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眉山調研指導組
青神縣緊緊圍繞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試點工作,緊盯使用環節、銷售環節、處理環節,推行押金制、積分制、有償制,探索“市場主體回收、公共財政扶持、專業機構處置”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路子。
堅持“三種思維”,謀劃“一盤棋”。全盤謀劃、分源施策,構建部門協調、群眾參與的集中收集處置模式。一是突出政府引導。印發《青神縣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實施方案》,完善責任、任務、回收“三張清單”,細化量化任務,對標對表落實。每年設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專項經費50 萬元,用于暫存點建設、清運處置和有償回收。二是突出群眾主體。堅持教育引導常態化,充分利用人居環境整治契機,加大回收政策宣傳力度,舉辦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專題培訓班2期,印發口袋書6 000 冊,確保人人知曉、戶戶參與。按照“打防結合、綜合治理”原則,組織全縣農資經銷商學習法律法規、農技知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農業生態建設的良好氛圍。三是突出市場驅動。堅持農資經營標準化,嚴格按照《農藥管理條例》和《農藥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壓點升級淘汰農藥經銷店鋪41 家。開發涵蓋銷售監管、實施監控、清運終端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建立農藥入庫、銷售、回收“三本臺賬”,實現銷售、回收、監管的高效管理。
推行“三項機制”,實現閉環管理。制定“十二分制”農資管理辦法,推廣農藥包裝廢棄物“積分制、有償制、押金制”市場化回收模式,回收處置全覆蓋。一是推行“押金制”約束使用端。建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押金回收綜合監管平臺,通過農藥經銷商、有資質的回收公司和農戶三方配合,構建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終端體系。設置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119個,全覆蓋安裝農藥包裝押金收退終端電子信息平臺和掃描槍,按照一品一碼的要求為每一瓶農藥建好“電子身份”,根據不低于藥品價值10%且不低于1 元的比例收取包裝廢棄物交回押金,實現押金收退流程規范化和監管全程化。二是推行“積分制”管好銷售端。出臺“十二分制”農資管理辦法,制發《青神縣農資經營監管扣分細則》,細化農資經營門店管理、銷售管理等5 個方面23 項扣分標準,以年度為累積記分周期,授予119 戶農藥經銷商每年12分的考核分。將質量安全、農廢回收等內容納入12 分制考核,由執法大隊根據日常執法督導檢查,對記分周期內 1~8 分、9~11 分、12 分 3 種扣分情形的經銷商,分別給予書面通報、停業整頓、吊銷農藥經營許可證等處罰。截至目前,全縣共處罰經營戶14 家,吊銷營業執照3 家。三是推行“有償制”鞏固回收端。制定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回收管理辦法,通過政府采購確定專業公司開展回收處置,統一有償回收標準,發揮清運平臺功能,對農資經營店和種植大戶、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1 元/kg 有償回收。目前,全縣無害化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10.7 t,回收處置率達87%。
用好“三個平臺”,實現智慧監控。整合資源,投入17萬元,構建銷售、管理、清運三級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全覆蓋追蹤管理全縣農藥包裝廢棄物。一是搭建農藥統一監管平臺。對區域內的農藥銷售單位鋪設整合農藥銷售、押金回收、押金管理功能的管理端,將“三本臺賬”數據與政府信息化平臺或第三方農資系統形成共享,經銷商通過銷售掃碼、在線登記等方式,實時收集農藥銷售數據、押金管理數據等,實現對每一個回收的農藥包裝流向形成可回溯監管。二是搭建逆向物流實時監控平臺。依托銷售端數據收集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通過農藥包裝回收、農資廢棄物綜合監管、物流管理等形象化展示,直觀呈現轄區內所有銷售和回收網點的分布及當日各個銷售門店押金銷售和回收的情況,實現對農藥等農資品進行多維度(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了解,為農業綜合執法提供信息參考。三是搭建廢棄物綜合監管平臺。科學調度,統籌安排,利用管理端服務平臺向兼容PC 端和手機端的終端軟件推送數據信息,實現農藥包裝清運工單接收、包裝清運、扎帶識別、清運處理等功能,同時,及時向管理端反饋清運數據,通過“三大平臺”的聯合使用,實現農廢回收的智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