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是全球15~44歲女性中第二大高發癌癥。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續感染是引起宮頸癌的主要原因,85%以上的死亡病例是發生在中低收入的國家。中國的宮頸癌新發病例人數眾多,并呈上升趨勢,且更加年輕化。此前,WHO建議把9~14歲,沒有發生性行為的女性,作為主要HPV接種的人群。
據悉,某跨國藥企生產的四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下稱“四價HPV疫苗”)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接種年齡擴大至9~45歲,仍采用三劑免疫接種程序。四價HPV疫苗適用于預防因高危HPV16/18型所致的宮頸癌、2級和3級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2/3)和宮頸原位腺癌(AIS),以及1級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1)。
專家評 四價HPV疫苗中國3期保護效力和安全性臨床試驗的主要研究者、原北大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魏麗惠教授表示:“通過各方持續不斷的努力,四價HPV疫苗在2020年11月獲批用于9~19歲的女性,意義重大。這不但意味著我們多了一個武器,以保護青少年女孩免受HPV的感染,也是對世界衛生組織《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的呼應。”

我國結核病疫情雖呈下降趨勢,但由于人口基數大,疫情仍然十分嚴重。為減少結核病在校園內的傳播流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中國學校結核病防控指南》,明確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應在新生入學體檢和教職員工常規體檢中開展結核病相關檢查,并將體檢結果納入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健康檔案。
指南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應在新生入學體檢和教職員工常規體檢中開展結核病相關檢查,并將體檢結果納入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健康檔案”。對于有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史或可疑癥狀的學生,學校要向學生家長發放《新生入學體檢告知書》,要求其到學校指定的體檢機構進行TST(結核菌素皮膚試驗)檢測。
學校應當將體檢發現的異常結果及時告知本人及家長。對于肺結核或疑似肺結核患者,要由體檢機構與學生所在學校班主任或校醫核準學生信息后進行傳染病報告,并將患者轉診到當地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進一步檢查診治。
專家評 國家衛生健康委相關人員表示,學校是學生高度集中的場所,一旦發生結核病,很容易發生校園內的傳播流行。一所學校在同一學期內發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學關聯的結核病病例,或出現結核病死亡病例,學校所在地的縣(區)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根據現場調查和公共衛生風險評估結果,判斷是否構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 《關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診室設置的通知》,要求以“可設盡設、布局合理、條件合格、工作規范”為原則,結合各地傳染病防控和群眾實際醫療需求,在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發熱診室。
文件明確發熱診室嚴格實行首診負責制,加強疾病早期診斷和傳染病篩查,做好轉診。診室應符合“三區兩通道”要求,防護設備應當有一定的儲備量,配備的醫護人員應當熟練掌握傳染病的診斷、治療、防護、轉運、隔離及消毒等技能,并經過傳染病相關法律法規和知識技能培訓,嚴格落實感染防控要求。
專家評 國家衛建委強調,各地要切實落實屬地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和指導,并與相關部門做好工作統籌和政策銜接,確保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診室建設落到實處。

2020年11月5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以下簡稱醫師協會)在京舉辦新聞通氣會,正式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以下簡稱新規范)。
2007年,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醫師協會聯合發布了《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但隨著醫學臨床診斷標準和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舊規范中的部分內容已不能滿足當前行業發展和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加以修訂和完善。
本次重疾定義修訂首次引入輕度疾病定義,將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后遺癥3種核心疾病,按照嚴重程度分為重度疾病和輕度疾病兩級。將原有25種重疾定義完善擴展為28種重度疾病和3種輕度疾病,并適度擴展保障范圍。根據最新醫學進展,擴展對重大器官移植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等8種疾病的保障范圍,完善優化了嚴重慢性腎衰竭等7種疾病定義。
專家評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黨委書記邢煒表示,重疾定義修訂成果的發布,是保險業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十四五”規劃要求及服務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對推動行業回歸保障本源、規范市場行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保險公司在新規范實施后要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做好客戶服務,確保業務平穩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