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張聰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兒科,江蘇 徐州)
早產兒有逐漸增多趨勢,早產兒發生率由原來的5%上升8.1%[1]。早產兒各器官系統包括循環系統發育不成熟,心臟畸形發病率為成熟兒的2~3倍[2],對早產兒心臟發育情況及預后問題引起我們關注。對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徐州市賈汪人民醫院出生的389例早產兒進行調查,現報告如下。
389例早產兒,男213例、女176例,胎齡:<28周3例,28~32周 140例,33~37周 246例。 體 重 <1000 g 4例,1000~2000 g 148例,>2000 g 237例。
每位出生的早產兒生后5~7 d進行性別、胎齡、出生體重、診療情況等情況調查,并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VIVID E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查。對發現心臟發育異常者,3個月、6個月、1歲、2歲復查心臟彩色多普勒,了解其預后。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389例早產兒發現心臟結構異常352例,發生率90.48%。卵圓孔未閉230例,發生率59.13%。卵圓孔累計閉合例數情況如下:男133例、女97例,3個月分別為28例、19例;6個月分別為91例、68例;1年分別為0例、125例(χ2分別為 16.87、50.19、98.58,P<0.05)。胎齡≤ 28周 3例、28~32周130例、33~37周97例,3個月分別為0例、15例、42;6個月分別為 0例、79例、80例;1年分別為 1例、127例、95 例(χ2分別為 31.06、19.07、32.31,P<0.05)。出生體重<1000 g,4例、1000~2000 g,96例、>2000 g,130例,3個月分別為0例、11例、36例;6個月分別為0例、53例、106例;1年分別 為 1例、93例、127例(χ2分別為10.00、27.06、54.81,P<0.05)。卵圓孔≤ 2.0 mm 32例、2.0~3.0 mm 99例、3.0~4.0 mm 73例、4.0~5.0 mm 19例、>5.0 mm 7例,3個月分別為3例、31例、9例、0例、0例;6個月分別為28例、85例、8例、0例;1年分別為32例、99例、72 例、16 例、2 例(χ2分 別 為 0.07、0.07、0.30,P<0.05)。有機械通氣126例、無機械通氣104例,3個月分別6例、41例;6個月分別為 67例、92例(χ2分別為 42.10、33.04,P<0.05);1年分別為 120例、101例(χ2=0.53,P>0.05)。單純卵圓孔未閉105例、合并其他結構異常125例,3個月分別35例、12例;6個月分別為 50例、103例(χ2分別為 19.77、22.59,P<0.05);1年分別為 103例、118例(χ2=2.07,P>0.05)。
將上述單因素分析篩選出的關聯因素為基礎,進行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進一步說明卵圓孔大小是影響早產兒卵圓孔自然閉合的主要因素,詳見表1。
先天性心臟病(CHD)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畸形[3],約占活產新生兒的0.4%~2.1%,約占所有先天畸形的28%,是早產兒較為常見的一種出生缺陷,也是導致早產兒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4]。在全國出生缺陷人群監測和醫院監測中,先心病均排第一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5]。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不成熟,生后建立了正常的肺循環,由于左心房內壓力的增加,迫使原發房間隔的薄片壓在卵圓孔的表面而使卵圓孔閉合[6],此為功能性閉合,1年后達到解剖性閉合[7]。本研究對389例早產兒,發現心臟結構異常352例,發生率90.48%。卵圓孔未閉230例,發生率59.13%,與國內有關研究[8]結果一致。胎齡、出生體重、機械通氣、合并其他心臟結構異常會影響卵圓孔閉合,卵圓孔大小是影響早產兒卵圓孔自然閉合的主要因素。因此早產兒早期篩查,及時干預或治療,有利于提高早產兒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