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輝
(四川師范大學 服裝與設計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視覺感知是人類接受外部信息的重要方式,受光、形、色等事物本質屬性與外界因素的干擾,加之人類自身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往往會依據主觀感知經驗判斷事物形態,視錯覺就在此情況下產生[1]。在藝術設計領域,特別是視覺傳達和產品設計中利用視錯覺產生的視覺偏差和刺激,將視錯覺作為創新設計手法應用廣泛。在服裝設計方面,視錯覺的理論研究主要側重于平面圖案和線條引起的尺度錯覺和形態錯覺。通過圖案和線條引起的收縮、擴張、反差、動感視錯覺,一方面可以增強服裝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著裝者起到美化和修飾的作用[2]。視錯覺的設計手法集中在各種條紋、方格、花紋等圖案的面料開發以及輪廓線、分割線等造型線條的平面化應用上,這種設計方法本質上屬于平面設計范疇,是將能引起視錯覺的線條和圖案套用在服裝平面款式圖上的簡單填充[3],而服裝與平面的不同在于服裝本身是三維立體狀態,并且與著裝人體之間是動態交互的,視錯覺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有待進一步挖掘。本文依據知覺心理原理,結合服裝設計案例,著重探討知覺恒常性視域下的視錯覺現象,并依據設計原理進行了實驗,為服裝的創意設計和結構提供新的視角。
知覺恒常性通常指在距離、方位、光照等因素變化的情況下,將事物感知為具有恒常的體積、形狀、顏色等屬性[4]。知覺恒常性的形成離不開已有的經驗、認識在腦中形成的印象。沒有獲得的深刻經驗,就談不上知覺的恒常性[5]。
造成視錯覺的原因既有客觀的物質因素,也有主觀的心理因素。人與服裝的空間結構、服裝的開合方式、造型特點等都是客觀的物質因素;人的著裝感受、合體程度等都是主觀的心理因素,知覺恒常性是造成視錯覺的重要心理因素。
社會閱歷和對事物的觀察使我們逐步積累起“常識”和“經驗”,而服裝中的遮擋會增加這種固有經驗的不確定性,造成知覺恒常性視錯覺。
人體是三維立體形態,服裝之于人體還增加了內外的空間關系,由于著裝形態、著裝層次、服裝款式造型的原因,人體與服裝之間、不同服裝之間、結構部件之間,天然存在相互遮擋和遮蓋的關系。觀察者與著裝者之間存在前后左右的相對位置關系,鑒于服裝在人體上穿著的特殊性,受到方向角度的影響,觀察者通常沒有條件做全面細致的觀察與分析,視覺無法捕捉的區域和角度,大腦會進行判斷和分析加工,而這種判斷加工是基于知覺恒常性的。遮擋引發的判斷和視錯覺[6]如圖1所示,圖1(a)是半截裙著裝效果,圖1(b)是半截裙內部結構。效果圖上的遮擋現象分為3種,一是半截裙對大腿的遮擋,二是裙子對襯褲的遮擋,三是正面對背面的遮擋,遮擋掩蓋了裙子的內部結構。雖然圖1(a)中只能看到裙子以下露出的小腿,但是大腦會將視覺信息與經驗認知中的物體進行關聯,生成被遮擋的大腿和后裙片。由于日常經驗中半截裙大都沒有襯褲設計,因此大腦也不會添加褲子的視覺感知。

圖1 遮擋引發的判斷和視錯覺
“格式塔”理論認為:任何視覺刺激圖式最終都傾向于被看成是在給定條件下最簡單的圖形[7]。這種知覺感應,是基于先前積累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加以修改和編撰。從給定的圖形輪廓中自發地衍生出視覺感知的完成狀態[7]。
服裝是人體的第二層皮膚,服裝的功能之一就是裝飾身體,滿足人們對美的需求[8],是體現著裝風格和生活態度的一種手法。服裝設計涉及的面很寬泛,要求設計師對除服裝專業知識熟悉外還要了解相關的人文、藝術、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及時把握國際最新流行動向,創造出新穎而富有時代氣息的新造型[9]。
創新的本質就是打破常規,打破傳統固有的印象,遮擋為大腦的判斷過程留下了想象空間,也為視錯覺服裝設計提供了突破口,可以利用人體與服裝之間的遮擋,掩蓋服裝細部結構,導致心理上的錯誤預測,引發視錯覺[10]。視錯覺是視覺感知和大腦判斷的綜合結果,是重要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是服裝設計的創新手法。本文認為從知覺恒常性的角度出發,利用遮擋視錯覺原理的服裝設計可以分為悖論設計、假結構設計和外觀簡化設計。悖論錯覺能制造矛盾和反差,增加服裝的趣味性、刺激視覺感知;假結構設計能增加服裝的細節層次與設計感;外觀簡化設計能達到視覺的完整性、服裝構成的合理性。
由于大眾接觸最多的服裝品類屬于成衣,服裝的款式形制基本已經固定,面料的裁剪縫紉方法、款式造型、穿脫形式,在知覺經驗中已經根深蒂固,服裝的結構造型已經形成了知覺恒常性。在服裝設計中適當地制造一定的不合理性,或者說服裝的局部都是合理的,然而整體的視覺感知是矛盾的錯覺稱為悖論錯覺。整體不等于部分之和,部分與整體的悖論錯覺會增加服裝的趣味性。視錯覺中經典圖形彭羅斯三角形矛盾空間[11]如圖2所示,這種矛盾空間本質上屬于平面設計,而且是無法在正常的三維空間實現的。基于服裝恒常性的認知悖論設計需要考慮的只是矛盾,而非不可能,服裝是需要在現實生活中穿脫使用的,需要通過結構和工藝方法實現和解決這種矛盾沖突,這也是視錯覺原理在平面設計和服裝設計應用中的不同之處。

圖2 彭羅斯三角形矛盾空間
Dion Lee 2018春夏時裝秀作品[12]如圖3所示,是基于穿脫方式矛盾的外套設計,在雙排扣西服造型的基礎上,翻駁領在前胸形成了交叉而非重疊,兩邊門襟都呈現在服裝表面,翻折點的扭結與系帶增加了門襟在左還是右判斷的難度,僅從駁頭的視覺判斷兩邊都能開合,但這顯然與著裝的穿脫方式相違背。設計的關鍵點在于右側門襟在前中交叉點處對左側門襟的遮擋,通過構造下半段的假門襟,利用大腦的關聯和思維慣性,與上半段門襟合成一體,造成門襟穿插的假象,突出設計的矛盾與趣味性。

圖3 Dion Lee 2018春夏時裝秀作品
服裝有穿著層次上的內外關系,也有面料里料之分,外層服裝會遮擋內層服裝,面料會遮擋里料。利用遮擋創造知覺恒常性視錯覺的條件,只設計或顯露部分服裝部件,知覺感應即會補充完整部件或服裝,能夠達增加著裝層次、豐富細節的設計效果。
收藏于美國肯特州立博物館的清代硬領與領衣[13]如圖4所示,是清代穿于禮服袍領口的假結構,襯在袍服之下的假領子有襯衣的著裝效果。徐珂編《清稗類鈔·服飾》曰:“又有所謂領衣者,杭人謂之曰‘牛舌頭’,蓋禮服例無領,別與袍之上加以硬領……皆取其便也。”可見清代禮服原無衣領,而是另于袍上加以硬領,領衣則為連接硬領的前后兩長片[14],這樣的簡約設計使得著裝更加輕便。我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質匱乏,出于節約面料和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一種新的“假領子”風靡一時,同清代的硬領設計類似,假領子是沒有袖子只有半截衣身的襯衫,穿在外衣里面露出的襯衫領足以以假亂真,所以稱作假領子。

圖4 清代硬領與領衣
假領子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隨著物質資源的豐富,當前的假結構設計更多考慮的是豐富設計細節和簡化結構工藝,因此“假領子”“假口袋”“假兩件”、旗袍的“假斜襟”等假結構設計層出不窮,這種假結構設計既增加了服裝的細節層次,又簡化了內部結構,使之具有輕便的特征和平整的外觀效果。
Dior 2005年春夏發布[15]如圖5所示,是西服馬甲假兩件套設計,胸圍線以下的翻駁領領外口線連接在公主分割線上,翻折線則固定在馬甲上,為了突出視覺效果,在止口上進行了撞色鑲邊的裝飾。胸圍線以上的翻駁領是與馬甲分體的,雖然駁頭是能夠開合的,但顯然掛面已經無法翻回,與馬甲連為一體。胸圍線上下駁領的活動與固定,既創造了知覺恒常性矛盾,又減少了馬甲的結構層次。馬甲與外套的一體化設計并非簡單的在外層西服的前中拼接一塊布料,整個設計過程涉及造型、結構、工藝,不但運用了省道轉移、翻駁領設計、分割線設計等結構理論,而且還涉及到鑲邊工藝、雙層與單層的裁剪、面料與里料的配伍等,多種因素的充分考量和設計手法的綜合運用,才成就了這一巧妙的設計符號,作為Dior經典的風格基因重現在2006、2007、2010年的發布會中。

圖5 Dior 2005春夏發布
造型創新固然重要,但強烈的設計感適宜穿著的場合也十分有限,“簡約而不簡單”迎合了部分人群的審美需求。服裝上的簡約風體格現在造型上表現為用更少的結構線達到簡潔、純粹的視覺效果,但由于人體本身是三維立體凹凸不平的狀態,結構線條太少就難以做到服裝與人體之間的合體性與合理性。服裝的造型設計需要靠結構設計實現,為保證服裝視覺上的完整和統一,可以將結構線隱藏在人體腋下、內襠、側面等不易發現的部位。
由于手臂的自然下垂,人體腋下部分成了視覺盲區,利用人體自然產生的遮擋效應,在腋下進行結構變化設計的服裝實物可以追溯到戰國中晚期。從湖北省江陵縣馬山公社楚國一號墓中出土的袍服發現,袖腋的交界縫際間均有一長方形(長 37 cm、寬 24 cm)袖襠插片。袖襠插片橫置腋窩處,加大了胸圍尺寸,補充了人體腋窩的厚度,加大了著裝人體兩臂的舉伸空間[16]。楚墓袍服袖襠插片與現代的服裝裁剪紙樣中的“插角袖”結構十分相似,使得以十字平面裁剪為特征的中華傳統服裝在不破壞外觀造型和圖案的基礎上產生了立體的衣著效果。
基于知覺恒常性的視錯覺服裝設計主要體現在悖論設計、假結構設計和外觀簡化設計,三者均利用了遮擋形成的錯誤視覺感知。利用遮擋進行服裝設計則需要逆向思維,通過隱藏達到遮擋的目的,針對遮擋形成視錯覺的表現形式不同隱藏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
悖論設計利用人的恒常性經驗,從款式造型或穿脫方式上打破常規、突出矛盾,增加服裝的趣味性和反差效果。日本文化服裝學院的中道友子作品[17]見圖6,是基于飾品搭配的襯衫設計,特別之處在于將通常認知里領帶與服裝的二重結構進行了一體化設計。襯衫的右側分割線與領帶的下端連成一體,領帶系于衣領之上,前中心線無扣合結構,領帶的佩戴方法與襯衫的穿脫方式都異于常理。設計師通過將領帶的上端隱藏在領結之中的方法制造沖突,這種悖論服裝設計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調動消費者的求知欲,加深刺激的感知和好感程度。中道友子認為讓服裝結構消失的不是幻覺,而是如同魔術一般,利用紙樣進行結構變化,開發新的服裝造型[17],因此其將紙樣叢書命名為《Pattern Magic》。

圖6 中道友子作品
假結構設計是在服裝中通過部分顯現、部分隱藏的假結構部件,利用視覺感知的“完整”性聯想,增加服裝的設計細節和層次感。Armani Collezioni2012秋冬發布作品[18]如圖7所示,該西裝設計不同于常見圓潤飽滿的袖身造型,辮子狀的外袖設計是服裝造型的亮點,立體皺褶模仿了編織的形態而并非真的采用編織結構降低了工藝處理的難度增加了面料的肌理感和袖身的韻律感,褶皺之間相互穿插的錯覺效果是通過面料二次造型和袖子紙樣的變換得到的,止口都隱藏在了層層疊疊的褶皺之中,袖型修長,造型自然,體現了假結構設計中降低工藝難度的優勢。

圖7 Armani Collezioni 2012秋冬發布作品
日本USAKO西式裁剪工坊肌肉衣[19]如圖8所示,正是依據人體肌肉的造型和走勢,通過填充材料絎縫制作的COSPLAY用服裝,對胸、腹、手臂乃至關節的刻畫都十分細致,肌肉衣在罩衣的遮擋之下,會使觀察者產生“肌肉體型”的視覺感知誤判。絎縫工藝與人體解剖學的結合讓服裝與人體變得更加豐滿立體,利用這種手法可以運用到很多服裝中(如羽絨服),豐富外觀表現力,制造戲劇沖突的效果。

圖8 日本USAKO西式裁剪工坊肌肉衣
外觀簡化設計是將結構線完全隱藏在不易發現部位,達到視覺簡約完整、簡化加工工藝的效果。在現代男女裝兩片袖設計中,若僅考慮手臂的彎曲,將袖縫線設計在前后袖中線上是最合理的,但實際生產會通過大小袖的借袖方式,將袖縫線內移,利用腋下的遮擋效應來隱藏袖縫,達到視覺完整美觀的效果。在女裝設計中,胸凸量的處理至關重要,近年來流行的無胸省廓形女大衣,胸凸量的處理既可以采用熨燙歸攏等工藝方法分布在胸部周圍,也可以利用遮擋原理,將胸省轉移到領口,控制好省道的長度、方向和翻領的寬度,把省道線隱藏在大衣翻領之下,在外觀上保證視覺上的簡約。利用遮擋視錯覺不僅能夠提高服裝的美觀性、合理性,而且有助于簡化結構及工藝。
遮擋造成的視錯覺是通過隱藏實現的,隱藏部分服裝結構部件是視錯覺設計的方法和路徑。“一片布”結構簡化視錯覺設計實驗如圖9所示,實驗以三宅一生的一片布“A piece of cloth”設計思想為靈感來源,利用知覺恒常性,通過假翻領和假襯衫領構造假兩件套設計效果。

圖9 “一片布”結構簡化視錯覺設計
圖9(a)是造型手法,將胸省與腰省合并得到的全省量分配為2個褶裥構造西裝翻駁領的翻折線與領外口輪廓線,將領口處旋轉出褶裥構造的假襯衫領,領尖隱藏消失在翻折線內部。圖9(b)是修剪外領口和鎖眼釘扣后的完成效果。實驗利用人體的結構特征和服裝的基本造型,從一片布設計思想入手,以褶裥的方式構造襯衫的翻領和西服的駁領,不但簡化了結構工藝也體現了結構造型的趣味性。
本文從遮擋產生的知覺恒常視錯覺入手,對遮擋視錯覺在服裝設計中的表現形式進行研究,分析了悖論設計、假結構設計和外觀簡化設計的特點。提出了服裝創意設計應重視服裝本身的立體結構與可交互特征,利用人體與服裝之間的遮擋、服裝部件之間的遮擋造成的與知覺恒常性的反差,應用逆向思維通過隱藏的方式對服裝的廓形、部件等進行視錯覺設計以達到遮擋的目的,可豐富服裝的設計方法。服裝的造型設計與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是相輔相成的,合理利用視錯覺進行服裝設計不僅可以增加服裝造型的趣味性,也是簡化服裝結構與加工工藝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