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冬
初中數學微專題是常規數學教學的一種補充。它強調立足于學生實際和學習要求,對一些問題進行仔細梳理、篩選與提煉,從中遴選出切入口小、針對性強、角度新的微型問題進行突破,以達到相關教學目標?;谶@樣的特點,筆者以為,微專題中,“微”只是形式,“?!辈攀瞧浔举|。微專題設計,不宜標新立異,而應有機穿插,以“小”見“大”,旨在對常規教學做補充。為此,微專題的設計應更符合學生實際,例如可以從初中數學教學中“考點”的細化、“知識點”的延伸、“易錯易混點”的辨析、“思維角度”的轉換、“邊緣知識”的滲透等角度去研究與設計微專題。此外,微專題教學還有利于學生相關能力的培育,筆者從自己的實踐出發,現舉例如下。
微專題1:銳角三角函數的應用。
筆者的大體設計如下:
首先,給學生提供如圖1所示的兩塊三角板(其中BC=EF),由學生進行拼接,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圖(圖2和圖3);
其次,分別給圖2和圖3中三角形的角度與邊長賦值,讓學生求其他邊長。例如在圖2 中,已知∠A=30°,∠BDA=45°,問:若BD=2,則能求出其他的邊長嗎?若AB=2呢?
最后,給出一道拓展題,供學生研討。
如圖4,在一筆直的海岸線上有A、B兩個觀測站,A在B的正西方向,AB=2km,從A測得船C在北偏東56°的方向,從B 測得船C 在北偏西20°的方向,求船C離海岸線的距離(精確到0.1km)。(sin56°≈0.83,cos56°≈0.56,tan56°≈1.48,sin20°≈0.34,cos20°≈0.94,tan20°≈0.36)
【設計意圖】數學教學專家羅增儒教授在《解題學引論》中提出:“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知識經驗經過加工,會得出有長久保存價值或基本重要性的典型結構與重要類型——模式,將其有意識地記憶下來,并作有目的的簡單編碼。當遇到一個新問題時,我們辨認它屬于哪一類基本模式,聯想起一個已經解決的問題,以此為索引,在記憶貯存中提取出相應的方法來加以解決,這就是模式識別的解題策略?!绷_教授這里說的“模式”,筆者的理解就是指數學模型。因此,在平時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提醒學生重視數學模型,注意積累和運用數學模型,從而提高解題能力。本案例從學生十分熟悉的兩塊三角板入手,通過拼接逐漸發展變化形成“主題圖”,在“主題圖”變化的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學生的直觀感知與思維能力,而且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此類問題。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總結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微專題設計往往從根源上一挖到底,將某一類問題研究透徹,使學生對這類問題能有一個清晰而透徹的認識,也使學生的學習能由橫向上的“細致”走向縱向上的“深入”。由此,微專題設計要由“表”及“里”,著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微專題2:圖形的翻折。
筆者的大體設計為:
先帶領學生回顧如何找出對稱點、利用對稱性畫出翻折后的圖形、翻折后圖形的性質等已學知識,再精選例題進行講解。
例1:(1)如圖5,在Rt △ABC 中,∠ACB=90°,∠A<∠B,CM 為斜邊上的中線,將△ACM 沿著直線CM 折疊,點A 落在點D 處,若CD⊥AB,則∠A=_____°。
(2)如圖6,長方形紙片ABCD 的長為9,寬為3,將其折疊,使點D與點B 重合,求折疊后DE的長。
例2 :如圖7,已知矩形ABCD,將△BCD沿對角線BD 折疊,點C落在點E 處,BE 交AD 于點F。根據圖形,先畫出翻折后的圖形,你能發現圖中有哪些因翻折而產生的相等的角和線段?
(1)若∠ADE=40°,則∠EBD=____°;
(2)若AB=4,BC=8,求AF的長度;
(3)連AE,求證:AE∥BD。
延伸思考:
(4)在(2)的情況下,S△AEF=________;
(5)延長BA、DE 相交于點G,聯結GF 并延長交BD于點H,求證:GH垂直平分BD。
【設計意圖】本案例要求學生能理解圖形翻折的直觀意義,認識平面圖形翻折的過程,在實例中理解軸對稱的意義。根據要求能畫出依線翻折后的圖形,知道翻折后圖形的形狀、大小保持不變,能運用翻折后的圖形的性質解決數學問題,提高學生解綜合問題的能力。例1 的第(1)小題,先顯示翻折圖形,問學生這個圖是如何作出來的,教師演示作圖過程。第(2)小題可以師生互動完成作圖,通過動態演示,達到直觀效果,也啟發學生由翻折后圖形的性質作為已知條件解決本題。例2 第(1)小題是相關角度的計算,第(2)小題是相關線段的計算,第(3)小題是相關幾何證明。這三個小題都圍繞“折疊的性質”展開,折疊是一種對稱變換,屬于軸對稱。折疊前后圖形形狀、大小不變,只是位置變化,對應邊、對應角相等。思考題屬于提高部分。第(1)題與面積相結合,兩個三角形是同高,面積之比等于底之比;第(2)小題需要用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定理”。本案例看似是簡單的“圖形翻折”,但就“圖形翻折”深挖,層層推進,不僅讓學生看到了“圖形翻折”的很多知識,而且也利用“圖形翻折”漸漸地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微專題設計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精”,主要體現在精選例題,讓學生就題目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提高選擇合適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精準練習,讓學生去悟透其包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從中獲得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微專題要設計“精”益求“精”,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微專題3:動態問題中的相似三角形——全等變換與相似三角形。
筆者設計了4 個環節6 道例題來進行此微專題的教學。
(1)課前導學。
例1:如圖8,在△ABC中,∠ACB=90°,AC=3,BC=4,將△ACD 沿AD 折疊,使點C 落在斜邊AB 上的點E 處。則線段CD 的長度為_____。
例2:如圖9,△ABC中,∠ACB=90°,AC=4,BC=3。將直角△ABC 繞點C 按順時針方向旋轉90°到△A1B1C 位置,再將△A1B1C 沿射線CB平移到△A2B2C1位置,若點B2恰好落在AB 上,則平移的距離是______。
(2)典例導悟。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導學”的兩道例題,師生一起回顧了“平移、旋轉、翻折”三種變換;初步感受了動態變換中雖然圖形位置發生了改變,但對應線段、對應角沒有改變的特征,從而抓住“變中不變”這個特點,通過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建立方程模型求解問題。例1和例2讓學生經歷了“通過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建構方程模型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例2 還出現了“一線三等角”相似模型。變式1是在例2的基礎上進行的,讓學生充分接觸并體會了“多題一解、變中不變”的解題策略。變式2 再次出現“一線三等角”相似模型,通過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建構函數模型解決問題。整堂課雖然題目不多,但是精挑細選,一題多變,題題相連,三種變換一應俱全,讓學生經歷了“尋相似三角形,證相似三角形,用相似三角形”的過程,充分感受到了相似三角形在解決動態變換問題中發揮的作用,達到“會一道,明一串”的效果。
綜上,微專題設計是常規課堂教學的有機穿插和補充,可以彌補傳統數學教學的不足和缺陷,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優化和創新。借助微專題設計,可以在復習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活化數學知識的運用,真正實現從知識本位的掌握走向關鍵能力的培養。但微專題設計中選擇的難易度、切入的角度、挖掘的深度等方面的把握仍需要我們一線數學教師展開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