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琪,鐘魯玉,于濤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中醫針刺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0)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種起病隱匿發病緩慢,臨床癥狀以逐漸加重的運動性或姿勢性震顫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特發性震顫的致病機制尚未明確,但研究發現特發性震顫患者會出現小腦軸索梭形腫脹膨大及浦肯野細胞減少[2],且大多數患者均有家族史[3]。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癥狀主要以手部的隨意運動或姿勢性震顫為主,震動頻率為4-12次/秒,大多數為雙側對稱性起病,頭面部等部位亦可有震顫。此外除震顫癥狀外同時還可能會伴共濟失調、動眼異常、精細活動異常等其他運動障礙以及感異常、焦慮、抑郁等非運動癥狀,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特發性震顫患者患癡呆的風險較常人高出數倍[4]。
自古以來中醫并沒有“特發性震顫”這一疾病名稱。因特發性震顫的臨床主要表現為震顫,故將之歸于“顫證”的范圍。趙文博[5]等收集了97例特發性震顫病例研究分析歸納出特發性震顫的基本病機為“肝風內動”,以及陰虛、精虧、陽亢等多種證素。《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顫證主要與肝有關。《素問·五臟生成論》云“肝主筋,其華在爪。”《證治準繩》云“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住持,風之象也。”肝主筋,《素問·痿論》有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故肝與人體的活動密不可分,肝腎陰虛、肝陽無以制約而上亢則肝風內動,筋脈不得約束,牽引肢體隨風而動,故發震顫。這些體現了“風勝而動”的特性,更反映了是由于肝風內動而引發了肢體的震顫。而腦又依賴于腎精的滋養,《黃帝內經》記載:“腎主骨,生髓,通于腦”,腎精不足則無以滋養腦髓,故顫證又與腎和腦有關。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中樞性震顫與腦有關,又有肢體不自主顫動的臨床癥狀,故大多數醫家治療特發性震顫時常采取頭針和體針相結合的方式。現代醫家治療特發性震顫時常選取百會穴、風池穴、太沖、合谷穴、太溪穴、三陰交穴、雙側舞蹈震顫控制區等。
特發性震顫病位在腦,故選取百會穴、雙側舞蹈震顫區等。百會穴乃諸陽之會,是治療頭部疾病的總穴[6];雙側舞蹈震顫控制區正位于控制軀體運動的大腦額葉第6區,且頭為諸陽之會,督脈貫穿于雙側舞蹈震顫區之中,督脈統領一身之陽氣,刺之可調節諸陽經,熄風平肝。腎經原穴太溪穴可以滋養腎陰、補益腎精,從而滋養腦髓[7]。
又因特發性震顫基本病機屬肝風內動,故選風池穴、三陰交穴、合谷穴、太沖穴。風池穴尤善治療風邪引起的疾患,為祛風之要穴,取之能熄風止顫;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足三陰經之交會處,功可滋補肝腎之陰、養筋柔肝、平熄肝風;合谷穴、太沖穴為“四關穴”,合谷穴屬大腸經,大腸經上達于頭部,太沖穴熄風定顫,二者合用可平上犯之肝氣,故臨床常用以治療顫證[8]。
現代研究明確特發性震顫與GABA系統、谷氨酸系統有關[9],而針刺百會、三陰交、內關穴可調節GABA的含量失衡[10],手針和電針四關穴可以調控腦內谷氨酸的分解與代謝[11],故針刺治療特發性的機制可能與針刺對GABA系統和谷氨酸系統的調節有關。
針刺治療特發性震顫具有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等特點。近年來多項臨床研究證明了針刺對特發性震顫具有明確的治療效果:姚冬等[12]選取平肝熄風止顫針刺法聯合口服鹽酸普萘洛爾、隋康民等[13]選取百會、四神聰、太溪等穴位針刺同時配合口服普萘洛爾,實驗結果發現兩個實驗的實驗組有效率皆達到了90%以上,而僅口服鹽酸普萘洛爾的對照組的有效率僅60%左右,實驗組的震顫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實驗共同說明了即使使用不同的針刺手法和選穴,針刺結合口服鹽酸普萘洛爾皆優于單純使用鹽酸普萘洛爾。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常規針刺的基礎上施以不同的手法、能運用比常規針刺刺激量更大的針刺手法,將能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王晨等[14]收集了60例特發性震顫患者,對照組采用針刺雙側舞蹈震顫控制區,實驗組則在針刺雙側舞蹈震顫控制區的基礎上結合頭針叢刺,實驗結果發現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3.3%,遠低于實驗組的96.7%。頭針叢刺法可能是通過調節大腦局部血流、協調氣血運行來改善特發性震顫患者的臨床癥狀。常鈺[15]采用頭部透穴法,選取頭部腧穴并采用透穴刺法以加強針感治療肝腎陰虛型特發性震顫,結果顯示治療組療的震顫評分、任務評分總積分、中醫證候總積分等方面均優于常規針刺對照組。透穴刺法可使一針透刺多個穴位,加強針感,更易使氣至病所,因而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電針可以給予神經感受器長時間穩定而強烈的刺激,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傳遞信號至中樞系統,促進神經遞質的釋放,使針刺更易得氣。王順等[16]采用電針聯合鹽酸普萘洛爾治療特發性震顫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而僅口服鹽酸普萘洛爾的對照組總有效率僅為67.5%。有研究發現17.6%的特發性震顫患者患有抑郁癥[17]。治療組不僅震顫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對于特發性震顫后產生抑郁的患者具有明顯的療效。
穴位埋線療法作為現代理論對針刺的創新,可進一步增加刺激時間和刺激量,以更有效地調節人體機能,聯合電針、頭針,可以給患者頭部的穴位更長時間的刺激以達到更好的療效。王子梅[18]將52例特發性震顫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口服鹽酸普洛萘爾,治療組則選用穴位埋線聯合頭針電針。實驗發現治療組的療效、震顫評分皆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產生不良反應的概率遠低于對照組。這表明穴位埋線聯合頭針電針法對特發性震顫的治療效果高于僅僅口服鹽酸普洛萘爾。
針刺治療疾病本質是調動自身的調節能力,當疾病嚴重失衡超出了自我調節的范圍時,則需借由外力的幫助。中藥能補虛而瀉實,提升人體的機能,為針刺調動人體的調節保護機制提供更好的基礎,故針刺與中藥相結合能產生更好的療效。特發性震顫多發于中老年人,多因肝腎陰虛,致使肝陽化風而上行,故本病當屬本虛標實。因臨床上多以肝風內動之顫證為主,故臨床多選用滋陰平肝潛陽的方藥為主。其中鎮肝熄風湯是代表方。鎮肝熄風湯出自清代醫家張錫純,方中重用牛膝、赭石為君,牛膝可引血下行,將隨風上逆的血引而下行;赤石質重而下行,善于平息上行之挾血肝風[19],故可平肝熄風;龍骨、牡蠣、龜板滋陰潛陽;白芍養血柔肝緩急,玄天冬善養陰,六藥共用為臣;川楝、麥芽、茵陳為佐藥以疏肝;生草調和為使。諸藥合用,可滋補肝腎之陰,平息上行之肝風,是為鎮肝熄風、治療特發性震顫的首選方。
許多醫家在臨床上會選擇針刺與中藥聯合運用,且均取得了不錯的療效:楊錦昉等[20]研究發現運用針刺結合鎮肝熄風湯結合治療可有效改善特發性震顫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總有效率達77.8%。而黎凱教授[21]、張洋[22]、李嘉瑋[23]、張立勛[24]、楚江靜[25]、韓小玲[26]等均在臨床中發現針刺結合中藥治療特發性震顫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針刺治療特發性震顫具有明確臨床療效的結論。并且針刺操作便捷,安全有效,幾乎無不良反應。針刺結合中藥、推拿、穴位埋線等多種中醫治療方法治療特發性震顫亦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針刺聯合西藥更能提高臨床療效、減輕不良反應。由此可見若能結合針刺、中藥、推拿、西藥等多種方式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特發性震顫定能取得更顯著的療效。但是現階段針刺治療特發性震顫仍然存在著很多欠缺之處。現階段對特發性震顫的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十分明確,故亦缺乏對于針刺治療特發性震顫作用機制的研究。而現今對于針刺治療特發性震顫的臨床研究又少之又少。又因病例收集困難等原因導致缺乏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特發性震顫的針刺治療仍需大量學者的研究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