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福,李承杰
(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青海 西寧 810000)
呷村礦礦體賦存于上三疊統圖姆溝組第二段(T3t2)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的中、上部及其與白云質結晶灰巖的接觸帶附近,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并嚴格受巖性和層位控制,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以近直立的重迭-疊瓦形式產出,分支、復合、膨脹及尖滅再現現象明顯。
礦區主體構造除局部向東傾斜外,整體為向西傾斜的倒轉單斜地層。呷村-有熱-神山一帶的呷村斷裂、有熱溝斷裂、昌拖破向斜和昌臺背斜構成區內主體構造格架。呷村斷裂位于呷村西側,呈北西西287°方向展布,長約2km,發育于曲嘎寺組第二段砂巖及流紋巖地層中,為一北盤西推,南盤東推的平移斷層。斷層破碎帶中巖石破碎,產狀零亂,沿走向有泉水分布,地貌上呈單面坡和負地形。
PZ3礦體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產出,總體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75°~80°,控制長度大于540m,礦體厚度較厚,在傾向上厚度較穩定,為呷村礦獨立鉛鋅礦主礦體,含礦巖層為條帶狀流紋質碎屑巖,絹云母化較發育,片理發育,頂板為Pz2礦體,底板為Pz6礦體,與Pz2、Pz6呈漸變過渡關系, 礦石類型為條紋條帶狀。
4050m中段該礦體在6~9線走向上連續性較好、礦體厚度較厚,最薄處1.00m,最厚處22.33m,平均厚度7.00m,整體呈0線以北較厚,0線以南較薄的形態,0線以南礦體分支現象明顯,呈多層礦體疊瓦式產出。4000中段該礦體在2~3線走向上連續性較好、礦體厚度較厚,最薄處3.56m,最厚處8.47m,平均厚度5.76m,整體呈2線、3線兩頭較厚,0線較薄的形態,傾向上呈上厚下薄的形態。
2.1.1 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111b)
采用30m(走向)×25m(傾向)網度所控制的基礎儲量;塊段邊界必須由工程控制,以見礦工程連線作為塊段的邊界,邊界圈定后以主勘探線和中段進行劃分。
2.1.2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
采用60m(走向)×50m(傾向)網度所控制的基礎儲量;塊段邊界必須由工程控制,以見礦工程連線作為塊段邊界,邊界圈定后以主勘探線和中段進行塊段劃分;
2.1.3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采用120m(走向)×100m(傾向)網度所推斷的資源量;外推塊段的資源/儲量類別為(333)時,采用(122b)工程間距作1/2尖推或1/4平推。
PZ3礦體呈似層狀、脈狀、透鏡狀產出,總體走向近南北,傾向西、傾角75°~80°,控制長度大于540m,礦體厚度較厚,在傾向上厚度較穩定,為呷村礦獨立鉛鋅礦主礦體,含礦巖層為條帶狀流紋質碎屑巖,絹云母化較發育,片理發育,頂板為Pz2礦體,底板為Pz6礦體,與Pz2、Pz6呈漸變過渡關系,礦石類型為條紋條帶狀。
PZ3礦體距呷村銀銅主礦體約150m左右,在探礦過程中,局部探礦網度達不到工程控制網度(圖1),導致后期在采礦過程中出現礦體位置變化等情況(圈定礦體與礦體上采實際位置發生較大變化)(圖2)。

圖1 PZ3礦體工程控制網度

表1 4060m標高PZ3礦體面積探采對比表

表2 4060m標高PZ3礦體厚度探采對比表

表3 4056m~4062m標高PZ3礦體礦石量探采對比表

表4 各對比參數允許誤差參照表

圖2 礦體上采實際位置圖
PZ3礦體賦存于條帶狀流紋質碎屑巖中,該巖層節理發育、穩定性較差,上下盤圍巖均為該巖性,且上盤絹云母化蝕變較強,片理發育,該礦體形態在4050m、4000m中段變化較大,尤其以4060m分段4線該礦體形態變化最大,與勘探圈定礦體存在明顯差距,礦體整體向東移動。其余各勘探線礦體形態均有變化。通過現場編錄情況及工程驗證工作與原始勘探資料對比分析,說明原始地質資料存在誤差,該礦體在4線并非如勘探圈定形態,因此礦石量及品位與采礦圈定礦體存在差距。
針對4050中段部分PZ3二次圈定后,通過對礦體體積、厚度、礦石量、扭曲形態等對比。PZ3礦體平面分布面積形態誤差超出參考范圍,厚度變化符合參數范圍,礦石量變化超出參考標準,說明PZ3礦體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以25*30的勘探網度控制礦體形態效果不佳,不能較高精度的控制礦體形態。
PZ3礦體4050中段、4000m中段體積相對誤差分別為12%、-25%,勘探圈定礦體資源儲量分別為33661t、20754t,開采圈定礦體資源儲量分別為38289t、16548t,相對誤差12%、-25%,4050m中段資源儲量誤差臨近±10%誤差允許范圍,4000m中段資源儲量誤差在誤差允許范圍之內,勘探圈定礦體平均厚度分別為7.00m、5.76m,開采圈定礦體平均厚度分別為7.41m、4.42m,相對誤差6%、-30%,4050m中段在±20%誤差允許范圍之內,4000m中段超出誤差允許范圍,底板位移最大值分別為7.56m、5.46m,底板位移最小值分別為0.50m、0.00m,平均底板位移3.03m、0.63m,符合±5-8m誤差允許范圍,勘探圈定礦體綜合品位(Pb+Zn)分別為8.94%、7.42%,開采圈定礦體綜合品位分別為6.78%、7.12%,勘探圈定礦體合計金屬量分別為3647.14t、1458.52t,開采圈定礦體合計金屬量分別為3101.18t、1361.99t,合計金屬量分別減少545.96t、96.53t,說明勘探圈定礦體與開采圈定礦體形態發生較大變化,形態控制較差,品位、金屬量呈下降趨勢。
造成這種誤差的原因分析:
鉛鋅礦賦存于條帶狀流紋質碎屑巖中,多數呈條帶狀-脈狀產出,對于品位較差的礦體,無法精確劃分地質界線,在此次編錄過程中,并未對編錄采場進行刻槽取樣,對礦體邊界劃分存在誤差,因此,在今后二次編錄時,應及時對編錄采場進行刻槽取樣化驗,確保編錄的準確性。
采場上采過程中,存在超采情況,所以在今后上采過程中應加強采場邊界劃定情況,嚴格控制采場采輻,避免超采欠采現象的發生。
生產探礦使用小口徑探礦設備,施工質量不高,而且無測斜儀,礦體形態控制下過不佳,因此,在今后生產探礦過程中,應選用較大口徑探礦設備配合坑道對礦體進行控制。
在開拓形成后以大口徑鉆機完成探礦工作,保證在開采過程中形成生產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