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霞 吳 忠 朱勁松
在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發展需求側矛盾的過程中,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以下簡稱張家港中專校)借助產業學院這一新載體,探索“校區+廠區”教學模式,解決產教融合中存在的融合能力不強、融合層次不高、融入程度不深的問題,[1]實現職業院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相互適應,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服務紅利。
雖然理實一體化、項目課程教學法等概念在中職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常常被提及,但這些做法在對外展示的公開課等活動中使用比較多。在日常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一些教師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定位僅停留在單一技能的培養,將學生通過中級工、高級工資格考試作為衡量學生技能水平的標準,而沒有關注學生通用技能可遷移能力的培養,更沒有實現對學生企業崗位職業能力認知的教育。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許多專業教師仍以知識系統為表征,采用學科課程體系作為備課、教學的順序,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技能的養成,技能教育實踐環節薄弱甚至缺失,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滲透性、互連性、合作性和靈活性,沒有建立內在邏輯和供應關系,教學內容最大化考慮服務教學計劃的執行程度,卻沒有真正考慮學情。[2]教學內容相對滯后,沒有根據產業發展變化和企業技術革新要求把新趨勢、新技術等與教學內容同步。教學內容的范式化也導致教學評價的形式化,評價方法單一,過于重視測試,強調量化成績,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了激勵、診斷、反饋、調節等功能,評價主體單一,沒有形成多元化、交互性的評價方式,從而影響了評價效果。
產業學院由學校與產業內知名企業和國外職教集團三元合成,面向區域主導產業設定核心專業,通過校區和廠區不同教學場域的轉換,校、企、外三方發揮各自優勢,把實際生產經營過程和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緊密聯系起來,把國外職教先進教學模式滲透到教育教學過程中,統籌整合資源,打造混編教學團隊,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開發項目化教材,組織課程的實施。
在經濟轉型升級中,以學校為單一主體,以專業為主線,從教室到實訓車間的培養模式不能滿足企業用工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由校區企業學院和廠區企業學院組成的產業學院以專業為鏈接,每一個專業群對應一個產業學院,每個產業學院由一個校區企業學院和N個廠區企業學院共同組成。如張家港中專校機械制造及自動化現代化專業群對接張家港市加工制造產業集群,成立了精密機械產業學院,下設永鋼企業學院(冶金技術方向)、廣大特材企業學院(精密機械制造技術方向)。機電技術應用現代化專業群對接張家港市智能制造產業集群,成立了智能制造產業學院,下設新美星企業學院(自動化控制方向)、貝內克長順企業學院(機電技術控制方向)等。化工技術應用專業群對接張家港市能源化工產業集群,成立能源化工產業學院,下設瓦克化學產業學院、華昌化工產業學院(如下頁圖1所示)。
校區企業學院設立在校內,主要依托學校現有的實訓室設立實訓基地,設備以學校現有設備為主,也有企業捐贈的設備。在環境布置上,校區企業學院文化布置追求與企業文化同步,同時確保學生接觸到的工具和設備與將來工作中使用的一樣,學生學習的教室與將來的工作環境也并無太大差別。廠區企業學院設立在不同的企業內部,主要依托企業各自現有的車間或者是員工培訓基地等,設備主要采用企業的生產設備。學生在廠區企業學院根據企業生產過程接受企業的管理,接觸新產品、新工藝,學習新技術、新規范,獲得新知識、新技能。校區企業學院為學生提供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資源,廠區企業學院為學生提供真實、先進的工作環境。[3]教學場所從校區走進廠區,在學校實訓車間和真實的生產車間輪換過程中,校企雙方聯動,供需對接。

圖1 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三元二區”產業學院組成框架圖
產業學院的教學內容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按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養規律,根據不同專業的核心技能要求,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重構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將企業典型生產任務和傳統教學內容相結合,以真產品的生產為學習載體,形成項目任務,按照工作過程和學習者自主學習要求來設計和安排教學活動,使得教學過程與生產密切聯系,解決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學要素與實際生產不能同頻共振的問題。
在精密機械產業學院,機械專業的學生利用校區企業學院學習“機械基礎”“機制工藝”“機械夾具”“機械制圖”等基礎理論課程,對鉗工工藝、車工工藝、數控車(銑)工藝有了初步實踐基礎。不同的廠區企業學院根據對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不同要求,開發真項目、活知識的教學資源,將企業典型工作過程與普適性專業理論、技能知識相互耦合,解決教學與生產對接不緊密的問題。永鋼企業學院根據企業需要冶金技術設備維修維護人才的現狀,新設“電氣作業及電器設備知識”“機械設備維護”“如何做好設備小改小革”等課程,由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聯合開展教學。同時根據企業設備實際情況,將學生的實訓課程由單一的鉗工實訓、維修電工實訓變更為“滑倉控制項目制作及維修”“氧傳感器的故障診斷與排除”等課程,由企業師傅進行講解和示范。廣大特材企業學院根據本企業需要精密機械制造專業技術人才的現狀,結合學校“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精密測量技術”等課程,開設了“設備基礎管理及標準”“金屬材料”“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技術”等課程,由企業師傅進行教學和示范,同時把學生技能學習項目由單一的鉗工實訓、車工實訓、數控實訓轉變為“安全防護錘加工技術及工藝”“機用平口鉗加工技術及工藝”等實訓項目課程。
隨著課堂教學內容由單一的“知識+技能”拓展為以企業產品為核心,課堂實施從設計到制作工藝再到生產檢驗的全過程項目式一體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通合一、專業學習和工作實踐學做合一、能力培養和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學習成為學生一種主動建構生成經驗的活動過程,學習內容也從簡單逐漸向綜合推進,技能與知識的習得不再是固態的、僵化的,而是動態的、隨著企業產品的變化而變化的,解決了教學與生產對接不系統的問題。
師資隊伍是助推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深入推進的關鍵因素。在產業學院中,教學主體由單一教師變為“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實現知識與技能互補融通。產業學院組建“學校教師+企業師傅”混編教學團隊,以學校教師促企業師傅教學能力提升,以企業師傅促學校教師技能水平提升。以生產項目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改變了以往育人過程中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互不相通的局面,打造了一支懂技術、會應用、擅教學、能創新的專業教師隊伍,實現學校專業教學與企業實踐教學的同步和融通運作。同時在產業學院協同育人模式下,學校教師緊跟產業發展與技術應用,與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定期組織專業教師赴企業跟崗實踐,關注產業發展中的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等,實現對新技術的了解、掌握,更新專業知識能力,教學主體與生產主體相互融通。
隨著學生學習場域轉變為“校區+廠區”,學習內容轉變為“真產品、真項目”,學生不再是知識與技能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學生+準員工”角色的主動建構者。[4]產業學院采用分段培養:低年級學生主要在校區企業學院學習專業理論和基礎技能,每學年前往企業現場學習一次;高年級學生分別進入不同的廠區企業學院,學習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完成生產設備培訓,將技能培訓和入職培訓結合起來。
在精密機械產業學院,作為永鋼的未來員工,學生們在永鋼企業學院完成崗前設備、工藝等內容學習,同時也要學習基礎素養、安全素養、質量意識等相關內容,同時對永鋼誠信、共贏、實干、創新的企業文化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作為廣大特材未來的員工,廣大特材企業學院向學生提出了安全生產管理要求、質量管控基本要求等,同時向學生介紹了企業在未來發展中要努力成為行業高端裝備先進基礎材料供應商的愿景。
從最初的企業見習逐漸向實際生產技能遞進,在崗時間亦是逐年遞增,直至完全頂崗,學習者的身份實現了學生角色與準員工角色的融合,也縮短了崗位工人入職培養的周期,提高了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江蘇省張家港中等專業學校精密機械產業學院主要對接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機械加工技術、數控等3 個專業,由1 個校區企業學院(機械制造三元企業學院)、2 個廠區企業學院(永鋼企業學院、廣大特材企業學院)組成。精密機械產業學院共有學生247 名,其中一年級學生主要在教室和校內實訓基地學習,由學校教師授課,學習機械基礎、機械制造工藝等理論知識,掌握鉗工、車工等基礎技能,每學期學校安排他們進行為期3 天的企業參觀學習,了解企業的生產概況。二年級學生則在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共同教學下,完成數控加工與編程、機械制圖及CAD 技術基礎等理論課程的學習,同時充分利用校區企業學院的設備練習數控操作技能,開展電力拖動技能訓練。在二年級的下學期,學生們還會進入企業開展為期2 周的工學結合訓練,在企業車間跟著企業師傅走上真實生產線,進行真產品的生產。三年級的學生則根據自己不同的專業方向,結合對企業的不同選擇,分別進入永鋼企業學院和廣大特材企業學院。根據永鋼集團需要大量機修工的特點,進入永鋼企業學院的學生學習了機電設備裝調技術、傳感與檢測技術,在赴企業實習的6 個月中,他們在企業師傅的帶領下練習了維修電工基本技能,進行了機電設備裝調技術的訓練,38 名學生獲得維修電工中級工證書,27 名學生獲得了維修電工高級工證書。進入廣大特材企業學院的43 名學生則加強了對機床數控技術基礎專業知識的學習,并在企業師傅的帶領下,學習了AutoCAD 知識,對數控機床操作加工技術進行了訓練。最終,42 名學生獲得數控車中級工證書,32 名學生獲得數控車高級工證書。2020 年6 月,這批學生畢業后,除去部分學生注冊入學,剩余92%的學生留在了永鋼集團和廣大特材集團工作。他們入職后,崗位職業能力更強,掌握的技能更符合企業的需求,大大縮短了磨合期,也縮短了企業對新員工的入職培訓時間。
服務產業發展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起點,亦是歸宿。面向區域主導產業,整合專業、行業、企業的資源優勢,共同培養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專業化復合型人才是職業教育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專業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張家港中專校借助產業學院這一學校聯系產業發展的紐帶,借助“校區+廠區”教學模式,促使學習者身份轉變為“學生+準員工”,實現資源互補,優勢相長,推動了產教真融合,使得學校的課堂教學緊貼產業發展實際,也使得學生在“做中學”,學生技能鍛煉扎根在真實的工作情景中,實現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資源優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