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如梅
楓葉緋紅時節,我隨縣文聯采風組一行8人,踏訪傅家堰鄉,走上五峰西部鄉鎮脫貧之“路”的綠色地毯,心中揣著一份感動:堰域從未如此美麗!
租賃巴士經過一座奇崛的石拱橋,駛向對面懸崖上的八坪,不由想起季衛明先生十年前在《三峽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講到一個不忍觸碰的慘劇:傅家堰鄉中學的一位教師,星期天返校,背著才幾歲的娃兒蹚水過河,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吞噬了他背簍里幼小的生命……八坪依靠國家扶貧政策支持,第一次修建這座過水通道,名叫穿孔大橋。沿著幾個之字拐,逶迤攀援,汽車爬上八坪,一股金菊的芳香味兒撲鼻而來,眼前閃現一片片桔園和木瓜園,白墻紅瓦的現代樓房與飛檐翹角的木質瓦屋,高低錯落。農舍周圍,紫薇怒放,除了柑橘,還有板栗、柿子、核桃、梨子、蘋果等,農舍深陷在果樹群落的團團包圍中。散養的土雞,在橘園、竹園、茶園里游逛、嬉戲、啄食。
在八坪最為平坦的地方,政府把懸在云端之間的零星農戶,整體搬遷到安置小區,家家戶戶生活設施一應俱全。
我問一家住戶大媽:“您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她說:“政府幫我們解決了住房問題,還發放低保金,我們就像從地獄走進天堂一樣!就是我們勞動慣了,太清閑了反倒不太習慣,集中安置點每家每戶雖有少許菜地,但我們不想光靠政府補貼,自己多種一些糧食、蔬菜,多喂豬、羊、雞,感覺過得更舒坦。說話間,一名騎車的男子剛好路過,他叫盧傳明,也是搬遷戶,政府安排他在傅家堰中學當保安,一個月2000元工資,除去五險一金,還有一千五六百元進賬。早些年因為貧窮,妻子離他而去,在浙江辦起一家小廠,女兒后來隨媽媽生活。
八坪的古樹頗有點兒仙風道骨,樹上掛著的喇叭,除了傳達黨的政策、領導講話、臨時通知外,還時常飄出歌聲:《在希望的田野上》。古樹枝葉婆娑,飽經世事滄桑,佑護村人繁衍,見證著八坪的今昔巨變:為了幫助易地搬遷戶穩定生活來源,村里成立了木瓜種植專業合作社。
午飯后訪問橋料村,經過白廟,成片成片的椪柑,猶如翡翠玉樹,裝點著金秋的田野。白廟椪柑個大、汁多、味甜,聲名遠播。山道上的銀杏樹嗞嗞拔節、一路護翼。從谷底仰望上去,銀灰色水泥公路就像一條巨蟒盤向天際。
“橋料特色種養專業合作社”高山蔬菜,深受都市客戶青睞。合作社以大棚蔬菜種植帶動貧困戶就業。在集中安置點,刷在墻壁上的“決勝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標語鏗鏘醒目。如今,水、電、網、路,戶戶暢通。大型排污管道正在緊鑼密鼓的埋設中頑強挺進,一切都從容不迫,一切都井然有序。
從傅家堰鄉政府到大龍坪村公路兩側,都有紫薇樹的清香,捧出簇簇花蕊。這兒曾是有名的馬里蘭煙葉基地,隨著全民戒煙的倡導,市場需求萎縮,煙葉退出大田,種上了滋肝養肺的銀杏。村民趙江林領頭成立“五峰巴蜀中藥草專業合作社”,以銀杏為主打產業,附帶種植大黃、白附子等藥材,與九州藥業簽訂長期銷售合同。銀杏葉風干后就可以出售,不像茶葉那樣要求加工精細,還得花費氣力跑銷售。通過土地流轉,他種有600畝銀杏,年租金每畝400元,請村民剪理銀杏樹葉,工資每斤0.35元,村民一天能掙個一百多元。收購村民的銀杏樹葉,每斤價格1.20元,成熟技工每天能掙個三、四百元。民工不亦樂乎:就近務工,既掙了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趙江林起步投資100多萬元,建廠房、買設備、抓管理、跑營銷,通過四年多的艱苦奮斗,如今還清債務,鋪就產業金底,已經小有積蓄。呂林副鄉長看著趙江林信心滿滿的樣子,露出欣慰、贊許的笑容。
接著我們去左泉洞參觀。左泉洞也叫佐錢洞。傳說,從前居住在這里的窮人,沒錢用了都可以去洞里借。不成文的借錢規則:得講信用,按時歸還。后來,有一個貪心的人偏偏逾期不還,從此,佐錢洞再也不靈驗,佐(借)不到錢了。這個溶洞,刁鉆、幽深、宏闊,具有很好的旅游開發前景。
從大龍坪到左泉洞,沿途密植著枇杷樹,車行15分鐘,我們到達一個觀景臺。長陽漁峽口鎮在觀景臺上盡收眼底,碧綠的清江像一條彩帶在兩山之間逶迤奔涌。觀景臺下方是一個靜謐的小村莊,名叫燈盞窩。燈盞窩樹木郁郁蔥蔥,一蓬蓬的葛葉像綠色帳篷。滿山野花,開得嬌艷。村莊前方,壁立千仞,雨水充沛時節,一掛瀑布飛流直下。我在漁峽口中學讀書時,曾常常仰望飛瀑,“疑是銀河落九天”。這里還住著幾戶人家,全是老人。年輕人都已離開村子,或打工、或工作、或上學。老人被兒女接出去住過一段時間,又都倔強地回來了。他們說:“外面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燈盞窩”。鄉、村干部,常常買一些禮品去看望老人,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呂鄉長一邊帶我們欣賞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美景,一邊暢談他的旅游扶貧計劃:“蒼天賜給我們這么好的一片綠水青山,如果我們不涵養好、開發好、利用好,無異于讓村民端著金飯碗到山外討要殘羹冷炙……”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此時的我,被大山深處一個個脫貧致富的創業典型深深地感染著。
火山村的李慧英夫婦,原本在宜昌經營餐飲,銷售老家散養的土雞和雞蛋、臘肉、羊肉等地道出產物,幾年下來,積蓄不菲。公公婆婆年老體衰,迫切需要兒女照顧。夫婦二人毅然返鄉創業。抓住國家扶貧政策機遇,帶領村民大面積種植五倍子,探索“林藥蜂”生態融合立體種養模式。林上結倍子,林下種白芨、獨活、黨參等藥材,林中養蜂,小蜜蜂采擷藥草花,釀造蜂蜜,蜜藥同源,效益倍增。從她家爬上五倍子基地涵養出來的人工叢林,隔著一段深溝高壑,必須腳手并用、攀巖附葛才能上去。政府派人在山石上焊接了一段帶有防護扶手的鋁合金梯子,再也不用戰戰兢兢、蝸行龜步。李慧英夫婦回鄉創業,帶動周邊一大批缺資金、缺門路、舉棋不定的鄉親嘗試產業自救,起到骨干帶頭作用。
一路行來一路看,最大最深的感觸是:鄉村的巨變,是呂鄉長之類扶貧干部長期駐村入戶、嘔心瀝血引導村民苦干勝苦熬,像蜜蜂一樣,用一個“干”字,辛辛苦苦釀造出來的,這些干部聽黨話跟黨走,是這片土地上飛來飛去、值得欽敬的領頭蜂。

傅家堰鄉村風光
田家山村是傅家堰鄉嚴重缺水的村子,安全飲水問題是郁結在他們心中的一個歷史痛點。經過駐村干部傅家堰鄉副鄉長田海榮和縣水利局副局長韓先鼎多方奔走,爭取到引水項目資金。2019年,縣水利局將田家山村納入重點飲水工程建設項目。經過不懈地尋找,最后在牛莊鄉九里坪村昌平河找到了永不枯竭的水源。
參觀完馬蹄井自來水廠,我們即將沿著趙陳路向牛莊鄉進發。栽種在公路兩側的玉蘭樹,張著廣角,向隱藏在白云深處的大山皺褶處一路延伸。面對如詩如畫的鄉村大道,我不解地求教呂鄉長:“為什么傅家堰鄉每一條公路的綠化樹都是清一色的樹種?”他告訴我:“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結合‘四好農村路’建設和美麗鄉村路綠化方案,我們根據道路所在的海拔和土質條件,人工選擇了適宜生長的景觀樹,將鄉內主干道打造成一路一景,創建了紫薇大道(二叉口至大龍坪)、銀杏大道(白廟至橋料)、枇杷大道(大龍坪至左泉洞)、玉蘭大道(趙陳公路)……”
與呂鄉長等揮手告別,不經意間朝對面的八坪和橋料放眼望去,從泗洋河底向上層層堆疊的白色巖墩,呈一種好看的螺旋狀,像是孔雀開屏,又像是舞女娉娉婷婷飄動的裙裾。半山腰懸掛著一道聞名遐邇的瀑布,人稱拐彎瀑布,還有人叫它一簾幽夢。我想:這自然天成的景觀,加上巧奪天工的妙手繪制,勤勞智慧的桔鄉堰域,正在黨的美麗鄉村政策指引下,拐一個彎,再拐一個彎,不知不覺間,就拐上了幸福、富裕、文明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