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鐵志
有一個地方它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有一種文化它寄托著精神與情感……悠悠華夏,泱泱大國,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留下了數不盡的文明與財富。作為一個由多民族構成的國家,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在廣袤的國土上,這些少數民族交融互惠又各自精彩。
少數民族村寨,作為民族文化的承載,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少數民族中的語言、民居、服飾、飲食、音樂歌舞、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宗教信仰等民族風俗習慣。正是由于這些少數民族村寨的留存,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才得以延續。
國家民委自2009年開始實施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國家民委文化項目“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總編輯王鐵志,將為我們梳理總結該項目的緣起和實踐。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有許多少數民族聚居的村寨,比如苗寨、侗寨、傣家寨等等,這些村寨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基因,是各民族群眾保存歷史記憶、寄托精神情感的神圣家園。
現如今,在現代化社會進程的影響下,在一些大城市,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已經很少看得到,但是在少數民族村寨里面,我們還能夠看到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文化。
村寨文化,一方面保存了各民族的歷史記憶,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各個民族的生存智慧。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活力源泉,村寨文化的消失,意味著民族文化的消失也已近在眼前。為了保護村寨文化,也為了使中華民族的文化能夠保持多樣性,國家民委自2009年開始實施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項目主要包含四個內容:一是保護特色民居;二是發展特色產業;三是傳承民族文化;四是促進民族團結。
如果僅僅從學術上分類,特色民居實際上也是特色文化的一個部分,那為什么又把它單獨提出來呢?因為我們到民族村寨,首先看到的就是村寨中特色的建筑。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和傳統服飾,作為一種外顯的民族文化,是人們進入村寨最容易感受到的。特色民居集中反映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保持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面貌具有重要性,因此才將它單獨列出來。
傳統民居有草木結構、土木結構和磚瓦結構等多種類型,這些房屋基本上都是當地居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而成的,比如在石山地區容易見到石頭壘的石頭房、在森林地區容易見到木刻楞的房子,如果在西北荒漠地區則可能見到干打壘的生土結構的土坯房。
要保護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民居,首先就要了解這些民居為什么原來沒有太大的變化,這幾年卻消失得那么快。經過分析,影響少數民族傳統民居改變的因素有多種,其中經濟和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統建筑的式樣是當地居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并結合本民族的審美需求建造起來的,因此各有特色。例如干欄式建筑,雖然屋頂覆蓋的是茅草或者樹皮,看起來很簡陋,但是飛檐翹角很有特色。而如今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建筑材料的改變,村民蓋房不再用磚瓦、土坯或者木料,取而代之的是空心磚或者是鋼筋水泥的預制板,因此很容易就把房屋蓋成了火柴盒的樣子。
此外,過去由于經濟落后,傳統民居建造得比較簡陋,而如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對房屋的安全性、耐久性、舒適性比過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類似于茅草房、杈杈房、撮羅子已經滿足不了現代人的居住要求。
正是由于建筑材料的改變、技術的改變以及人們審美需求的改變,才使得傳統民居在這幾年快速地發生改變甚至消失。
例如廣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和里村,它的傳統民居里面有鼓樓還有干欄式的建筑,但是在著火之后,村民就穿插地蓋起了類似于火柴盒子的平頂房,前些年還在外面貼上瓷磚。
現代廣西民居已經不再是過去的小青瓦花格窗了,而是前面突出一塊,后面突出一塊,他們稱前抓金、后抓銀、白瓷磚、卷簾門,也就是臨街上經常看到的那種現代改造的簡易民居的樣子。
云南德昂族傳統民居的改變也很有代表性。德昂族的傳統民居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建筑式樣,是一個獨立的建筑,上面用茅草蓋頂。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將茅草頂換成了瓦,但是房子的整體結構沒有改變。
在這之后,德昂族人覺得磚房更加經久耐用,但是他們自己不會砌磚墻,于是請來了內地的磚瓦匠,這些磚瓦匠就按內地式樣給他們蓋房子,這樣傳統民居也就消失了。
在保護傳統文化和村民發展的問題上,一直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兩難抉擇,這里面有兩種極端的做法。第一種是經濟至上,不管民族傳統、地域特點和文化傳承,怎么省錢怎么實用就怎么做;第二種是脫離經濟發展和村民需求,單純強調文化保護,讓村民保持原生態的生活面貌,還用牛來犁田,用鋤頭鋤地,但這種做法村民是很難接受的。
因此,在保護特色村寨的時候,一開始就確立了一個保護的基本原則——就是文化保護必須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保護特色村寨,需要從保護傳統民居入手。而保護民居,首先就是要改善人居環境。民居的保護,需要盡力保護它的傳統式樣。同時,與一般博物館和鄉村旅游點不同的是,由于村民還需要在村寨里面居住生活,因此就需要民居既能保持傳統,也能適應村民的生活,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建筑形式也應該有所創新。其基本要求是在保持傳統外觀式樣和特點的同時,可以做些室內的空間結構改變,改善基礎設施,使其更加宜居,同時也可以使用現代的建筑材料。

湖北宜昌點軍區車溪土家族村

湖南龍山縣里耶村百年老宅
第二個基本要求就是特色村寨保護一定要有產業支撐。產業發展是村寨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產業支撐,村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也就缺乏了文化保護的持久動力。特色村寨的產業發展大多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在旅游開發中,村民可以通過開辦農家飯館提供餐飲住宿、生產銷售無公害農副產品、加工銷售民族手工藝品、從事民族文化文藝表演或民俗表演以及為旅游公司打工等方式,間接獲利或直接獲益。
第三個就是要保存和延續活態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價值核心是文化,也就是保持它的鄉土性和原真性。例如我們在村寨里看到村民的歌舞可能并不如演員表演的那么專業,吃的農家飯也不如飯店做的那么精細,但我們體驗的是保存在村民中的活的文化,感受到的鄉土氣息是獨特的。比如說吉林延邊和龍縣的金達萊民俗村,它的外形建筑采取了傳統的式樣,但是它內部的空間結構已經做了改變,浴室、廚房等都已經具備。
文化保護和文物保護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確定為文物保護對象的建筑可以封閉起來僅供人們參觀,但是少數民族村寨的民居如果封閉起來沒人居住,那么這些孤零零的房子還有多少價值,對游客又有多少吸引力?游客千里迢迢去民族村寨,他們想看的不僅僅是幾個有特色的房子,他們要看的是村民的實際生活,體驗的是活著的村寨文化,特色村寨如果沒有村民居住,村寨的文化消失了,民族村寨的保護就失去了靈魂。
特色村寨保護與我們國家現有的一些文保項目也存在著一些區別。近些年來,我們文物保護部門和建設部門實施了一些項目,如傳統古村落、歷史文化名村等等。這些項目強調的是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他們的做法接近于文物保護的方法,就是把這些古宅保護起來,甚至把房屋騰空,將它作為歷史文物保護下來。
在特色村寨里,也有一些這樣的村寨,比如有一些百年老宅,還有一些寺廟、土司府、祠堂等等。這些百年老宅采取的也是這種文物保護的方法,一些少數民族特色村鎮因為有這些百年老宅和文物古跡,也被列入了歷史文化名村或古村鎮保護名錄。
歷史文化名村強調的就是古民居要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過去大多經濟發展落后,房屋建造得比較簡陋。比如說南方的干欄式建筑傣家竹樓,過去都是用茅草蓋的頂,用竹子或者木料作為支撐,茅草頂基本上十來年就要換一次,草木房幾十年可能就要扒掉重建了。因此我們在特色村寨能夠看到的百年老宅,除非是有一些磚瓦結構的房子,這樣是非常少見的,許多在文革前建的房子,現在就算是古建筑了。像安徽西遞宏村那樣有保護價值的村莊和民居,在特色村寨里不是很多,有的地方要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屋都很困難。
還有一些民族過去居無定所,他們的傳統民居是蒙古包、氈房、帳篷、撮羅子(也就是“仙人柱”)等等,就很難用文物保護的標準確定民居保護對象。因此,我們在特色村寨中確定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對一些有價值的單體建筑用文物保護的方式保護起來,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們更重要的是要對村寨的整體風貌進行保護。保護整體風貌的含義就是保護民族村寨良好的生態環境、特有的建筑風格和鄉村風貌以及村民在語言、服飾、飲食、歌舞、禮儀、宗教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民俗文化特征。
南方的少數民族村寨基本上是依山傍水,在半山上建設村寨,一方面有森林涵養水源又不占用耕地,另一方面便于耕種農田和給水勞作。保護特殊村寨的風貌,不僅要保護它的建筑,還要保護它周圍原本的生態環境,比如說它的山林、稻田等等,如果這些都消失掉了,那么村寨孤零零地存在,也就沒有了靈氣。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對象情況復雜,有的村寨傳統民居保持得相對完整,有的傳統面貌則遭到了較大的破壞。而且不同的建筑形式,如土木結構、草木結構和移動民居,保護傳統面貌時遇到的問題也大不相同。因此,根據保護村寨整體風貌的工作思路,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民居保護與改造中,針對不同對象也采取了分層次、分類別的保護措施。
第一個是原樣式保護。就是對那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單體建筑借鑒文物保護的方法,在保護修繕時修舊如舊,不許亂拆亂動,盡可能地保持古建筑的歷史面貌。
這里面既有干欄式建筑,也有生土建筑,像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這里就有保存近千年的土坯房,現在整修一新的樣子也很好看。
河北的清西陵完全按照清代老民居的樣式修復或者是重建的。
第二個是傳承式修建。傳承式修建就是一些村寨為了與旅游相結合,對一些已經破損的或者是拆掉的傳統建筑,仍然采用傳統的建筑材料,比如說木料、磚瓦等等,采用傳統工藝復建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筑,如寨門、鼓樓、風雨橋、戲臺、木樓、竹樓等,有的地方還原樣搭建了傳統的泥土房、茅草房等等。這類建筑有的是村民居住在里面,有的是專門供接待游客使用,有的是作為景觀陪襯用于展示少數民族村寨的歷史面貌,有利于留住鄉愁和歷史記憶。
這些按原樣新建的傳統民居,保護了少數民族傳統建筑的式樣以及少數民族建筑的傳統工藝。如吊腳樓、侗族鼓樓等等,都是當地的能工巧匠按過去的方法建起來的,因此這樣的建筑雖然是新建的,但仍然具有文化保護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跟傳統古村落或者歷史文化民居的做法不太一樣,因為在傳統古村落旅游景點中,有一些專家特別反對用新建的建筑弄的“假古董”,他們認為這不是歷史的東西,歷史的東西就是保持著原來的樣子,但我們認為雖然新建的房子不能作為文物,但是同樣起到了保護傳統建筑樣式和工藝的作用。
第三個就是裝飾性改造。過去民族村寨的建筑風格大致是一致的,但是近些年來,一些村民在村中搭建了一些空心磚水泥預制板構造的火柴盒式新建筑,外面貼上瓷磚,大江南北一個模式,毫無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例如湖北車溪村的一個民居,房子原本是一個兩層樓的平頂式建筑,外面貼上瓷磚,上面蓋的水泥板。改造以后在上面搭了個坡頂屋,周圍穿起了“裙子”,用傳統建筑形式給外面建成了雨廊以及門斗兒等等,使整個建筑呈現出了很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湖北恩施芭蕉侗族鄉的戽口村改造旅游村的時候,一個是保持住周圍的青山綠水和茶園,保護外部的自然景觀和農業生態,另一個就是對傳統民居進行了改造。原來都是兩到三層樓的平頂房,為了將來接待游客,能有住宿和吃飯的地方,村民們又在上面加蓋了房子,房子為轉角式的,當地稱為撮箕口,就是簸箕口的式樣,上面再蓋上瓦,房子的面貌與原來相比就大不相同了。
第四個就是創新式的建造。對一些傳統建筑形式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簡易民居或移動民居,如果仍然按照傳統建筑式樣去建造,也許并不能滿足群眾的生活。因此,會在其中提煉出這些傳統民居的一些建筑符號,在新民居中來體現它的民族特色。新民居的外形要體現民族特色,內部結構要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同時能夠使用現代的建筑和裝飾材料。例如廣西乳源的瑤族村,他們的房子就采取了原本樹皮頂房子的建筑樣式,裝飾在新的民居之中。
在許多特色村寨中,實際上是幾種方法混合并用的,對一些有價值的歷史民居按原樣保護,不適應的簡易民居做了一些改造,同時也新建了一些民居。比如在吉林延邊朝鮮族的百年部落,在一個村里面就可以看到有百年的老宅,也有新建的房子,還有過去的茅草房。

新疆鄯善縣鄯善鎮蒲昌村
民族村寨是個綜合體,承載了語言文字、飲食起居、節日慶典、婚喪嫁娶、宗教信仰等諸多民族文化內容。因此,特色村寨不僅僅是保護了特色民居,而是一項綜合的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系統工程。
從經濟發展模式看,特色村寨的發展模式,大多是保護生態、發展綠色產業生態食品和鄉村旅游。在南部石山地區和河谷地區,這些干欄式的傳統民居,遇到的大都是建筑材料用材改變后如何保持特色等問題。在牧區遇到的問題主要是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以及如何解決草畜矛盾問題。過去牧民逐水草而居,哪里有水有草就把牛羊趕到哪里,因此居無定所。現在開始實施牧民定居,還要保護草原生態,實行禁牧限牧等措施。牧民新村在建設中如何解決生產生活的矛盾以及如何在建筑上保持民族特色,遇到的問題可能更難一些。
同時,在南方這些氣候濕潤溫和的地方發展旅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一年四季都可以開展旅游。而在北方村寨開展旅游一年只有三四個月的旅游旺季,因此遇到的問題與南方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在這個特色村寨的產業選擇上,南方和北方就有不同的模式。在特色村寨保護項目實施的初始階段,我們采取了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專家指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工作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成功的。
特色村寨大多都是在邊遠落后地區,由于過去經濟發展落后交通不便,因此其特色才保存下來。這些地方自身的發展能力都很弱,沒有政府的幫助,這些項目是很難開展的。但是村寨的發展活力根本在于提升村民本身的發展能力,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的作用應該逐步減弱,村民的主體作用應該逐步增強。
目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大多與旅游開發相結合,這種結合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開始的階段,如果有外面的資本進入,村民是非常歡迎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經營模式、利益分成上,外面的公司與村民爆發矛盾沖突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特色村寨開展旅游僅憑村民自己的力量是不足的,必須要有公司介入,但是公司與村民之間的合作采取何種模式,如何兼顧公司的發展以及村民的利益,這是一個永久需要研究的話題。
在一些著名的民族旅游區,如西江苗寨,采取村民獲益的方式是入股分紅、打工掙錢、旅游商品、出租房屋等等。
還有一些公司是公司與村民交叉經營的,村民在村寨里開辦農家樂,經營特色餐飲。如湖北車溪村,公司在村寨邊上建了一個旅游景區,在旅游景區收門票開辦民俗旅游館表演、民俗節目等等。公司與村民在經營范圍上有明確的分工,公司經營自己范圍的事,游客要吃住就要到村里去。公司與村寨各有特色相互分工優勢互補,依靠村民的特色吸引客源。同時,公司在旅游景點開設的民俗表演節目也豐富了景區的內容。
村寨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協調好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一些地方建立了鄉村旅游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負責此類事宜。
隨著村寨的進一步發展,開展旅游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
例如村民分散地、自發地開展鄉村旅游的模式是適應不了旅游市場需求的。一個成熟的鄉村旅游景點,接待游客時一般都要解決吃、住、行、游、購、玩等六個方面的問題。如果游客來了不能吃飯、不能住宿,看一下就走,那么這樣的旅游景點是沒有太大吸引力的。但是目前的特色村寨規模大多都很小,有一些基本上就是幾十戶,在這樣小規模的村寨里,要解決這些問題是有很大難度的。
因此,鄉村村寨目前正在進一步提升,又發展成了特色村鎮,采取小鎮這種模式。
上面提到過不同形式的民居在改造過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問題,那么接下來就看看他們都是怎么做的。
例如云南的干欄式民居,有的是按照原樣以木材建造而成的新的傣家樓,有的則是用磚瓦水泥仿建的傣家新民居。
泥土房過去在鄉村改造中大部分都作為被消除的對象,有的蓋起了磚瓦房,上面又貼上了瓷磚。像云南哈尼的民族村,過去的傳統房子是蘑菇房,如果貼上白瓷磚原本的樣式就消失了,因此他們發展了旅游之后,又在瓷磚上面抹上了黃泥巴。
過去我們都認為生土建筑非常土,但在西北地區這種干打壘的房子,適應于干旱地區,也很耐久。這幾年在發展鄉村旅游中,他們把生土建筑進行了藝術化的改造。例如新疆蒲昌村,他們將葡萄干兒房子的一些建筑符號應用于房子的改造中,改造后的樣子非常漂亮,現在成為了一個很有名的旅游村。
最典型的就是茅草房,那么怎么改造呢?例如海南黎族的船型屋,外形有點像倒扣的漁船,建得非常簡陋,樹干都沒有胳膊粗。這是因為假如屋里有人生病,他們就要搬家,這樣的房子是沒有太久遠的。
在前幾年的新農村建設中,海南花了10年時間,把黎族25萬戶的船型屋都扒掉了,蓋起了磚瓦房。但是在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時候,發現船型屋沒了也就沒有特色了,那么怎么辦?后來他們請專家設計了樣式,請北京的公司進駐,用新的建筑材料建起了仿真的船型屋,既有國際范兒,又有鄉土氣息。
東北鄂倫春族過去住的是撮羅子,用幾根木桿兒搭建而成。發展旅游需要建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因此就使用了撮羅子這種建筑元素作為符號,作為旅游景點的建筑。
過去住蒙古包或者哈薩克氈包的牧民是居無定所的,以前的人覺得能夠定居就很滿足了,因此不管形式蓋個平頂房或者簡易工棚。隨著這幾年特色村寨的保護,人們覺得牧民的房子也應該體現出傳統建筑的風貌。定居后的牧民新居,院子里有露頂的牲畜棚,還有提供給客人住的蒙古包和正房。
新疆對哈薩克牧民定居采取了新的建筑,一開始也是蓋的簡易工棚,后來又設計了新的式樣,因此現在在那拉提景點附近,就可以看到把方形的房子與圓形的哈薩克氈包連在一起的哈薩克牧民新居。作為房屋建筑,臥室和廚房在方形的房子里面,圓形的氈包里有個通道連接在方形的房子里面,作為會客使用。村落采用了傳統氈包那種散落式的布局,隨機散落分布在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