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葛明建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心外科,重慶,400016)
自1960年Cahan首次提出根治性肺葉切除術,即局部淋巴結清掃的肺葉切除術,這種手術方式一直被認為是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手術治療方式[1],其淋巴結清掃方式和如今的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方式相似,后者已成為如今對患者疾病程度的關鍵評估方式[2]。目前有研究發現不同肺葉的非小細胞肺癌在淋巴結擴散站點中存在差異[3],稱為肺葉特異性淋巴結擴散,本文將對肺葉特異性淋巴結擴散的解剖研究和臨床研究展開綜述。
肺內淋巴液引流根據引流方式可分為臟層胸膜下引流和肺實質內引流[4],兩種引流方式均可以通往縱隔淋巴結,關于臟層胸膜下引流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在尸體的胸膜下注射染劑后進行觀察。胸膜下引流是一種跨肺段或肺葉的引流途徑,研究發現在尖段胸膜下注射染劑,染劑可直接擴散至前段內,因此認為尖段和前段之間存在胸膜下段間通路,這種通路同樣在下肺的背段與各基底段之間可以發現,而肺葉之間也可以葉與葉之間的胸膜下引流,尤其是發育欠佳的葉間裂也會導致背段的染劑擴散至上肺[5,6]。
肺實質內的淋巴回流更加復雜,肺實質內淋巴結由肺內淋巴結和肺門淋巴結組成,肺內淋巴結包括11、12、13、14組淋巴結,一般認為這些淋巴結是連續的站點,按站點逐步向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轉移[7]。第11組淋巴結,也被稱為集水槽淋巴結,被認為是肺內淋巴結向心性引流的終點站,也是肺內淋巴結轉移發生率最高的站點[8],右肺的該組淋巴結按支氣管分叉點分為上葉間淋巴結(11s)和下葉間淋巴結(11i)兩組,一般認為上肺的非小細胞肺癌不會轉移至11i,但中下葉的非小細胞肺癌可以轉移至11s和11i兩組,在Tomizawa的回顧性分析中,263例右肺下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24例出現11s轉移,30例出現11i轉移,11s的轉移發生率略低于11i組淋巴結[9]。而在Sakao的回顧性研究中,納入的170例右肺中葉非小細胞肺癌患者9例出現11s轉移,11i組淋巴結受侵僅有5例,且11i組受侵的患者預后更差,這說明行系統性淋巴結時需要將11組淋巴結分為細分為兩組以便準確評估患者病情程度[10];左肺的第11組淋巴結為單個站點,一般認為左上肺的惡性腫瘤不會影響第11組淋巴結,而左下肺是可能會影響11組淋巴結的[8],同時左下肺也可以影響左上肺葉淋巴結(12u),在Sato的研究中發現59例左下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現12u組淋巴結受侵,這說明肺內淋巴結的轉移方式并非嚴格按照逐級轉移的方式進行[11]。
縱隔淋巴結按位置被分為上縱隔區淋巴結(第2、3、4、5、6組淋巴結)和下縱隔區淋巴結(第7、8、9組淋巴結)。一般認為非小細胞肺癌可以經肺內淋巴結和肺門淋巴結擴散至縱隔淋巴結,也可以跳躍轉移直接進入縱隔淋巴結,所謂跳躍轉移是指肺葉內惡性腫瘤跳過N1淋巴結,直接進入縱隔淋巴結內,發生率在20%-38%之間[12],其解剖學原理可能與胸膜下淋巴結引流與肺內淋巴引流鏈有關[13-15],其中吸煙患者的胸膜下引流更不明顯,說明煙草對胸膜下引流有抑制作用[16]。
右肺上葉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縱隔淋巴結轉移站點是第2R、4R組淋巴結[17],也有報告提出7組淋巴結和下縱隔淋巴結也可以受到累及[18-19]。右上肺肺癌進入縱隔淋巴結可以經肺門,也可以直接發生跳躍轉移。在Ndiaye的解剖研究中發現右上肺和縱隔區存在直接引流途徑,例如尖段染劑可以經深部的右側氣管旁鏈直接匯入第4組淋巴結[20]。一般認為第4組淋巴結是轉移發生率最高的站點,7組淋巴結的轉移發生率較低,約為1.4%-13%,而下縱隔區未見轉移。基于這種轉移方式,Okada提出了特異性淋巴結清掃,即根據腫瘤所在肺葉清掃相應肺葉特異性引流區淋巴結[21]。
右肺中葉非小細胞肺癌一般轉移至第4、7組淋巴結,很少轉移至8、9組淋巴結,而非小細胞肺癌更容易轉移至4組淋巴結還是7組淋巴結,這一問題尚無定論,有研究指出4組淋巴結轉移率更高,即使右肺中葉的非小細胞肺癌距離7組淋巴結更近[22,23];而Asamura的研究中發現右肺中葉更容易引流至7組淋巴結,再轉移至第4組淋巴結[7];也有研究提示的研究中發現第4組和第7組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相近[22]。解剖學相關研究發現右肺中葉轉移至以上兩組淋巴結一般經右側氣管旁鏈、右側氣管食管鏈和右食管旁鏈[24]。右肺中葉是最小的肺葉,惡性腫瘤發生率僅3.8%-6.7%,但中葉的肺癌預后較上、下葉更差[25-27],并且右肺的各肺段生存率也存在差異,在 Handa的研究中發現內側段較外側段預后更差,更容易發生縱隔區淋巴結轉移,并且提出內側段位置更靠近縱隔導致以上實驗結果的假設[28]。
右肺下葉非小細胞肺癌一般轉移至7、8、9組淋巴結,在尸體解剖研究中發現右下肺淋巴液經肺內淋巴結引流至肺門,或經下肺韌帶鏈和右食管旁鏈轉移至7組淋巴結。一般認為下縱隔淋巴結受累率比上縱隔區更高,但也有研究指出下縱隔淋巴結的受累率不如上縱隔淋巴結[29]。右肺下葉是胸腔內最大的肺葉,包含了最多的肺實質,由5個肺段組成。在Tomizawa和Watanabe的研究中指出右肺背段肺癌的淋巴結轉移情況和基底段肺癌有所不同,背段肺癌更容易轉移至11s和11i組淋巴結,第4組淋巴結受侵概率更大,且預后更差;而基底段肺癌更容易轉移至7組淋巴結,且預后較前者稍好[9,30],并且建議右下肺肺癌應常規清掃上縱隔淋巴結,即使7組淋巴結未見轉移,這一點與特異性淋巴結清掃方式相左,后者認為若第7組淋巴結未見轉移,右下肺肺癌不需要清掃上縱隔淋巴結[7]。
左肺上葉非小細胞肺癌一般轉移至第4、5、6組淋巴結,左肺上葉葉是跳躍轉移發生率最高的肺葉。其中縱隔淋巴結受侵以5組最為常見[7,29]。在尸體解剖研究中發現左上肺淋巴液經肺內淋巴結向肺門轉移或直接經左氣管旁鏈直接引流入縱隔淋巴結[31],其中第5組淋巴結是縱隔內淋巴結發生轉移的第一站,下縱隔淋巴結轉移發生率較低[32],僅少量報道指出左上肺惡性腫瘤經過7組淋巴結轉移至下縱隔淋巴結[7]。左肺內各肺段同樣存在淋巴結轉移差異,有研究發現尖后段和前段更容易轉移至5組和6組淋巴結,而舌段更容易轉移至7組淋巴結。對于這一情況的解釋,Watanabe認為舌段是左上肺的一部分,但它類似于“中葉”,所以與舌段的引流方式右肺中葉有一定相似性[33]。
左下肺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轉移至第7、8、9組淋巴結,也有研究指出第5組淋巴結轉移發生率不容忽視[34]。在尸體解剖研究中發現左下肺肺癌向縱隔轉移大多與左側下肺韌帶鏈和左側食管旁鏈有關。與右下肺相似,左下肺背段肺癌更容易轉移至上縱隔淋巴結,而基底段更容易轉移至7組淋巴結[30]。
綜上所述,各肺葉非小細胞肺癌常見轉移站點如下:右上肺(第2R、4R組淋巴結),右肺中葉(第4R、7組淋巴結),右下葉(第 7、8、9組淋巴結),左上肺(第 4、5、6組淋巴結),左下葉(第7、8、9組淋巴結)。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遵循以上規律,但考慮到各肺葉的實際淋巴結轉移情況并非完全如此,而且同一肺葉內各個肺段也存在淋巴結轉移差異,在沒有強有力的臨床證據支持下,特異性淋巴結清掃并不能取代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我們需要在減少手術創傷和保證手術根治性之間找到平衡,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制定最佳的淋巴結清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