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陽,劉淑賓,郭 飛,梁 健,關 蓉
(1.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國網四川彭州市供電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彭州 611930)
當前,制造強國戰略已然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期的廣泛共識?!吨袊圃?025》明確要求深入制造業結構性調整。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僅僅是提高個體企業的生產效率,而更有效的途徑是從區域經濟統籌發展角度上推進制造業區域結構調整,通過產業梯度轉移帶動技術擴散,升級區域產業集群。
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產業轉型升級是重要抓手,推進產業協作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中之重。制造業產業轉移粘性電力系數測算及分析,對成渝雙城經濟圈整合優勢產業,統籌產業轉移,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生態圈,創新產業生態鏈具有重要啟示。
隨著產業專業化程度的加深、成熟度的不斷提高以及區域市場環境的變化,迫使企業需要以區域間的產業分工和合作,謀求產業結構優化和縱深發展。由此產生的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調整,便是產業轉移。隨著產業轉移政策的實施,產業轉移粘性問題逐漸凸顯并引起學者們的關注。文獻[1]認為產業粘性是產業在原產地由產業內外部因素導致產業轉移阻力的現象。文獻[2]從產業梯度推移的角度出發,認為產業粘性是對產業梯度推移進程的延緩現象。文獻[3]將產業轉移粘性與產業內部因素、市場及政策因素的關系聯系起來定義產業轉移粘性。學術界從產業投資吸引力、產業要素遷移滯緩、違背梯度推移概念、產業空間調整優化的阻力等方面對產業轉移粘性內涵、成因進行了研究,但產業轉移粘性概念并未統一,關于產業轉移粘性的測算方法較少。
下面基于“產業轉移”和“粘性”深度剖析產業轉移粘性內涵?!爱a業轉移”[4]本質是產業的空間擴張或遷移,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另一方面表現為產業產量或產值的空間變化。而“粘性”則體現為產業在原產地形成的關聯性而對轉移產生的阻力,表現為各生產要素及經濟指標的變動和調整不及時。因此,“產業轉移粘性”[5]其實質是產業對區域的依附度和區域對產業的吸引力,是由推動與阻礙產業轉移的兩種力量作用而成的結果。制造業的用電數據與經濟指標具有高度相關性,且電力數據比經濟指數對行業變化表現得更為敏感、實時,可避免由于經濟指標滯后導致的分析不準確現象。因此,利用電力大數據構建制造業產業轉移粘性電力指數對研究產業轉移粘性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
產業轉移是一項復雜性工程,受區域間勞動力成本、盈利狀況、市場環境、產業集聚規模效應、政府政策差異等多方面影響,給產業轉移粘性測算帶來一定困難。從產業外在發展特征與產業粘性關系出發進行分析,包括產業集中化程度、產業成長階段、產業規?;潭?個維度。
產業集中程度體現為一個地區產業專業程度,一般產業集中度越高,地區對產業的轉移粘性越高。產業集中電力因子用LQR表示,通過產業用電量與地區全體產業相對占比表示。
產業成長階段體現為地區產業發展成熟度,是處于初始期、成長期還是穩定期等,一般產業越成熟越穩定,其產業轉移粘性越高。產業成長電力因子用IGR表示,可通過產業用電量增長速率的橫向相對比較體現成長速率差異。
產業規模程度體現為地區產業當量大小,一般產業規模越大,其產業轉移粘性越高。產業規模電力因子用ICR表示,可通過產業用電量規模的橫向比較體現產業規模差異。
根據上述分析,產業轉移電力粘性因子用ENC表示,構建i地區j產業的ENCij具體模型如下:
式中:eij表示i地區j產業近3年平均用電總量;Ei表示i地區近3年平均全行業用電總量;n為所研究地區的數量;eij表示i地區j行業近3年平均增長率;為歸一化處理用于消除增長率為負數帶來計算上的誤差;為轉換為0~100區間的數值,優化數據的表現形式。
以2017—2019年四川省成渝雙城經濟圈16個地區的制造業用電數據計算制造業的產業集中電力因子、產業規模電力因子以及產業成長電力因子,計算16個地市的制造業轉移粘性電力系數。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產業粘性電力系數區域分布
通過地區間的比較,產業轉移存在梯度性,這為產業轉移方向提供了依據。其中:成都屬于第一梯度,制造業轉移粘性電力系數達65.280;樂山、德陽、眉山屬于第二梯度。因此政府可加強措施,促進在第一、第二梯度內對產業間進行協調發展,實現制造業在成都、樂山、德陽、眉山地區內的建設產業生態圈,或推進產業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地區進行轉移。
雅安、達州、瀘州屬于第三梯度;內江、天府新區、綿陽、自貢、宜賓、廣安、南充、資陽、遂寧屬于第四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地區可適度承接第一、第二梯度地區的轉移產業,有序而緩慢實現梯度間平衡發展。
產業區域轉移具有異質性,不同行業的轉移粘性具有明顯差異。下面主要分析制造業以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兩大行業的34個細分行業,并將34個細分行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資源密集型[6]等4個類型。計算各細分行業的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以及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區域標準差,見圖2,用以分析不同細分產業、不同類型屬性產業的特征與表現。
根據圖2可見,不同的行業屬性、不同細分行業的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具有明顯差異。

注1:紡織業(1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30)與其他行業差異大,未在圖上顯示。
對于右上角區域的行業,屬于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區域標準差偏高且產業轉移粘性系數偏高的行業,表明該類產業區域間分布差異大且產業轉移阻力大。這類行業則可通過強化產業合作、建立產業協同生態圈等方式,實現產業整體發展。
對于左下角區域的行業,屬于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區域標準差偏低且產業轉移粘性系數低的行業,說明區域間發展同質化程度較高但區域產業轉移阻力小。這類行業產業轉移,可通過打造產業集群,弱化產業間競爭,提升產業競爭力。
其中,紡織業屬于產業轉移粘性過度行業,產業集聚程度加深導致產業生產效率降低,相關部門應積極調整該產業空間布局,逐步弱化產業集聚程度對產業生產率的負面影響,優化產業發展。
非金屬制造業屬于產業轉移粘性非常低的行業,產業集聚的不斷加深,有助于產業規模經濟效應。對于此類產業,相關機構應擴大產業規模,發揮產業集聚邊際效用遞增的作用,促進行業規模經濟的形成。
產業轉移粘性適度的行業,隨著產業聚集程度的加深,產業生產效率也不斷提高,但產業集聚程度對生產效率提高的邊際效應遞減。因此,對于該類產業應將其集聚規??刂圃谝粋€合理區間,通過提升行業技術,推動產業可持續優化發展。
基于正態分布原理,將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按照5%分位數、平均值、95%分位數劃分了產業轉移梯度分布區間:離散區、適度區I、適度區II、聚集過度區。
小于5%分位數的地區為離散區,產業轉移粘性特別低,表明發展產業集群的基礎非常薄弱。大于95%分位數地區為過度區,產業粘性極高,表明在這類地區該產業聚集,可能存在過于擁擠的情況,應合理對產業進行轉移。在5%分位數和95%分位數區間分布的地區為適度區,可根據產業屬性、特征等合理進行轉移或協同。
通過分析,確定了34個細分行業產業轉移離散區、適度區Ⅰ、適度區Ⅱ、過度區所包括的地區范圍。其中,34個行業在離散區中出現次數最多的地區是遂寧(9次)、達州(6次)、資陽(6次)、雅安(5次),過度區中出現次數最多是成都,達21次,占62%。
根據細分行業的各區域產業轉移粘性梯度分布,結合行業的類型屬性、地區功能定位,可明確具體行業產業協同或遷徙方向。
如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紡織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可從成都、綿陽、德陽這些地區向雅安、內江、資陽、南充等地區轉移,降低成都、綿陽、德陽這些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粘性,進一步提高雅安、內江、資陽、南充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粘性。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可選擇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高的廣安、樂山地區發展產業集群。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可選擇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高的內江發展產業集群。
通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成都、綿陽、德陽地區的產業轉移粘性較高,在其他地區均較低,該類地區技術密集型產業可從提高生產效率角度進行升級轉型。
成渝雙城經濟圈四川地區制造業整體產業布局轉型提檔,既需要助力產業規模效應的適度產業集聚戰略,也需要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生產效率的產業調整戰略。通過制造業產業轉移粘性電力系數的分析,可得到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四川地區產業發展的3點啟示:
1)加強成都核心城市輻射功能。成都地區制造業的產業粘性系數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天然對其他地區產業有吸附效應。在保障核心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關鍵是發揮成都作為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加強與樂山、綿陽、德陽地區制造業的互動協同,建立制造業生態圈,弱化同質化競爭。
2)引導推進產業轉移穩定有序。以成渝雙城經濟圈各地區功能定位為導向,以產業轉移電力粘性系數為制造業細分行業轉移的依據,根據不同行業的屬性和地區的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優化產業布局,推動生產要素均衡流動,向有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結構轉變。
3)明確亟需轉型升級產業對象。從具體細分產業上,如通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成都、綿陽、德陽地區的產業轉移粘性較高,該類地區技術密集型產業可從提高生產效率角度進行升級轉型。
所監測分析的成渝雙城經濟圈四川地區制造業產業轉移粘性結果,為產業空間布局的動態調整提供支撐,助力于相關部門優化產業調整政策。在后續研究中,將繼續深入研究產業轉移粘性電力系數在不同地域空間和宏觀政策下的協同性和適應性,為產業集群和生態鏈發展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