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華 李 蕊
在學校咨詢中,咨詢師經常會遇到情緒問題或抑郁狀況明顯的來訪者,他們不愿意或說不出自己的情緒體驗。這時候語言交流比較困難,用繪畫表達藝術療法就具有很大的優勢。繪畫表達具有投射、游戲、表達、敘事的特點,可以讓咨詢師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幫助來訪者渡過難關。
色彩涂鴉拼貼畫療法是繪畫表達藝術療法中的一個創新,將涂鴉法和拼貼畫療法結合在一起。涂鴉法比較常見,來訪者在涂鴉時容易表達情緒和流露潛意識,能在咨詢師的指導下有所節制地宣泄情緒、表達自我。再讓來訪者撕碎涂鴉作品,并在此基礎上拼貼出一個新的作品,可以讓來訪者的情緒得到重新整合。色彩涂鴉拼貼畫療法適用于遭受情緒困擾且防御較強的來訪者。
一支4B 鉛筆、一塊橡皮、四張A4 白紙、一盒固體膠、一盒24 色蠟筆。
咨詢師指導語:我們每個人都有感到煩惱的時刻,是什么讓你煩惱?請盡可能放松身體,專注于呼吸。現在,請選擇一支最能代表你的情緒的彩色蠟筆,在這張白紙上畫出你的情緒感受。
來訪者創作并完成色彩涂鴉作品。
作品完成后,咨詢師邀請來訪者為色彩涂鴉作品命名,并提問:你是怎么想到選擇這個顏色的?它代表什么?讓你聯想到什么?
咨詢師請來訪者把色彩涂鴉的作品撕碎,撕得越碎越好。咨詢師可在一旁做示范,引導來訪者撕碎紙片。
咨詢師指導語:“現在,請用固體膠將撕碎的紙片在一張A4白紙上拼貼成一幅圖畫,能表達你的想法、有正向意義最好。若拼貼畫不夠理想,可以用蠟筆或鉛筆補充內容。”
作品完成后,咨詢師邀請來訪者分享自己的作品、聯想和感受。
咨詢師指導語:請根據剛才的色彩涂鴉拼貼畫展開聯想,畫出你聯想到的新的場景。
來訪者是一名重度抑郁、沉默寡言的大二女生,作品見圖1-4。
咨詢師請來訪者給色彩涂鴉的作品起一個名字,來訪者起名叫《攪》(見圖1)。這個涂鴉以黑色為主,來訪者說:“黑色是所有顏色的總和,我的情緒很復雜,它讓我很煩躁,我不想有這么多情緒。”請來訪者把涂鴉作品撕碎之后再談談感受,她說:“感覺自己的情緒發泄出去了,但是不能撕得太碎,太碎了就搞臟了,搞得更亂了。”咨詢師請來訪者用撕碎的紙片制作成一個拼貼畫,她很配合地進行了再次創作,認真仔細地用膠水把紙片拼貼在一起,把黑色的紙片藏在了白色的紙片下面,并在空白處增加了涂色。她把這個作品起名為《補》(見圖3),討論時她說:“這個作品中的白色紙片代表了我的家人和朋友,其他亮色代表了煩惱的情緒。紅色是血,在修補的過程中會流血,不過沒有關系,我感受到了力量。”
這個拼貼畫很抽象,但是引發了來訪者許多想法。咨詢師請來訪者再次自由創作:“請你根據拼貼畫聯想到的內容畫出你的場景。”于是有了第四幅作品,被取名為《礁》(見圖4)。來訪者解釋說:“一個人走向大海,在大海里的一塊礁石上坐下來,感覺很平靜。”這與她前一天晚上的夢有點關系,她說:“昨晚我夢見自己走向大海,一直走,直到沉入海底,沒有意識。不過我現在覺得可以找一塊礁石坐下來,讓自己慢慢平靜下來。”
這位來訪者患有中度抑郁癥,在咨詢室內時常沉默,治療意愿低。她在青春早期有親人亡故的創傷史,此后多年不間斷地做噩夢,夢里常有自殺或被人追殺的場景。咨詢師通過對涂鴉作品的討論,努力挖掘來訪者生命中其他色彩的象征,讓來訪者看到自己的資源,最后在自由繪畫中出現了承載自己身體的礁石,而不是任由自己沉入大海。色彩涂鴉拼貼畫療法可以降低來訪者的防御,幫助來訪者理解和釋放自己的情緒,并轉化成正向意義的情緒。

圖1 色彩涂鴉

圖2 被撕碎的色彩涂鴉

圖3 色彩涂鴉拼貼圖

圖4 自由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