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善輝,彭麗君,栗俊喜,張艷娜
(1.西平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 西平 463900;2.西平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在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大背景的新形勢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關系到環境安全、公共衛生安全、食品安全和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造文明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建立和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和運行機制,是一項關系到環境保護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民心工程。結合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筆者就當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現狀及對新形勢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的思考進行簡單的介紹。
西平縣于2015年建成了益民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該中心主要對病死豬、禽類、牛、羊等動物尸體及生豬定點屠宰場檢出的病害動物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方式采用當前歐洲最先進的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利用濕化、干化、化制、烘干技術,進行油渣分離,分離出的油用于生產生物柴油,渣用于制作高端有機肥,達到零排放、零污染。日處理能力達20 噸,年生產日按300 d計,年處理可達6 000噸。
在收集體系建設方面,該縣利用生豬調出大縣資金,對各收集點進行補貼,對年出欄200 頭以上的豬場建設冷庫,給予補貼;對年出欄500 頭以上的豬場配備冰柜。目前,西平縣共有收貯點380 個,其中建設冷庫的收貯點25個,設置有冰柜的收貯點355個,密閉式專用收集車輛6 輛,每輛運輸車輛配有專職司機定期對各收貯點的病死豬進行收集并運至無害化處理廠進行處理。
1.2.1 無害化處理認識不夠
部分養殖場(戶)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概念淡薄,畜禽死亡后報檢不及時,造成病死畜禽在養殖戶家中積壓,易腐敗變質,污染環境,對病死畜禽不進行無害化處理所造成的危害和后果認識不到位。
1.2.2 基層動物檢疫人員少,工作任務重,全面監管難度大
2019年,西平縣機構改革后,撤銷了原來的各鄉鎮的動物衛生監督分所,每2~3 個鄉鎮成立了一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中隊,每個中隊只有5~6 個人,既要承擔任務繁重的產地檢疫、屠宰檢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養殖場監管、母豬保險、生豬保險、畜牧業技術推廣工作,又要對轄區內未建立收貯點的養殖場(戶)發生畜禽死亡后上報時及時到場進行核實、登記、收集并運至無害化處理廠進行處理,還要對轄區畜禽飼養場(戶)進行技術指導和防疫監管,同時還增加了種子、化肥、農藥、漁政、農機、農產品質量安全、植物等農業方面監管職能,工作任務重,人員明顯不足。
1.2.3 無害化處理中心配套處理能力不足
具體表現在對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廢水的處理能力不足、缺少配套運輸車輛和清洗消毒設施設備等。如果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和廢水、車輛清洗消毒等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將影響周邊環境并造成疫情傳播,特別是在當前嚴峻的非洲豬瘟防控形勢下,對無害化處理廠在收集、運輸、處理及車輛清洗消毒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
1.2.4 依靠政策性補貼“輸血式”生存
該縣病死豬無害化處理中心是招商引資企業,無害化處理中心的收入主要靠無害化處理政策性資金補貼和出售無害化處理生產的有機肥,其中主要是依靠政策性補貼資金,出售有機肥收入甚微,完全依靠中央省市下達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資金和縣級配套資金均撥付才能正常運營。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要充分發揮監督機構的職能和作用,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和工作制度,嚴格執行各項規程和制度,科學管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嚴格落實臺賬記錄,并妥善保管10年以上,不定期抽查、檢查工作記錄。
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動物衛生監督工作任務重,工作量大,連續性強,需專人負責。但由于改革后把原來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改為農業綜合執法大隊,人員未增加,職能卻增多,造成人手不足。因此,應完善改革后機構設置,把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從農業綜合執法中獨立出來,加強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隊伍建設,有效解決基層人手不足問題,有效促進病死動物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等動物衛生監督工作順利開展。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要加大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明確從事畜禽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的單位和個人是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的第一責任人,增強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從源頭做好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工作。
2.4.1 更新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場的設備
對現有無害化處理廠設施設備進行更新,新增物料緩存倉和烘干機無害化處理設備;廢氣處理設施設備、污水處理設施設備及車輛清洗消毒設施設備等;及時更新原有病死豬運輸車輛。
2.4.2 及時撥付無害化處理上級補助資金和配套資金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是公益性的,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其正常運營主要依靠政策性資金支持。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時撥付上級補助資金和配套資金,確保上級專項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到位,保障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正常開展。
通過育肥豬保險工作的實施,促進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工作開展,杜絕病死豬流向市場,減少病死豬亂丟亂棄帶來的環境和水源污染,從源頭上遏制病死豬流向市場或隨意丟棄,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有效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