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龍
(哈密新中興工貿有限公司,新疆 哈密 839000)
礦區位于哈密市東南137°方位,直距129km處,行政區劃屬新疆哈密市管轄。本文對哈密市天湖Ⅰ號白云巖礦的基本地質特征及成因展開探討,以供參考。
區域出露地層的有: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地層及第四系。元古界中天山群貫穿區域中部,南北兩側為斷裂所控制,根據不同的巖性組合劃分了星星峽組(Ptxb)和卡瓦布拉克組(Ptk)兩個組。星星峽組呈北東東向分布于區域北部,兩者整合接觸,巖性組成為:灰色石英片巖、大理巖、石英巖。卡瓦布拉克組呈近東西向分布于區域中部及西南角,與上覆地層震旦系中統(Z2)呈斷層接觸。巖性主要為白色、灰色大理巖、白云巖、灰色石英片巖、石英巖。該組含鎂或富含鎂的碳酸鹽沉積發育,是白云巖礦的主要的含礦層位。震旦系區內僅出露有中統(Z2),呈近東西向分布于區域中部,主要由深灰色硅質灰巖、硅質頁巖、白色白云巖、白色、灰色大理巖、灰色片巖、片麻巖組成。與上覆下寒武統西大山組地層呈整合接觸。寒武系區內僅出露有下統西大山組(€1x),呈近東西向零星分布于區域中部及西南角,主要巖性為一套含磷、鈾、釩的炭質、硅質巖、黃鐵礦化泥板巖,紫紅色硅質頁巖,底部常有角礫狀灰巖。與上覆地層志留系呈超覆不整合接觸。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區域北西部和中部(如圖1)。

圖1 區域地質圖
區域大地構造位置屬于塔里木板塊(一級)-塔里木北緣陸緣構造帶(二級)-公婆泉早古生代島弧(三級)之中天山中間隆起帶。區內褶皺、斷裂構造較發育。
1.2.1 褶皺構造
區域地處中天山中間隆起帶,北側為北天山地向斜褶皺帶,南側為北山褶斷帶切勒塔格復背斜的東部,中天山中間隆起帶呈北東70°方向帶狀分布,南北兩側為捷山子大斷裂控制。根據所受的不同構造作用,及其地層、變質作用等不同因素,將該帶分為南北兩個平行的次一級構造單元:北為捷山子隆起,南為天湖凹陷,(基本特征見表1)。捷山子隆起:呈一東寬西窄的帶狀,二側均為大斷裂控制,組成捷山子隆起的巖石,主要是各旋回期的侵入巖(約占1/3)其次是元古界的各種變質巖。背斜核部由中天山群星星峽組組成,翼部主要由卡瓦布拉克組成。天湖凹陷:呈一西寬東窄的帶狀,北西為捷山子大斷裂與捷山子隆起相隔;西南為紅柳河斷陷。凹陷內為一系列的緊閉線狀褶皺,由于天湖巖體的侵入,它們被分割為東西二段,這些褶皺具有共同的特征,褶皺走向由北東70°至近東西向,其向斜部分均由寒武世石英巖或石英片巖組成。
1.2.2 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在區域內不甚發育。捷山子大斷裂呈北東東向橫貫全區,是區內主要構造單元的分界線,區內構造線方向其一致。捷山子大斷裂表現為規模大、發生時間早,活動時間長,在地史發展中,不僅控制著不同構造單元的地質發展,而且也是巖漿活動的良好通道,沿斷裂帶巖石受到了強烈破碎或糜稜巖化。

表1 中天山中間隆起帶次級構造
勘查區出露的地層單一,僅見有元古界中天山群卡瓦布拉克組(Ptk),巖石組合為中厚層狀綠泥石石英片巖夾白云巖,綠泥石石英片巖與白云巖為整合關系,界線清楚。
(1)白云巖:為本次勘查的主要對象,礦體即賦存其中,分布于詳查區中部和東北角,呈北東-南西向延伸,單斜產出,巖層產狀338~340°∠46~47°。中部白云巖層在區內出露長度2066m,出露寬度73m~172m,沿走向于東西兩側延伸至區外。東北角白云巖層在區內出露長度634m,出露寬度37m~109m,沿走向于東西兩側延伸至區外。巖石呈灰色~灰白色,細晶~中粗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白云石組成,含少量陸源碎屑和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占95%以上,粒徑0.06mm~2mm,聚片雙晶發育,雙晶紋平行于菱形解理的短對角線;方解石粒徑0.06mm~0.25mm,分布不均勻,含量2~10%。
(2)綠泥石石英片巖:為勘查區內主要出露巖石,分布于全區并延展至區外。巖層呈北東-南西向延伸,單斜產出,產狀338~340°∠46~47°。巖石風化面灰白色,新鮮面綠色、淺灰綠色,中細粒均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片狀構造。礦物組成主要為石英,次為綠泥石。石英呈粒狀,局部可見三邊嵌晶結構,大小0.5~5.mm,含量65~85%。綠泥石呈片狀,大小0.2~2mm,含量20~30%。
勘查區構造簡單,總體上為一傾向北西的單斜構造。巖層層理清晰,產狀穩定,產狀338~340°∠46~47°。
詳查區巖石主要受區域變質作用影響,巖石往往發生一定程度的重結晶,總體變質程度中-深,屬碳酸鹽相中深變質。
在勘查區范圍內圈出了兩個白云巖礦體,均產于元古界中天山群卡瓦布拉克組(Ptk)白云巖中,礦體出露良好,無第四系覆蓋,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分述如下。
K1號礦體位于詳查區中部,是區內的主要礦體。呈似層狀產出,總體呈南西—北東向延伸,產狀335~345°∠47°。礦體控制長度1605m,厚9.56m~17.18m,平均厚13.44m,最大延深82m,最大垂深58m,沿走向兩端自然尖滅(圖2)。礦體沿傾向厚度基本無變化,沿走向厚度變化較穩定,厚度變化系數45.09%。
K2號礦體位于詳查區北東部,呈透鏡狀產出,總體呈南西—北東向延伸,產狀335~345°∠47°。控制長度205m,厚9.8m~19.80m,平均厚度8.27m,最大延深43m,最大垂深30m,沿走向兩端自然尖滅(圖2),厚度變化系數120.82%,屬厚度不穩定類型。

圖2 礦區地質簡圖
3.2.1 礦石的結構構造及礦物成分
K1、K2號礦體的礦石類型相同,巖性特征基本一致。礦石為淺灰~灰白色,細晶~中粗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白云石組成,含少量陸源碎屑和方解石。白云石含量占95%以上,粒徑0.06~2mm,聚片雙晶發育,雙晶紋平行于菱形解理的短對角線;陸源碎屑呈次棱角狀~次圓狀,粒徑0.06~0.25mm,成分為石英,少量巖屑,分布不均勻,含量3%;方解石粒徑0.06~0.25mm,零星分布,含量2%;另有少量褐鐵礦,粒徑0.05~0.1mm。
3.2.2 礦石的化學組分
K1號礦體礦石主要化學組分含量為:CaO31.22~39.62%,平均35.07%;MgO15.28~21.81%,平均18.29%;SiO21.17~2.65%,平均1.75%;Al2O30.32~1.80%,平均0.96%;Fe2O30.87~1.96%,平均1.35%;Mn3O40.05~0.12%,平均0.08%;S 0.04~0.09%,平均0.06%;P 0.04~0.13%,平均0.08%;燒失量39.14~41.85%,平均40.65%。
K2號礦體礦石主要化學組分含量為:CaO 32.02~39.01%,平均34.61%;MgO 16.12~21.78%,平均18.84%;SiO21.34~2.17%,平均1.77%;Al 2O30.84~1.20%,平均0.94%;Fe2O31.17~1.62%,平均1.31%;Mn3O40.04~0.09%,平均0.06%;S 0.05~0.08%,平均0.07%;P 0.04~0.07%,平均0.06%;燒失量40.43~41.75%,平均41.30%。
礦石自然類型單一,為白云巖,按工業適用性,其工業類型為熔劑用白云巖。根據熔劑用白云巖一般工業指標對礦石有益有害組分含量的要求,對比本礦礦石的組分含量情況(見表2)可知,K1、K2號礦體總體質量均達到熔劑用白云巖一般工業指標工業品位的要求,且兩者礦石質量相近。

表2 礦石品級質量對比表
勘查區礦體均為裸露的基巖,地形為正地形。礦體內部結構較為簡單。礦體的頂、底板均為白云巖,呈灰~灰白色,細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白云石占90%、方解石10%、褐鐵礦微量。白云石粒徑0.1~0.2mm,在白云石間含有泥質點、半自形粒狀方解石、細粒褐鐵礦。白云巖礦與非礦界線是依靠化學分析結果確定的,頂底板白云巖的MgO含量均小于15%。礦體內部沒有夾石。
礦體呈厚層狀-塊狀、以白云石為主的白云巖礦體,系正常淺海相沉積環境中形成,并經過后期的變質作用而形成,其成因屬正常沉積變質類型礦床。
新疆哈密市天湖Ⅰ號白云巖礦基本查明了礦區成礦條件和地質特征,基本查明了礦體形態、產狀、規模、空間分布、品位及變化情況,探討了礦床成因、成礦規律等。初步進行了礦床開發經濟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