗多姿和藝術輝煌為它在古代建筑物中奠定了一定基礎。在現代戲臺的形制固定化以及演變發展過程中,戲臺群的形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由古露臺、戲亭到戲臺形制演變成熟的現代廟臺,并由最早期開始的四面觀到三面觀進行過渡,再到最后的一面觀逐漸演變。最初的兩個小型露臺子的建筑結構即在整座大殿前面分別使用兩塊小型磚石互相連接起并建造一方形的小型露臺子,和整個殿基齊高直接獨立相連,到了現代建筑技術發展后期成為一個獨立的露臺建筑結構個體。后期音樂舞臺樓閣戲亭的整體建筑結構發展獨立于古代音樂庭院戲臺建筑結構中的其他庭院建筑,戲臺戲亭結構就是采用了古代音樂舞臺樓閣的建筑結構形式,為三層高的木構亭式大型音樂舞臺,平面大致上是呈一個個的正方形,三層戲樓四面之間有小小的圍墻,正面頂部有門窗可當作一個戲臺前場口,有前臺后場口和戲臺后場之分,戲臺戲亭建筑結構整體上的戲臺建筑整體結構就是呈“井”的一個十字形作為整體建筑架構,這個在古時候的“戲亭”依舊保存有對“廟宇”的一定歷史依賴性,在功能上、色彩上沒有大的改變。明清時期,“觀戲”已經成為了中國城鄉居民生活的一個重要文化內容,所以在明代戲臺建筑的結構設計、變化上已經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改進,同時在明代戲曲觀演者的關系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可以說,明清時代是戲臺建筑發展的鼎盛時期,安定的生活環境,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戲臺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發展。
明清戲臺發展過程及特征
明清戲臺大多依舊是神廟戲臺樣式,但是在結構上隨著戲曲的要求和文化的發展,實際的環境和人們的需要逐步進行了改變。明清時期神廟戲臺雖然據說最初定型于北宋直至金元,但是在明清這個時期真正將其發揚光大,在明清時期戲臺的內部整體建筑結構發生了一定的重大技術變化,從而由過去的亭榭式明清戲臺整體建筑及其結構樣式改成了一個戲臺整體平面為半圓或長方形的大型明清殿堂式戲臺建筑,這也就是從半圓的正方形建筑到戲臺整體為半長方形的一個明清戲臺及其整體內部建筑及其架構的重大技術過渡和建筑技術上的改變,同時明清戲臺的入口逐漸擴大加寬,舞臺墻的進深逐漸擴大縮小,在整個明清舞臺上再次重新進行了固定式和雙層隔扇式的大型磚木戲臺墻,此時前后臺正式完全可以分開,這也就是明清時期戲臺及其建筑技術發展中“質”的重大結構改變與建筑技術上的飛躍,至此,明清這段時期戲臺作為單座式的戲臺及其內部建筑整體結構、形制又逐漸重新發展出并呈現出多種戲臺建筑結構樣式。
雙幢豎聯式戲臺是泛指兩重戲臺建筑前后戲臺連結,前為前戲臺口、后為后臺戲房。兩者整合后的戲臺由兩者整合構成,并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整合戲臺。在這里最早的具有歷史代表性的戲臺建筑即山西晉祠水鏡臺。晉祠水鏡臺是山西現存較大的明清兩代戲臺,其分為前后戲臺兩個部分,從戲臺建筑結構形制角度來看,后臺為明代時期建造,前臺頂部是清代以后補充和改建的臺式建筑。山西晉祠水鏡臺的整體戲臺建筑設計為在后前臺上各立十二根明柱用以支撐磚木卷棚式戲臺屋頂,周圍還添加各種木雕裝飾,制作戲臺工藝精細。而前后臺則在臺身四角各設立柱,有兩面方形圍廊與整個前臺連成一體。前后臺之間分別設置了上下場廳大門,中以一塊木板將門隔開,上面高懸“水鏡臺”橫匾。臺基平均高出建筑地面1.3米,前沿設有排列六十平方公分高的石方形望柱,嵌入一塊石勾欄,將前后兩戲臺圍一周,使整個戲臺建筑渾然一體。水鏡臺在整體建筑設計藝術上,可圈可點,是樓、是臺、是殿、也是閣,融四種古代建筑風格于成為一體,前臺頂部有磚木卷棚頂式重檐抱廈,后臺為磚木重檐三層歇山式,灰瓦覆頂。從東邊方向仔細看去,上部合院建筑為三層三間重檐筒瓦磚木懸山歇架硬檐懸山頂,它頂上像是三座樓;下部為寬闊的三層重檐宮殿。按明代形制,它又是殿。從西邊方向仔細看去,上部建筑是單檐筒瓦歇山磚木卷架的硬歇棚頂,像是一座閣;而下面又是寬敞的三層重檐高臺。這樣說它就是一座由三層重檐殿樓和三個單檐歇山卷棚合而為一的特殊中式合院建筑,木構斗拱較雄大,是明代建筑特有的風格。水鏡臺是山西明清時期非常具有特色跟代表性的一座典型戲臺建筑物,在建筑形制上其揚長避短,充分利用了各種建筑形制的優點。并且其壯大了實用性,體現了古代建筑工匠在建筑藝術追求上孜孜不倦的精神,也代表了明清時期的建筑水平與能力。雙幢豎聯式戲臺建筑讓戲臺有了前后之分,在功能上更加具體,內容表達力更強,而在建筑物形制上,建筑設計明確,整體氣勢恢宏,雕飾華麗,是戲臺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
臺口前凸式建筑是在雙幢豎聯式建筑基礎上的逐步發展,第一個承重建筑形成亭榭式,整體形狀呈一個平面形或方形,讓其可以作為一個后臺表演區;第二重就是建成二層殿堂式或者二層房屋式,這個面的整體面所呈現的形狀是一個平面形或長方形,這個整體是讓其作為表演后臺區。臺口面的前臺寬度應該要比臺口后臺更窄,形成前凸式的形狀。這種戲臺可以突出戲曲演員的演唱功力,并且表演力更加突出,前后建筑有了更加明確的分工,體現出精巧靈動之美感,這成為戲臺建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同時這種類型的戲臺建筑多與民間信仰力量相關聯,所以在一些形制及裝飾上還可以看到地區文化和特征,一些江南古戲臺多以雕刻精湛著稱,前方凸出的戲臺建筑及內飾宛然一副江南水鄉畫。
三幢樓房并聯的雙耳房式的大戲臺就是將原本位于戲臺后部的三個戲房部分挪出來到臺口兩側,這樣便形成了一個三幢并聯耳房式戲臺。這種結構的戲臺建筑整體更加緊湊,功能更加豐富,給人視覺感受龐大且獨特,戲臺充分利用地形形成合理的觀劇環境。
明清戲臺建筑的意義
明清金元時期戲臺建筑已經是中國古代戲臺裝飾建筑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時至今日,我國明代境內戲臺現存遺留建筑數量大約為87座,其中山西省境內戲臺有46座。清代時期是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繁盛巔峰時期,在戲臺建筑風格上充分突出了我國地方文化特點,呈現的多樣化建筑形態不斷發展。古代的戲臺不僅僅只是把它作為歷史文物遺留下來,更重要的它還是文化藝術內涵,延續表現出的也是一方水土及自然民俗風情。“歷史是根,文化是魂,而文物則是歷史的驗證和文化的載體”,古老的戲臺建筑作為反映歷史的“見證者”,鐫刻著一個時代印記。
明清時代的戲臺建筑客觀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環境。在傳統宗教觀念的影響下,人們把自己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于祭祀天神的保護上,同時戲曲與戲臺相互融合促進的同時也為廣大人民群眾帶去了精神世界的滿足。
作者單位: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