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云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人民醫院,云南 普洱)
伴隨者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有著較大的改變,這使得心腦血管疾病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作為抗擊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阿司匹林也在人群中廣泛的應用[1]。但是阿司匹林雖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2]。本文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否會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進行研究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來我院治療的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24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分析對象,其中120例患者為幽門螺桿菌陽性作為陽性組,另120例患者幽門螺桿菌陰性作為陰性組,對比兩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情況。陰性組和陽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組間對比各項基礎資料均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采用胃竇黏膜快速尿素每試驗檢測患者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具體操作:取出患者幽門出胃黏膜2塊,分別使用試劑和切片染色檢測,兩項測試均為陽性者則確認感染。
觀察組患者接受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干預,治療方法采用口服奧美拉唑20 mg、阿莫西林1000 mg以及克林霉素500 mg的方式予以治療,每日服用2次,持續7 d。觀察組患者不予以抗菌治療。
上消化道出血診斷標準:在隨訪期間患者如果出現嘔血或者黑便的情況,則在3 d內對患者使用胃鏡進行復查,上消化道出血在胃鏡下主要表現為活動性出血、粘膜糜爛以及潰瘍等。如果患者在隨訪期間未出現嘔血或者黑便等情況,則以半年為時間間隔對患者定期進行大便隱血試驗,如果檢驗結果連續出現3次陽性則再對患者采用胃鏡檢查。
對比陽性組與陰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的上消化道出血率。所有患者均持續隨訪2年,觀察上消化道出血情況。
本研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22.0版本)分析,分別表示為(±s)(%),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陽性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共有22例(18.33%),陰性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5.83%),兩組出血率對比中陰性組顯著高于陰性組患者,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825,P<0.05)。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情況有2例(3.33%),顯著低于對照組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情況的患者13例(21.67%),組間數據對比存在顯著的區別,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219,P<0.05)。
阿司匹林是一種能夠有效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隨著心腦血管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加[3]。有研究指出,使用阿司匹林很可能對人體的消化道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傷,并且其作用機制較為復雜,并非由僅僅由某種單一因素造成[4]。在醫學界一般認為,阿司匹林能夠使人體胃部和十二指腸黏膜的防御功能受到抑制,具體機制是阿司匹林通過抑制人體中相關酶和細胞的作用,使得前列腺素分泌和胃部、十二指腸的上皮修復功能收到抑制,并且阿司匹林能夠直接穿透胃黏膜的上皮細胞破壞黏膜屏障,此外由于阿司匹林能夠抑制患者血小板的聚集活性,一旦患者出現上消化道損傷,就難以形成血栓止血[5-6]。幽門螺桿菌感染后患者會出現胃粘膜炎癥水腫糜爛,形成胃、十二指腸潰瘍,最終導致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情況[7]。目前醫學界對幽門螺桿菌和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兩種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因子同時存在時的相互關系還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但是有研究報道,在體外實驗中,阿司匹林能夠影響幽門螺桿菌的結構使細菌的定植能力下降[8]。
本研究通過對比幽門螺桿菌感染呈陽性和陰性的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情況以及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根除感染后與未根除感染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情況,結果顯示:在上消化道出血率的對比中,陽性組顯著高于陰性組(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也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果說明,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會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幾率,且根除感染后會降低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
綜上所述,患者在感染幽門螺桿菌時服用阿司匹林會導致患者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增加,在服用阿司匹林時應當注意自身是否出現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情況,并及時接受根除感染的治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