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雯(上海市嘉定區圖書館)
2018年3月,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被形象地譽為 “詩和遠方” 的結合。2019年1月,全國文化和旅游廳局長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關系,闡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了融合發展的具體要求:各地要堅持 “宜融則融、能融盡融” ,著力推進理念融合、職能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對外和對港澳臺地區交流融合,要尊重規律、因地制宜、穩中求進、鼓勵創新。[1]
至此,國務院關于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機構改革舉措不僅正式落地,[2]定義清晰、方向明確的 “詩和遠方” 的新一輪統籌發展也正式啟動前行,這也為新時代公共圖書館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創造了文化管理的全新體制環境,為伴隨人類生息繁衍的地方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并不斷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涵。[3]本研究以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挖掘研究為切入點,探討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深度研究對于推動文旅理念融合、服務融合、產業融合的實際意義,以開啟地方文獻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探尋一條和合共生的文旅融合新路徑。[4]
所謂地方文化,從廣義上說,是某一地區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看,地方文獻就是對地方文化的記錄和反映——它記載著一個地區富饒的資源、燦爛的文化、杰出的人物、重要的歷史事件。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獻的首要特征都是地域性,其因豐厚的蘊藏量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當地的政治、經濟、人民群眾心理有著很大影響,其中積極、先進的部分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5]
旅游,是人們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通過旅游,人們感知、了解、體察自然與人文之具體內容。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歷史名人遺蹤、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以了解和體驗其地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活、社會經濟生活、風土人情及民族傳統習慣等。而 “文旅融合” 恰恰是一個 “文化+旅游” 的結合體,筆者將它概括為:在旅游中尋找文化之根,在文化追思中體驗生活之美。
2009年,《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就已有這樣的表述: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6]
從 “文化中的旅游” 來看,獨特的地方文化可以帶給游客特別的人文體驗。古寺名剎記錄著厚重的宗教文化、文物遺跡觸摸著華夏文明的脈搏、名山大川講述著古老而美麗的傳說,景點中那些觸動游客感官、引發共鳴的符號背后都蘊藏著大量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我們經常談到的 “江南旅游” 與 “江南文化” ,它是古代吳文化、越文化和楚文化的重疊和融合,三楚、三吳和百越文化彼此共融,在江南合為一體,[7]風景秀美、氣候溫暖、安定富庶、文教興盛的地域特征或表征也都一并體現在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獻之中。因此,鮮活的地方文化和記錄著地方文化的文獻典籍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旅游的靈魂。
地方文獻與一般文獻的區別在于它是記錄有關地方知識的載體,是了解與研究地方發展的重要文獻依據。地方文獻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遺跡、遺址、革命紀念地等重要信息,蘊含著豐富的待開發的旅游資源,通過搜尋古籍、地方志、鄉土志、民間傳說資料等,追根溯源為歷史文化名勝、人文景觀、旅游風景區等提供史料支持。[8]如方志類文獻存真求實、系統客觀地記述了本區域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歷史與現狀;游記散文類文獻基于作者的主觀視角,記敘、抒寫了其旅行游覽的見聞感受與文化體驗;詩歌類文獻則以多樣的抒情方式、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融入作者的情感體驗,展現地域的自然和人文之美。如果我們能夠對這些不同體裁的地方文獻進行細致的整理、對照、分析和研究,考鏡源流,辨析真偽,概括出其中具有價值的數據和史料,提煉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形成二次、三次專題文獻,則必能為地方旅游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作為區域文化的積淀,地方文獻反映了特定范圍內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其學術研究價值越來越被圖書館界所重視。公共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地方文獻專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地方文獻的價值,而地方文獻的意義和價值最終體現在 “利用” 上,體現在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中,[9]其中,自然包含了旅游服務。因此,公共圖書館不僅要開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更要注重地方文獻資源的深挖研究,這也是公共圖書館的使命擔當。
上海市嘉定區圖書館(以下簡稱 “嘉定區館” )傳承先賢 “教化” 傳統,一直重視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自1989年就已展開大規模征集行動。目前,已形成了獨具嘉定區特色的地方文獻收藏體系,館藏文獻涵蓋了嘉定區地方志,嘉定區名人著述及反映嘉定區歷史沿革、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要工程、名勝古跡、園林風光、名人容貌、民俗生活等在內的各類文獻,包括圖書、圖片、期刊、檔案資料、家譜、古籍、內部資料、手稿、信件、音像資料等各種類型的紙質版或電子版文獻。目前,嘉定區館地方文獻共計有圖書3,310種、圖片569種、視聽資料187種、文章5,615篇、其他載體文獻(證書、書信等)1,530種,共計11,211種。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從思想深處、從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基礎,推動文旅理念融合離不開科學、實效的政府決策。而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之一就是傳遞科學信息,其中,為政府機關提供信息參考服務也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責之一。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圖書館開展地方文獻專題研究能夠了解不同事物的發展規律,從中發現并提煉具有普適性的經驗,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近兩年,嘉定區館圍繞文旅融合大概念,依托館藏地方文獻資源,進行二、三次文獻編制,為政府部門編印《參考信息》《嘉定人和事》《文化參考》等內部刊物。在聚焦經濟熱點、民生難點、科技新點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城市文化品牌打造等主題,借助方志、行業志等開展專題研究,從深度分析、頂層設計的角度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原始資料和決策依據,從思想深處鋪設文旅融合的理念基石。
文旅服務融合既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文化和旅游服務普惠于民的現實需要,也是支撐文旅產業發展、助推行業繁榮的強大動力。那么,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領域,如何補齊公共服務的短板?如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如何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是需要探討的新課題。
嘉定區館從2017年開始嘗試在普惠均等服務基礎上吸引優質社會資源,以百姓文化需求為出發點,設立下沉式、多樣化、小而精的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點——我嘉書房。2018年,為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節約資源,擴大公共服務滲透度,在已設立的所有 “我嘉書房” 中開設 “嘉定作家專架” ,圍繞嘉定本土作家作品開展書友會、讀書沙龍等互動活動,為市民、游客了解嘉定區文化和作家搭起平臺。本土作家的原創作品是地方文化的生動再現,是地方文獻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邀請本土作家走進書房,在書房中與讀者對話,用鄉音、鄉情喚起文化共鳴,在 “書房” 這樣一方文化和旅游相生相容的新空間內,讓市民、游客真正體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服務。
在 “嘉定作家專架” 近一年的籌備過程中,嘉定區館努力挖掘地方文獻資源中本土作家的原創作品,與13位嘉定本土作家保持常態聯系,邀請嘉定區文聯副主席張旻老師擔任 “嘉定作家群” 聯絡人,為嘉定區館地方文獻資源采購、征集提供線索,為 “嘉定作家專架” 提供支持。從圖書館陣地到圖書館延伸服務點,從公共文化服務到文化+旅游服務,文旅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擴大,文旅融合服務朝著普惠均等的方向不斷發展。
廣闊的地域、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都可以與旅游資源結合,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圖書館應積極尋找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對接點,將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融入旅游產業中,形成新增長點。
嘉定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歷來崇禮重教,自漫長的農業社會開始,就積淀起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尤以文化名人眾多而享有盛名。古有 “嘉定四先生” “清代三狀元” ,近有顧維鈞、吳學謙、錢其琛、胡厥文、吳蘊初等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外交家、實業家,還熏陶哺育出了以侯峒曾、黃淳耀為代表的忠烈之士,可謂人杰地靈、名家輩出。[10]此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孔廟、秋霞圃、古猗園等眾多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以及 “嘉定竹刻” “南翔小籠制作” “黃草編織” “郁金香酒釀造” 等傳統民間工藝,無不為 “教化嘉定” 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存。
2018年,嘉定區館受嘉定區委宣傳部委托,借助館藏地方文獻資源推出了一條集歷史名勝、人文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于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路線—— “嘉定文化旅游線路” (見下表)。該線路的設計參考了《嘉定縣志》《嘉定建設志》《嘉定文史資料》《民間文學集成》等各類地方文獻資料,以名人資源、古鎮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為主開展專題研究,為嘉定區旅游業注入地方文化元素。近兩年,嘉定區館為相關決策部門提供了有關 “文旅產業融合” 的課題服務,在已有融合發展業態的基礎上,嘗試推薦更多研學、尋根、文化遺產等專題文化旅游項目,推動更多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11]充分發揮地方文獻專題研究的文化價值,促進文旅產業融合。

表 嘉定文化旅游線路
在過去,不少地方文獻資源被束之高閣,或是 “藏在深閨人未識” ,或是被分散在地方史料、地方志、地方報刊、地方人物資料等文獻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采訪、收集、記錄,建立完善的收藏范圍和體系。如何揭開 “她” 神秘的面紗、如何摸清文旅資源的 “家底” 、如何利用其中的歷史名人資料打造培育特色文旅產業都是公共圖書館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數字時代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予以篩選并進行數字化加工與整合是摸清文旅資源 “家底” 、深入挖掘本地區歷史資源、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圖書館應因地制宜地建立地方文獻專題數據庫,挖掘、整理優秀文化資源,將其整合于數據庫平臺,進而摸清文旅資源 “家底” ,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文化價值與研究價值。
嘉定區館于2012年制定了嘉定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的總體框架,以地方文獻書目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和多媒體數據庫為三大核心板塊(見下圖)。書目數據庫是地方文獻數據庫系統的基礎,它采集地方文獻的內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記錄,目前還在籌備中;全文數據庫按照嘉定方志、嘉定史料、嘉定名人、嘉定民間文學、嘉定新聞媒體等內容進行建設,目前已完成上線了包括《嘉定區圖書館地方文獻數據庫》《嘉定民間文學數據庫》《嘉定新聞檢索數據庫》在內的一期項目;多媒體數據庫按照視頻、音頻、圖片等進行建設,目前已完成《嘉定文化故事》視頻數據庫。

圖 嘉定地方文獻數字化建設框架
圖書館應保護、挖掘歷史名人文化資源,對各時期歷史名人在本地區留下的作品和生活痕跡進行梳理和挖掘,將豐富的人文資源與旅游資源做加法。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挖掘和保護工作中來,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核心資源。
3.2.1 編纂地方名人文集
地方歷史名人在其所處歷史時期對社會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言行對百姓起著導向作用,他們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內容,地方歷史名人傳記、文集等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收集前人已經寫就的地方歷史名人傳記、文集等,還可以不斷挖掘新的名人資源,編纂地方名人文集,合理利用名人效應深耕名人文化品牌,通過閱讀與游覽相結合的學習教育方式,引領讀者從讀懂文字到讀懂世界,由此實現文旅融合的最佳效果。
2017年,為獻禮嘉定建縣800周年,嘉定區館以 “嘉定文人秦瘦鷗” 為主題策劃開展了 “和名家一起品讀嘉定” 之《嘉定文人秦瘦鷗》主題講座、《秦瘦鷗紀念文集》編撰、 “百年秦瘦鷗” 學術論壇、紀念秦瘦鷗誕辰110周年主題展覽、 “回味《秋海棠》” 名家品讀會等活動,全景展示了秦瘦鷗及其作品的學術成就,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觀展或參與活動。2018年,《秦瘦鷗紀念文集》的編撰工作正式啟動,除了利用已有的館藏地方文獻資料外,還整理了秦氏三兄妹捐贈的秦瘦鷗先生的四箱、共計495種文獻,并借助全國報刊索引、CNKI、讀秀等數據庫平臺檢索了秦瘦鷗先生發表在《申報》《香港文匯報》《解放日報》等報紙上的文章以及后人紀念秦瘦鷗先生的文章。通過對這些文章資料的整理,逐步梳理出紀念文集的結構框架。通過多次走訪秦瘦鷗家屬,邀請地方史專家進行指導,嘉定區館計劃于2020年底推出《秦瘦鷗紀念文集》。
3.2.2 舉辦地方名人展覽
圖書館展覽曾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邊緣業務,但隨著文旅融合的持續深入,展覽逐漸成為了圖書館一種不可或缺的服務形式。圖書館應深度挖掘歷史名人文化資源,確立專題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計劃,以館藏地方文獻珍本或名人及其家屬捐贈的珍貴手稿、照片、圖書等實物為內容,策劃開展地方歷史名人展覽,合理利用名人效應吸引旅游者、讀者,打造獨特的文化旅游主題。
嘉定區館自2013年新館開放以來,已累計開展地方文獻展覽10次,其中, “嘉定文派——嘉定區圖書館館藏名人文獻展” “說不盡梨園意,道不完桑梓情——秦瘦鷗先生生平展” “文海沉浮,著作三身——譚正璧先生生平展” “折沖樽俎,為國宣勞——走近外交史上的嘉定英才” 等各類地方名人展覽6次。為提高展覽質量,嘉定區館特邀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黃霖教授、嘉定區地方史專家陶繼明老師等專家學者為顧問,參與展覽的整體策劃,在選擇展覽主題、展出人物、展出古籍版本時提供專業的建議與指導。借助策展的機會,嘉定區館與多位專家、學者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隨著展覽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地方名人效應逐漸凸顯,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在來嘉定區休閑旅游時特意來嘉定區館 “打卡” 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