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題意義引領下的英語閱讀課堂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同時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本文以外研社《劍橋新思維英語》教材的一節閱讀課的設計為例,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各教學環節的設計等方面,介紹了初中英語基于“人與自然”主題意義探究和實踐的閱讀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主題意義
【作者簡介】繆靚,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
英語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隨著課改的深入和核心素養的提出,教授語言知識和發展語言技能等工具性的功能已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而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等人文性的功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主題語境是英語課程六要素之一,包含著“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谥黝}意義探究的課堂教學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和活動。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擔負著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盡管大多數英語教師都已經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但閱讀課上仍存在教學設計零碎、思維品質培養缺乏等問題。本文筆者以外研社《劍橋新思維英語》教材第二冊Unit 7 “Disaster! Read”部分“A flying disaster”為例,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各教學環節的開展等方面,闡述初中英語基于“人與自然”主題意義探究和實踐的閱讀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圍繞主題,深入解讀文本,建構教學目標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作為主導者,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沉浸式地學習。教學環節的自然銜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融合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前深入解讀所教內容的文本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筆者所述案例的教學內容是“A flying disaster”,講述了蝗蟲尤其是沙漠蝗災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危害,屬于說明性文本。從文本語言上看,本課的文本語言學習價值在于掌握一些與話題相關的詞匯,如hurricane, locust, swarm, destroy, damage等;同時也需要運用相關單詞組織語言去描述和談論該話題的內容。從文本內容上看,本單元的主題是disaster,本課內容是關注了一種由飛蟲引起的特殊災害,屬于主題語境中“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在這一主題中,學生不僅需要了解自然災害與防范,也需要思索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閱讀課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已知的一些自然災害入手,進而通過前段時間正在亞洲非洲肆虐的蝗災導入到本課的課題,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尋找沙漠蝗蟲成災產生的原因以及帶來的危害,閱讀后學生探討解決這一危害的可行方法。最后展示近些年已經發生的部分災害的照片,讓學生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共處,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環境,然后點題并得出結論,人類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而非改變它。因此,筆者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置如下:At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able to:
1. command new words about the topic;
2. learn about the locust and the disaster caused by it;
3. talk about the most dangerous locust and think of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
4.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nature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二、引入主題,創設具體情境,展開閱讀前環節
Q1:Last semester, we learnt a lot about natural disasters. Do you know these disasters? Why are they called disasters?
情境教學是如今英語課堂上采用的最普遍的教學方式,也是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的一種常見方式。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該在一定的語境下進行。學生在初一譯林版牛津7下Unit8 “Natural Disasters”已學過相關的一些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形象具體的動圖喚起學生的記憶,并加入一些和本課相關聯的詞匯動圖,讓學生去熟悉和學習新的關于自然災害的詞匯如hurricane和tsunami。而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認知,通過思考和總結,不難得出,它們之所以被稱之為災害是因為會給人們造成巨大破壞,也可以順勢引出destroy和damage這兩個詞匯。以舊引新,學生不僅復習了學過的詞匯,而且又很自然地學到了新的詞匯,可謂一舉兩得。
Q2: (Show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 What may “A flying disaster” mean?
通過之前的熱身,學生已經置身于“災害”這個具體的情境中,根據他們已有的認知和生活常識,基本能夠推斷出這個標題肯定是與一種飛行的昆蟲有關,并且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此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視頻,從而導出引起這種災害的昆蟲—— the locust,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蝗蟲群的巨大和蝗災的危害。
Q3: What do you expect to learn from the article?
看過視頻之后再回來看標題,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學生能夠猜測文章內容會與這些話題有關,如 “What this insect is”“What characteristics it has”“What problems it may cause”“What we can do to prevent the disaster”等。這些推測的提出,既承接了之前的導入,又自然而然過渡到接下來的文章閱讀。
Q4: Are your guesses correct?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check your guesses.
學生先預測內容,再帶著他們自己的猜測去閱讀文章,最后確認這些猜測是否正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閱讀時始終伴著極大的好奇和興趣了解文章總體以及每段的大意,同時他們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體現和鍛煉。不僅如此,閱讀過程中學生在其原有的認知上建立了與文本內容相關的新的認知,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了重組,獲得了對于文本內容的新的理解,這也為接下來閱讀中環節的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拓展主題,挖掘文本內容,展開閱讀中環節
Q5: Paragraph A is about a disaster that we don't always hear about. But why don't we always hear about it?
Q6: Paragraph B tells us some basic facts about locusts. What makes them get together in swarms?
Q7: Paragraphs C-E are about the most dangerous locust. Where is it found? What's the size of a swarm? How many locusts can there be in a swarm?
Q5-7的這些問題是要求學生精讀文章的每個部分然后再回答,對于學生來說,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閱讀從文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只是為了更細致地理解文本內容,并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提出這些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師不能為了挖掘文本的深度和難度而忽略這些問題對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性。因為學生必須在準確全面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才能與教師對文本內容的深層挖掘和拓展產生互動。
在學生對文本內容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去進一步挖掘文本內容。例如,在問到沙漠蝗蟲在哪些地方出現時,可以展示一張世界地圖讓學生去指出這些地點,接著可以繼續追問:“Why is the desert locust found in these areas?”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并聯系已有的地理知識,可以得出 “Because there are lots of deserts in these areas”這個結論。而在談論到一個沙漠蝗蟲群到底有多大規模時,如果只是泛泛問答一些抽象的數字,學生是很難有直觀具體的感受的。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蝗災的巨大危害,教師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來舉例進行對比。如文中提到 “A swarm of desert locusts can be 1,200km2 in size”,這時,教師可以把學生所就讀的學校來與之比較,學生對于自己學習生活的校園是很熟悉的,因此可以讓學生猜測一下大約是多少個學校的大小。當這個問題拋出后,學生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想法,而當他們知道是大約4400個學校的面積時都露出了震驚的表情。
文中還提到 “ A swarm of desert locusts can eat more than 150 million kilos of food in one day.”對于 “150 million kilos of food”,學生只知道這個數字很大,但到底有多大,他們依然沒有具體概念。這時,教師還是可以通過對比讓學生印象深刻,比如可以提問:“There are about 7000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ur school. Do you know how long it will take us to eat 150 million kilos of food?”學生同樣可以隨意表達根據他們的理解所得出的答案,這時當教師公布備課時準備好的答案“It is enough for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our school to eat for 17 years.”時,“一天”和“17年”這鮮明的對比,讓學生更為震撼,因為這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這也是教師設計這個環節所期望的效果,這兩個對比,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蝗蟲群規模和危害之大,給學生以感官上的強烈刺激,也為下一環節中升華主題奠定了情感基礎。
Q8: Why is the desert locust the most dangerous one?
除了挖掘段落或是句子的文本內容,在學生對沙漠蝗蟲的基本信息和特征有了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從整體上去挖掘文本內容。Q8需要學生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去歸納總結,從蝗蟲的習性、特征到他們的危害,都可以是回答本題的答案。而學生在經過之前從細節到整體,從表層到深層的學習后,能夠迅速反應給出自己的回答,如 “It is found in about 60 countries altogether.”/“It brings problems to one-tenth of all the humans in the world.”/“Its numbers are huge and frightening.”/“It can eat a lot and fly a long distance.”/ “It can destroy the harvest and bring hunger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學生眾說紛紜,但都能非常準確地把握住問題的核心,在思考后組織好語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四、升華主題,啟發思維品質,展開閱讀后環節
Q9: What ways do you know can help farmers solve the desert locust disaster?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文本的處理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讀懂文本、了解大意的層面,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通過交流、合作、探究,將文本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內涵和育人元素內化為素養。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拓展主題的基礎上,繼續升華主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品質。而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同樣與教師課堂問題的設置密不可分,因此,教師在這一部分的設計準備上更要多花工夫,如何讓自己的提問立足文本、聯系實際,同時又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Q9是基于學生對于文本信息以及有了全面且深入的學習基礎上提出的一個小組討論問題,文本中提到了蝗蟲給農民帶來的巨大危害,但并沒有提及如何防止蝗蟲,學生有著各自的知識體系,小組討論便于他們進行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從而得出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事實證明,學生遠比教師所想的更有創造力和想象力,他們通過小組的討論想出了很多的辦法,哪怕有的方法還需要借助教師或是詞典的幫助才能用英語表述出來。以下是學生在課堂上分享的一部分方法,例如 “Spray pesticides extensively to kill the locust.”/ “Breed more natural predators of the locust like frogs, birds, ducks.”/ “Reduce the food resource and grow the food that the locust doesn't like to eat.”/ “The locust is a kind of insect and insects are afraid of fires. So we can light fires to burn it.”/ “Locusts are high in protein and low in fat. More people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atch them as food.”……盡管這些方法有的在技術層面上可能還不成熟,有的可能還會帶有一些缺陷,但卻是學生在短短五分鐘之內熱火朝天交流合作的成果,也是對文本內容的升華。
在這一節課中,學生從關于災害尤其是蝗災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到集思廣益形成如何防治蝗災的方法,再到以小見大由此及彼正確面對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在“人與自然”這一主題語境下了解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從自身做起,從日常點滴做起,這也與課標中提出的“提高綜合素質,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和正確的價值觀”相符合。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評測[J].中國考試,2017(5):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