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稀, 周 赳
(浙江理工大學 浙江省絲綢與時尚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18)
《六書故》:“織采為文曰錦”,織錦是用預先染好顏色的經緯線織成的具有多彩花紋的絲織物[1-2]。從西周的“萋兮斐兮,成是貝錦”開始,到東漢的“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字從金帛”,再到明清時期寸錦寸金的云錦妝花,織錦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價值堪比黃金的絲織物[3-4]。
織錦的傳承與創新是現代織錦發展的重點和熱點問題,而織錦的重組織結構作為高技術水平的代表是傳承的重點,也是創新的基礎。目前對中國古代織錦的研究主要涉及歷史沿革、技藝特點、組織結構等方面[5-6]。在重組織結構方面多處于對某一特定織錦品種的研究,如蜀錦、宋錦、云錦、特結錦等[7-8],但少有對織錦重組織結構的特征分析和演變規律的整體研究。本文梳理了中國古代織錦的重組織結構的演變歷史,并研究其結構的主要特征和演變規律,構建起織錦的重組織結構體系,以探求重組織結構織錦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中國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西周,具體的演變歷程如圖1所示。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始于西周,盛于漢代,沒于唐代,歷經兩千多年。遼寧省朝陽市魏營子西周墓出土的平紋型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簡稱平紋型經錦),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重組織結構織錦[9]。其代表品種有對龍對鳳錦、舞人動物紋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等[10-11]。隨后于戰國時期出現掛經錦和拋緯錦等變化平紋型經錦[12-13]。至北朝晚期,固結組織從平紋發展成斜紋,演變出斜紋型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簡稱斜紋型經錦)。這是北朝到初唐最常用的組織結構,其代表品種有暈繝花鳥紋錦、寶相花紋錦等[14-15],但其存在時間短暫,影響極其有限。

圖1 中國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的發展譜系示意圖Fig.1 Pedigree diagram of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in ancient China
隨著人們需求的日益多樣化,經顯花方式逐漸變成緯顯花方式,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被旋轉90°,至北朝形成了最早的絲織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幾何紋絲綿錦和瑞獸紋錦等平紋型緯重結構織錦(簡稱平紋型緯錦)[16-17]。其實,絲織的緯重結構織錦最早出現于戰國,但因古時人們對經線的崇拜而未引起關注[18-19],而毛織的平紋型緯錦在東漢就已出現[20]。從初唐開始,斜紋型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簡稱斜紋型緯錦)出現,并很快取代了斜紋型經錦。619年的瑞花幾何紋錦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斜紋型緯錦[21]。隨后演變出浮紋斜紋型緯錦、菱形斜紋型緯錦和妝花斜紋型緯錦[22]。晚唐時,固結組織從斜紋演變成緞紋,出現了緞紋型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簡稱緞紋型緯錦)。目前發現最早的緞紋型緯錦出土于耶律羽之墓,如雁銜綬帶錦[23]。其后,在常規的緞紋型緯錦上衍生出了浮紋緞紋型緯錦、妝花緞紋型緯錦等,其代表品種有鳳鹿菱紋錦和團窠卷草對鳳織金錦[24],但至今未發現緞紋型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由于緯顯花技術具備紗線換色方便、織物紋樣色彩和層次豐富且設計效率高等優勢,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得以在唐宋時期快速發展,緯顯花技術逐漸取代經顯花技術。
唐代時,在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的基礎上增加地經、地緯和地組織,演變出了無結型重結構織錦。首例具有地組織的重組織結構織錦是勝金口佛寺遺址出土的飛鳳蛺蝶團花錦[25]。為了改善織物的堅牢度,從唐代到宋代,在無結型重結構織錦的基礎上增加固結紋緯的結經和接結組織,逐漸發展出特結型重結構織錦。該織錦從宋代到清代都有所發展,且在元代呈現繁榮景象[26]。其典型代表品種是織金錦和宋錦[27-28]。而地結型重結構織錦雖早在唐代出現,如青海都蘭的藍地龜甲小花織金錦[29],但到明清時期才高度發展,并逐漸取代特結型重結構織錦而在清代時成為主導。此時,特結型重結構織錦基本只見于宋錦中。地結型重結構織錦可看作是在無結型重結構織錦上增加接結組織或去掉特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結經而演變成的。其常見的代表品種是云錦,包括金寶地、妝花緞以及妝金庫緞的妝金部分等[30-31]。目前出土的無結型、特結型和地結型重結構織錦只有緯重結構而無經重結構。
通過對中國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的梳理和結構特征的分析,可得到如圖2所示的中國古代織錦的重組織結構體系。

圖2 中國古代織錦的重組織結構體系Fig.2 Weave structure system of th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in ancient China
織錦的重組織結構根據顯花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經重結構和緯重結構;根據接結特點不同可分為暗夾型、無結型、特結型和地結型;根據固結組織的不同可分為平紋型、斜紋型和緞紋型。暗夾型緯重結構根據表里固結組織的異同可分為全明經型和半明經型。此外,還有變化的組織結構類型,代表品種有掛彩錦等。綜上,中國古代重組織結構織錦的品種可分為四大類和十六小類。以下對四大類織錦:暗夾型、無結型、特結型和地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結構特征分別進行詳細說明。

圖3 暗夾型重結構織錦組織結構的剖面特征圖Fig.3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weave structure of dark-clip-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 Plain weave warp brocade; (b) Twill weave warp brocade; (c) Plain weave weft brocade; (d) Twill weave weft brocade; (e) Satin weave weft brocade; (f) Not-full-revealed-warp-type twill weave weft brocade; (g) Not-full-revealed-warp-type satin weave weft brocade
1.2.1 暗夾型重結構織錦
圖3所示為暗夾型重結構織錦組織結構的剖面特征圖。可看出,暗夾型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具有以下特征:其由2個或2個以上系統的經(緯)紗與1個系統的緯紗(2個系統的經紗)交織而成的經(緯)紗重疊的重組織結構織錦。其中,經(緯)紗按照是否在織物表面顯花被分為顯花經(緯)和非顯花經(緯);緯(經)紗根據功能的不同被分為夾緯(經)和明緯(經)[32]。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是將1個系統的緯紗一隔一分為夾緯和明緯,而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采用2個系統經紗分別作為夾經和明經,其紗線分工更為明確。顯花經(緯)與各個非顯花經(緯)的排列比都是1∶1。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的明緯和夾緯的排列比為1∶1,而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的明經和夾經的排列比有1∶1、1∶2、1∶3、2∶4等,且以1∶1和1∶2為主。不同的排列比能顯示織物不同的質地效果,其比例越接近于1,織物越細膩[33]。夾緯(經)藏在表層顯花經(緯)和里層非顯花經(緯)之間不顯露出來,明緯(經)與各個系統的經(緯)紗交織成平紋、斜紋或緞紋。由此可見,暗夾型重結構織錦同一織物的組織結構只有一種。它不是依靠組織來顯色,而是根據需要依靠夾緯或夾經的作用將不同系統的緯(經)紗互換位置輪換到織物表面顯色。此外,夾緯或夾經在維持織物牢固性的前提下增加了織物的經浮長或緯浮長,提高了織物色彩的純度。與此同時,其增加了織物的厚度,使得織物紋樣更加飽滿,但夾緯或夾經在整個織物中沒有交織,極易被抽出,因此織物結構不穩定。
如圖3所示暗夾型重結構織錦根據顯花特點、表里固結組織的類型可分為七小類。如圖3(a)、(b)所示,平紋型經錦和斜紋型經錦都是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的表里固結組織是平紋,而后者的是斜紋。如圖3(d)、(e)所示,全明經斜紋型緯錦和全明經緞紋型緯錦的表里固結組織分別為斜紋和緞紋[34],其明經全部顯露在織物表面。而半明經斜紋型緯錦和半明經緞紋型緯錦的表里固結組織分別為經緯面斜紋和經緯面緞紋,因此其明經只在織物正反面各顯露一次,如圖3(f)、(g)所示。如圖3(c)所示,由于平紋是同面組織,因此平紋型緯錦沒有全明經型和半明經型的區別。
除以上常規的組織結構特征外,暗夾型重結構織錦還有一些特殊的變化。如掛經錦和拋緯錦是在平紋型經錦的基礎上局部增加一個系統的掛經或緯紗,顯花時以全經點或全緯點形成的浮長浮于織物之上,不顯花時做背浮[13];半明經型菱形斜紋型緯錦是在半明經型斜紋型緯錦的基礎上將固結組織由斜紋改為菱形斜紋;半明經型浮紋斜紋型緯錦是將半明經斜紋型緯錦局部的固結組織變為全緯點以在織物表面形成全浮長等[35]。
1.2.2 無結型重結構織錦
圖4示出無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特征。是由1個系統的經紗(地經)與2個系統的緯紗(地緯和紋緯)交織而成的緯紗重疊的重組織結構織錦。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為1∶1。在整個織物中,地經與地緯交織成固定的地組織,常用一上五下、變化緯重平等組織;與紋緯不交織,顯花時配置全緯點而浮于地緯之上,如圖4(b)所示;不顯花時配置全經點而沉于地緯之下,如圖4(a)所示。如表1所示,無結型重結構織錦根據地組織的不同可分為平紋地、斜紋地和緞紋地無結型重結構織錦。
與暗夾型重結構織錦相比,無結型重結構織錦最大的特點是在組織設計中增加特定的地經、地緯和地組織,開始將地部和花部組織進行分離設計。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地部組織可參與紋樣的表現,增添了織物紋樣和色彩的豐富性;另一方面織物的組織數增加,改變了織物表面只有一種組織而無比平整的狀態,但無結型重結構織錦是由于表里紋緯都無接結,只能依靠紋樣來控制浮長,極易造成浮長過長而影響織物的堅牢度。

圖4 無結型重結構織錦組織結構的緯向剖面特征圖Fig.4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ve structure of no-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 Ground weave; (b) Pattern weave

表1 三類無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的對比Tab.1 Comparison of the weave structure of three kinds of no-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1.2.3 特結型重結構織錦
如圖5所示特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特征。

圖5 特結型重結構織錦組織結構的緯向剖面特征圖Fig.5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weave structure of special-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 Ground weave (ground wefts show patterns); (b) Pattern weave (ground wefts show patterns); (c) Pattern weave (non-ground wefts show patterns)
特結型重結構織錦是由2個系統的經紗(地經和結經)與2個或2個以上系統的緯紗交織而成的緯重結構織錦。其中,緯紗根據在織物表面的作用可分為地緯和紋緯;按照是否在織物表面顯花可分為顯花緯和非顯花緯。地經與結經的排列比有2∶1、3∶1、4∶1、5∶1、6∶1,且以3∶1為主;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為1∶1,少數為1∶2、4∶1、5∶1等。如圖5(a)和(c)所示,在整個織物中,地經與地緯交織成固定的地組織,常采用平紋、一上二下斜紋、二上一下斜紋、三上一下斜紋、六枚經緞、五上二下經緞等組織。地經與紋緯不交織,根據顯花需要或浮于紋緯之上或沉于紋緯之下,即地經與顯花紋緯配置全緯點,與非顯花紋緯配置全經點。結經與紋緯交織成花組織,常見的組織有平紋、變化緯重平、一上二下斜紋、一上三下斜紋、緯面緞紋等。結經與地緯的交織組織與花組織的關系受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影響。當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為1∶1時,結經與地緯的交織組織與花組織相同;當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為n∶1或1∶n(n≥2且n為正整數)時,結經與地緯的交織組織是花組織的n倍或1/n倍加強組織。例如,當花組織為平紋、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為4∶1時,結經與地緯的交織組織為四上四下經重平;當花組織是二上六下變化斜紋、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為1∶2時,結經與地緯的交織組織為一上三下斜紋。如表2所示,特結型重結構織錦根據固結組織的不同可分為平紋型、斜紋型和緞紋型。

表2 三類特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的對比Tab.2 Comparison of weave structure of three kinds of special-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與全明經型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的明經一樣,特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結經始終顯漏在織物的正面或反面,主要起固結作用。有時為了提高織物色彩的豐富度,地緯在織物的局部地區被充當紋緯使用,與地經不交織而浮于紋緯之上,即地經與地緯配置全緯點(如圖5(b)所示)。這一部分織物的組織結構與全明經型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相同。從組織結構上看,與無結型重結構織錦相比,特結型重結構織錦最大的特點是在其基礎上增加了結經和特定的接結組織,使得紋緯與結經有交織,從而提高了組織結構的緊密性和穩定性。
1.2.4 地結型重結構織錦
圖6示出地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特征。

圖6 地結型重結構織錦組織結構的緯向剖面特征圖Fig.6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weave structure of ground-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a)When only ground wefts and pattern wefts that are used to show pattern participate in interweaving; (b) When a part of pattern wefts that are not used to show pattern participates in interlacing; (c) When all pattern wefts that are not used to show pattern participate in interlacing
地結型重結構織錦具有以下特征:其由1個系統的經紗(地經)與2個或2個以上系統的緯紗交織而成的緯重結構織錦。當緯紗只有2個系統時,按照功能可分為地緯和顯花紋緯;當有2個以上系統時,可分為地緯、顯花紋緯和非顯花紋緯。地緯與紋緯的排列比為1∶1或2∶1。如圖6(a)所示,當只有地緯和顯花紋緯存在時,地緯和地經交織成地組織,常采用五枚經緞、七枚經緞和八枚經緞,少數采用平紋和斜紋;顯花紋緯和地經存在逐經交織和隔經交織兩種情況,其中隔經交織較為常見。逐經交織時,顯花紋緯和地經交織成一上三下、一上五下等斜紋,如南宋的松竹梅紋錦等[36]。隔經交織時,根據隔經數的不同可分為隔多經和隔1經2種情況。早期顯花紋緯和地經主要是隔多經交織成平紋,常見的是隔2經或4經,代表品種有唐代的藍地龜甲小花織金錦、宋代的朱紅地折枝茶梅八寶紋花緞、紫紅地松竹妝花緞等[37]。明清時期,隔1經交織的地結型重結構織錦發展成為主流,其組織設計仿照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中暗夾緯的設計方法,從地經中以一隔一的形式分出一半經紗與顯花紋緯交織成間絲組織以切斷浮長,固定顯花紋緯。常見的間絲組織有一上三下斜紋、一上七下斜紋、五枚緯面緞紋、七枚緯面緞紋等。當非顯花紋緯存在時,地經與地緯、顯花紋緯的交織情況與非顯花紋緯不存在時相同;而非顯花紋緯與地經的交織存在以下2種情況:如圖6(c)所示,當所有非顯花紋緯參與交織時,非顯花紋緯與地經交織成七枚經緞等,如金寶地中的片金和圓金[38]。如圖6(b)所示,當部分非顯花紋緯參與交織時,非顯花紋緯1和地經交織成七枚經緞,非顯花紋緯2和地經配置全經點,不交織而沉于經紗底部,如妝花緞中的花緯不參與挖花時[39]。如表3所示,地結型重結構織錦根據固結組織的不同可分為平紋型、斜紋型和緞紋型。

表3 3類地結型重結構織錦的組織結構的對比Tab.3 Comparison of weave structure of three kinds of ground-knot-type backed weave structure brocade
與無結型重結構織錦相比,地結型重結構織錦由于增加接結組織而提高了織物花部的堅牢度。與特結型重結構織錦相比,地結型重結構織錦僅有1個系統的經紗,沒有專門的結經和接結組織,因此它只需1個經軸,簡化了組織設計和操作工藝,提高了操作效率。
表4示出中國古代四大類重組織結構織錦的歷史淵源和結構特征。分析發現中國古代織錦的重組織結構的演變存在以下規律。

表4 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的演變規律性Tab.4 Evolutionary regularities of backed weave structure of ancient brocade
1)特結紗線:無→有→無,接結組織:有→無→有,經軸:單經軸→雙經軸→單經軸。
早期織錦在結構設計上有接結組織,但沒有專用的結緯,而是從一個系統的緯紗分出一半用作明緯,起到固結經紗的作用。從北朝晚期開始,織錦開始專門設置一個系統的經紗用作結經以固結緯紗,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花緯的密度,使得織物細膩、花紋飽滿,但結經的專用意味著經紗由1個系統變成2個系統,且這2個系統經紗的織縮率不一致;因此需采用雙經軸,增加了操作工藝的難度,降低了生產效率。明清時,為了在不改變織物結構穩定性的前提下解決生產效率問題,織錦只在設計理念中保留接結組織,而在實際操作中省去結經和接結組織,采用效率較高的單經軸。
2)地組織:無→有。
早期織錦的重組織結構沒有設計地組織,唐代時,無結型重結構織錦演變出了地組織,此后一直被沿用。地組織的設計不僅豐富了織物的紋樣和色彩,且為之后提高織物結構的穩定性奠定了基礎。
3)顯花特點:經顯花→緯顯花→經緯同時顯花,顯花方式:紗線顯花→組織顯花。
從西周到清代,重組織結構織錦的經紗系統數總體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而緯紗系統數則呈現相反的的趨勢,織物的顯花特點逐漸從經顯花演變成緯顯花。以經顯花為代表的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出現于西周,興盛于漢代,沒落于唐代。以緯顯花為代表的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短暫出現于戰國,發展于北朝晚期,興盛于唐宋。以經緯同時顯花為特點的重組織結構織錦出現于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并在宋代以后占據主導地位。
早期重組織結構織錦是依靠紗線顯花的,如暗夾型重結構織錦的整個織物都只有一種組織,只能依靠紗線顯色而使得織物的表面較為平整。后來,在組織結構的設計中增加了地組織,使織物可依靠組織顯色從而增加了織物的肌理感。
4)織物浮長:短→長。
重組織結構織錦的顯花組織從平紋變為斜紋再變到緞紋,最后用浮長間絲顯花,其織物的浮長不斷增長,紗線色彩的有效利用率也隨之提高。
5)織物色彩:少→多。
在重組織結構的演變過程中,中國古代織錦的色彩數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暗夾型經重結構織錦依靠組織重數顯色時,織物最多可呈現五色。此外,可采用分區換色法、掛經法或拋緯法局部增加織物的色彩,但分區換色法不能在整個織物中均勻地增加織物的色彩,而掛經法和拋緯法只能用于點綴。暗夾型緯重結構織錦可呈現八色,并可采用分段換色法增加色彩數。無結型重結構織錦由于增加了地組織,使得織物色彩數增加。特結型重結構織錦可采用換道和拋道,局部增加織物的色彩。地結型重結構織錦可采用局部挖花的方式進一步增加織物的色彩。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的演變實質上是織錦優化的過程,即向著結構穩定、織紋細膩、色彩豐富、生產效率高的方向發展。
通過對中國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的特征分析和演變規律探索,可發現:從西周到清代,中國古代重組織結構織錦根據組織結構的接結特點可歸類為暗夾型、無結型、特結型和地結型重結構織錦四大品種,并且每個品種都有其劃時代的突出特點。基于結構特點構建起的中國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體系既有助于中國古代織錦的真偽辨別和考古斷代,又可作為現代織錦數碼化創新設計的基礎。此外,中國古代織錦重組織結構的演變的本質是通過不斷突破自身組織結構的限制向“結構穩、色彩多、外觀美、性能優、效率高”的創新面料發展,也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歷史傳承使得中國古代織錦能在各個時期成為絲綢之最且延續千年而不斷。以史為鑒照未來,結合現代新技術對中國古代織錦的重組織結構進行優化和創新,從而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重組織結構織錦品種,是現代織錦產品開發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