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芬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對于中學生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德、智體、美、勞被要求全面發展,缺一不可。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學的藝體類課程被重視的程度遠不及語數外等課程。因此,本文就當前初中陶藝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淺顯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建議,希望能為初中陶藝今后的教學發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幫助全面培養學生。
關鍵詞:創新思維;初中陶藝
在教學過程中,初中美術教育工作者要為課堂做好充分的準備,如設計教學內容、改良教學模式等,使得中學生在課堂上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培養并發散中學生的思維,進而使得中學生具有創新思維。
一、初中陶藝課程現狀
隨著國家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當前,國家、社會都對中學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德智體美勞全面、均衡發展。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美術的教學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就當前而言,仍有許多問題存在于中學美術的教學當中,比如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家長只注重語、數、英一類應試課程,而忽視美術、音樂等藝術類課程,將其歸為“副課”一類,不愿孩子花費太多精力時間在這些課程上。受此影響,學生們對于這類“副課”甚至是副課的任教教師都極為不尊重。另外,作為一門注重想象力、創造力的課程,中學美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但就實際情況來看,許多中學的美術教師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其本身也難以重視自己所任教的學科,因此教學模式常常是枯燥單一且無味,忽視學生的想法而一意灌輸自己的主觀感受,這么做的結果往往就是導致學生失去了對美術這門課程的喜愛,彼此之間越來越敷衍不尊重。除了上述的家長以及美術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原因之外,中學的美術教學中還存在被學校、其他學科的教育工作者不重視的情況。中學美術課程被分配的課時相對較少,且經常被其他“主課”占用,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學美術教學只能流于表面無法深入,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就很難在初中美術課堂上被培養[1]。
事實上,中學生對于陶藝一類動手操作的課程的是極為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給學生陶藝方面知識以及技能對于初中美術教師而言并不是難事。美術陶藝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成型技術,針對于學生的捏塑、拉胚、泥條盤筑三個大方面進行詳細教學。但目前而言,美術陶藝課程的發展尚不充分,因而存在著許多的不足,比如當前美術陶藝課程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中學生的造型過程而忽略其對陶藝的感受過程、學習所能提供的設備材料有限,不足以供學生進行動手實踐等,這些不足大大限制了中學生的陶藝課程發展,進而對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有所限制。
二、創新思維在初中陶藝中的培養方式
1.重視藝體類課程,培養學生興趣
要想初中美術陶藝課堂能夠順利地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首先學校大環境需要做到充分地對藝體類課程給予重視,適當地增加一些課時。不能將課程進行主副分類,更不能太過區別對待。只有學校、教師、家長都轉變了對藝體類課程的認知觀念,學生才會跟著重視這類課程。除此之外,美術教育工作者還應該進一步轉變課堂教學理念,要明白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邏輯思考能力,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與興趣,重在指導而非死板教學。比如,在教材九年級下冊陶藝創作一課中,美術教師就可以首先向學生展示幾件陶藝作品,并讓學生討論并回答這些制品分別是什么東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等問題,待學生回答出這些制品是陶瓷的,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思索“陶藝”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陶瓷制品等問題,再引入教學主題《陶藝創作》,向學生進行講解授課。
另外,美術教師還要在原有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教學方式,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多選取一些學生易于接受的教學方式。比如在陶藝的教學中,可以將陶藝與七年級上冊《色彩的魅力》一課結合,選擇有一些色彩鮮艷的陶瓷制品的圖片、視頻素材來輔助教學,既豐富了教學模式,又使得學生被教師的講課內容吸引,對美術更加有興趣。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不能只顧著一味地談論、講述知識要點、讓學生沒有目的性地進行動手操作,還要和學生及時的互動。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和學生的交流,了解學生實際的想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美術課程與體系,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2]。
2.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給予學生創作空間
想要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就不能只自顧自地講授知識點,表達自己的看法,更要與學生多溝通交流,傾聽學生們的見解觀點。多與學生交流,對學生深入了解,這樣以后才能制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美術這門學科,使得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從而激發并培養學生陶藝方面的創新思維能力。
雖然,大多教師在布置陶藝作業時都會讓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揮,但往往又隨即加上自己的看法見解。殊不知,教師的話語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局限而難以發散,會下意識地跟著教師的看法走,從而難以真正地“自由發揮”,這是非常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因此,教師就需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在《情趣濃郁 能工巧匠》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問問學生們對于這個課題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并引導學生們自由發揮,將心中所想用陶土制作出來。在學生們畫完后,還可以將學生們的作品互相展示,由學生們自己講解所制作品的內容及含義,讓學生們在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對美術陶藝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如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地重視培養學生自身的思維和想法,不能將自己的思維強行地灌輸到學生身上。否則,就是揠苗助長,雖然一開始看起來使得學生進步很快,但長期下來,學生自身的思維會變得拘束,難以發散,是對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極大阻礙。
結束語
創造力的高低以及思維的發散程度是美術陶藝課程中學生表現好壞的決定性因素。針對當前中學生陶藝課程的學習效率較低狀況,初中美術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改善教育模式,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想象力以及動手能力,在陶藝課堂上學得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陳曉雯. 對創新思維下的初中陶藝教學[A].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八)[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9:2.
[2]都興麟. 創新思維下的中學陶藝教學研究[J]. 美術教育研究,2016(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