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一只麥哲倫企鵝的尸體,孤零零躺在巴西圣塞巴斯蒂安的海灘上。它的尸體已經開始腐爛,身上被沙子覆蓋。
致力于當地環境保護工作的研究人員給這只死掉的企鵝進行尸檢,結果,從它的胃里取出一個黑色N95口罩。這只企鵝應該是跟隨隊伍從阿根廷南部出發覓食的,然后誤把口罩當成了食物。這么一大塊異物卡在體內,死亡毫無意外成為它的最終歸宿。
在過去幾個月里,類似的慘劇正在全球不斷上演。海鷗被口罩束縛住,猴子把口罩當成食物,還有海龜吞下醫療塑膠手套。而這些,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保護人類、拯救人類的基本醫療物資。現在,在人們平時很少注意到的角落,它們竟然成為殺死野生動物的兇器。
頻繁發現企鵝尸體之前,巴西人剛剛度過了獨立日假期,圣保羅北部海岸線上游客成群,但歡快過后,環保組織撿到了數百個被隨意丟棄的口罩和防護手套。
一次性醫用口罩雖然看上去是紡織品,但它具有防護效果的無紡布卻含有聚丙烯等物質,等同于塑料。加之在西方國家更加常用的一次性塑料防護手套,疫情之下,醫療物資給地球帶來了更多“白色垃圾”。
對野生動物來說,這些醫療垃圾是陌生的。馬來西亞吉隆坡附近的山林里,人們看到獼猴正在咀嚼被遺棄的口罩。英格蘭東南部的切爾姆斯福德,皇家愛護動物協會救助了一只海鷗,這只海鷗的雙腳被口罩帶子纏在一起,長達一周之久,關節已經腫脹起來。
口罩對環境構成的最大沖擊,發生在水中。環保組織“亞洲海洋”估算,2020年全球生產口罩大概520億只,如果以丟棄入海率為3%計算,相當于15.6億只口罩。而每只口罩重量以3至4克計算,2020年總共有大概4680至6240噸的醫療口罩流入海洋。
包含乙烯基和丁腈的一次性塑料防護手套進入海洋,便會吸附海藻和微生物上面的二甲基硫醚,這使得塑料手套聞起來十分“可口”。加之手套的外形——大體透明、五只手指,看起來十分像水母等海洋生物。海龜、海鳥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更容易把醫療垃圾當成食物。一旦被吞入體內,口罩和手套很可能堵塞動物食道,或者永久性地堆積在胃中。這些可憐的生物“飯”都吃不下,不久就會一命嗚呼。
更糟糕的是,450年后,這些口罩和手套可能會分解成“塑料微粒”,被海洋生物吞下,再經過捕撈被端上餐桌。今天隨手丟棄的醫療垃圾,很可能在幾百年后,給人類帶來另一場危機。
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個環境隱患。美國環保組織“清理海灘”創始人瑪利亞·阿爾加拉決定在推特上發起一個名為“手套挑戰”的話題。她呼吁網友拍下在戶外遇到的被遺棄的防護手套和口罩。
活動第一個月,瑪利亞就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1200余張照片,光是照片里的口罩和手套就有1800個之多。粗略分析一下照片中丟棄口罩的位置,便不難發現有兩個“重災區”——地鐵站出口和停車場。
人類在最需要防護用品的地方用完后,就將它們隨手丟棄。有些人還不以為意地認為,地上的醫療垃圾總有環衛工來清理,所以不是什么問題。但是,口罩和防護手套很輕,在沿海城市,它們很容易在被清潔人員清理前,就隨雨水或者大風直接進入海洋。就算在內陸城市,因為防護手套很薄很滑,一旦進入城市排水系統,污水處理廠的過濾網也很難將其攔截。最終它們很可能被排放到城市里的河道,再隨著河流進入海洋。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盡管新冠病毒來勢洶洶,但世界各地或先或后傳來“環保捷報”,不少人把疫情視為地球生態系統的“救星”。正當人們自我安慰時,成為野生動物兇器的口罩和手套,卻給了大家一記重重的耳光。
由于封鎖措施,不少城市的回收項目被迫中斷,重啟之日遙遙無期。政府建議民眾居家隔離,點外賣和網購的情況大幅提升。更多的一次性餐具和包裹包裝因此產生。
而等到疫情過后,社會開始復蘇之時,碳排放會“報復式”回升。為了趕工,彌補因疫情落下的進度,全球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碳排放量甚至還要大大高于前疫情時代。
//摘自《看天下》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