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駿鵬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百年社會革命取得不斷勝利的根本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這一思想既包含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思想,也包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理論結晶。馬克思在19世紀回答了什么是社會革命,無產階級怎樣進行社會革命的歷史之問。列寧根據俄國社會實際發展,解開東方落后國家開展社會革命之謎。基于馬克思、列寧的社會革命思想,毛澤東根據中國實際回答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怎樣開展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鄧小平破解了在改革開放時期以怎樣的方式繼續進行社會革命的難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回答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開展社會革命的時代之問。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 ,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頁。在此,馬克思正式提出了社會革命的概念,認為社會革命是社會形態的整體轉變,是新的社會形態代替舊的社會形態,其內容包含經濟基礎的轉變和上層建筑的變革。具體表現為通過無產階級既擺脫政治上被壓迫的地位,又擺脫在社會中被剝削和奴役的現狀,從而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的。另外,馬克思對社會革命的分析不局限在西歐資本主義社會,他在世界歷史的視域下關注東方國家的社會革命問題,并通過研究俄國的社會現實,認為俄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跨越卡夫丁峽谷”,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社會革命道路。列寧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的社會革命思想。首先,他認為俄國的社會革命是分階段進行的,即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其目的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最終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其次,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奪取資產階級的政權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不可或缺的內容。最后,列寧基于對世界現狀和俄國現實的分析,提出了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一國勝利理論”。列寧認為,由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社會主義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毛澤東回答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落后國家如何完成社會革命的問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對中國社會革命的性質做了精準的分析,并提出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思想。此時,他認為中國處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其主要目的是完成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任務,尋求徹底的民族解放。這一民權主義革命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基礎。(2)③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頁,第184頁。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出中國社會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他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中國社會革命斗爭,在漫長的社會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以保護人民的利益為立足點,以實現人民的自由解放為目的,始終站在社會革命斗爭的最前線。(3)③參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7頁,第184頁。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毛澤東進一步論述了我國社會革命的依靠力量,認為人民是現階段中國社會革命的依靠力量,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回答了社會主義是否存在革命的問題,并就不同階段社會革命形式進行了分析。他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依然存在革命,只是革命的形式發生了變化。“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也是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4)《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8-109頁。
鄧小平認為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強調改革也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革命。這一判斷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深刻理解與繼承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實際,破解了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如何進行社會革命的謎題。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偉大的革命。在這場偉大的革命中,我們是在不斷地解決新的矛盾中前進的。因此,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5)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153頁,第396頁。。這為我國社會革命確立了新的階段性目標,并強調了建立學習型政黨對完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性。1982年1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央機構精簡問題會議上明確提出“精簡機構是一場革命”(6)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153頁,第396頁。的論斷。這一論斷的提出進一步拓展了我國社會革命的內容,使行政制度改革也成為社會革命的應有之義。1984年11月,鄧小平同挪威首相談話時提出改革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革命,指出:“我們五年前確定改革從農村開始。我們叫改革,實際也是一場革命,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革命。”(7)《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524頁。1985年3月,鄧小平在與日本自民黨副總裁二階堂進談話時第一次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8)《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3頁。鄧小平認為改革與革命一樣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是當前解放生產力的根本途徑和手段。這一論述凸顯了社會革命中以生產力為核心驅動生產方式轉變的實踐向度,也成為改革開放實踐成敗的衡量標準之一。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論述已將改革作為社會革命的新實踐形式,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思想的改革意蘊。
習近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把握國內外兩個大局的前提下,解答了新時代如何推進社會革命的時代命題。首先,習近平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當前,偉大社會革命必須立足于新時代這個時代背景,把握新時代的內涵。因此,習近平強調,這個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黨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其次,習近平認為要客觀看待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發展過程,及時總結社會革命的實踐經驗。從歷史的發展和現實的要求來看,取得一場社會革命的最終勝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過程中,既要總結我國社會革命實踐的歷史經驗,又要科學分析其他國家社會革命道路的成敗經驗。在此基礎上,為我國繼續進行偉大社會革命制定一系列的革命戰略和斗爭策略。最后,習近平強調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的辯證關系,認為自我革命是社會革命的推動力量。中國共產黨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重要條件。(9)習近平: 《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
習近平提出共產黨人是革命者,不能喪失革命精神。尤其在這場正在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必須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勇于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百年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社會革命是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開端,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制定社會革命的發展方向,改革開放時期開啟社會革命實踐路徑的新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擘畫社會革命新征程。在這場百年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其歷史邏輯起點是政治革命,逐步進行經濟革命、文化革命、生活方式革命等多維度的革命實踐,從而實現新社會形態的全面構建。這場百年社會革命的歷史貫穿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踐當中。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社會革命的開端。19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苦難中艱難生存,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嚴重的挑戰和極其深刻的生存危機。中國的仁人志士都在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而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扛起這一時代的重擔,在苦難中尋求中華民族解放的革命實踐,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幾個階段,主要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通過這一時期的社會革命實踐,中國人民完成了“站起來”這一革命的階段性目標,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社會革命實踐中的核心領導力量,形成了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依靠力量的科學觀點。這一時期社會革命基本完成了政治革命的內容,也為今后的社會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理論依據,為形成符合中國實踐的社會革命道路提供了歷史經驗。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為偉大社會革命籌劃發展方向和路徑。這一階段的社會革命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主要解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新中國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這一時期,新中國建立起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公有制為主的經濟制度。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第二個時期主要指中共八大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主要解決人民對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農業國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的直接矛盾。主要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這一階段社會革命的內容和方式已經與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革命形式不同。社會革命的目的不是奪取政權而是進一步鞏固人民政權。另外,社會革命不再通過暴力方式,而是轉化為和平形式。革命的內容不是單一的政治革命,而更多體現在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具體體現在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制度方面。經過這一時期的社會革命,我國完成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為進一步的社會革命實踐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輝煌轉折。鄧小平提出改革也是第二次革命,把生產力革命作為社會革命的應有之義。此后,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時期社會革命實踐所采取的一系列形式和策略都具有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并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革命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建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了發展的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取得光輝成就。在此期間,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使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綜合國力日益增強。這一階段的社會革命主要通過對僵化體制的變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人民富裕、國家富強的目標。通過這一階段的社會革命,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制度和理論體系,樹立并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新時代開啟中國共產黨領導百年社會革命的新征程。中國正在進行的這場偉大社會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完成中國社會全面變革的偉大實踐,也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步驟,更是中華民族完成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重要環節。這一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社會矛盾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偉大社會革命的新任務,也開啟了這場偉大社會革命的新征程。首先,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既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革新,又要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既要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又要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其次,在社會革命形式方面,繼續堅持改革是當前社會革命的重要形式和策略。“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67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改革既要堅持正確方向,又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最后,要做好在社會各領域中偉大斗爭的準備。新時代下,這場偉大社會革命要防范社會各個領域的風險,勇于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出現的困難進行斗爭。中國共產黨要認識到這場社會革命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不斷發揚革命精神,提高革命本領,取得這場社會革命的新勝利。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開啟了百年社會革命實踐的邏輯起點。19世紀的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近代社會各階級救亡圖存運動接連失敗,無法承擔起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承擔起歷史和人民的重托,以馬克思主義為信仰,以改變舊中國的悲慘命運和落后現實為任務,以實現共產主義為遠大理想,開展了一系列革命行動。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一改中國飽受欺凌的歷史。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開展社會革命實踐,建立起基本的工業和民生體系,解決了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問題。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11)習近平: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223頁。。在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繼往開來、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以實踐證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落后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比有巨大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浴血奮戰,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艱苦卓絕,再到改革開放時期的創造探索,最終使新中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在飽受戰火洗禮的國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改變了中國人民備受欺凌的歷史命運,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時刻。
在整體性的視域下探尋百年社會革命的實踐內容。社會革命是社會形態的根本變革,包含社會機體中各個部分的質變。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無產階級革命不僅要改變傳統的所有制,還要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社會革命不僅僅停留在政治革命領域,還涉及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時間發展來看,這場社會革命首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政治革命。這一革命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保證了中國人民的政治權利。在這一基礎上,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還包含了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過程,表現為改變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建立和維護新的社會制度。在整體性的視域下看待這場社會革命,既要重視政治革命的重要意義,又要看到在政治革命后的經濟革命、文化革命、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內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社會革命的目的是要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因此,社會革命的任務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政治革命的范疇中,還要不斷拓展革命內容,發掘新革命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發展環境,我國社會革命實踐的內容更加多元,社會革命的任務更加繁重,社會革命的風險更加隱蔽。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以辯證思維、底線思維、整體思維分析社會革命的內容,完成社會革命的任務,化解社會革命中的風險。
在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的雙向互動中推動社會革命事業。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戰既是一部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也是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記載。黨的自我革命是偉大社會革命的推動力量。從中國社會革命的各個時期來看,如果中國共產黨不能提升黨的先進性,不能保證革命實踐的科學性,不能破除理論老化、思想僵化、利益固化的藩籬,就不可能有繼續推動社會革命前進的動力。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開啟我國偉大社會革命的起點,也開創了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先河。在延安整風時期,中國共產黨圍繞黨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在革命斗爭中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解決黨的作風問題,實現了革命隊伍的自我凈化,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黨在這一階段的社會革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期間,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黨組織的自身建設。針對黨內出現的驕傲自滿情緒、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作風進行整頓。1954年2月,在黨的七屆四中全會上通過《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告誡全體黨員干部要提高維護黨的團結的自覺,同一切破壞黨的團結、黨中央的威信和統一領導的言論、行動作斗爭。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這場偉大社會革命實踐中繼續堅持自我革命,在新的歷史環境下不斷加強黨的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黨的正確路線,實現黨在思想、政治、組織路線上的撥亂反正。尤其在組織上堅持民主集中制,健全中央領導機構;在作風上恢復黨的優良傳統。2000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偉大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的雙向互動中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系統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時代之問。在2011年的建黨90周年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得出了“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的社會革命實踐經驗,提出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具體要求。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共產黨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不斷開展自我革命。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三嚴三實”和“兩學一做”專題教育,到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全面推行從嚴治黨。自我革命成為偉大社會革命穩步進行的壓艙石,成為取得社會革命階段性勝利的保證。
習近平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12)②習近平: 《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也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這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總體上機遇多于挑戰。習近平指出,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13)②習近平: 《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當前階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社會革命的繼續,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中尋求方法,在這場社會革命的歷史發展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在革命實踐過程中增強革命能力,在遵循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三位一體的統一中定位當前社會革命的發展坐標和前行路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繼往開來的偉大社會革命,這一場社會革命秉承三種邏輯的統一,具體體現為三個重要方面。
首先,新時代下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歷史的一部分,在當今中國共產黨的社會革命實踐要落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涵蓋了偉大社會革命三種邏輯的統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必經之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的引導,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革命實踐中的運用。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分析中國社會革命中所遇到的問題。在解決社會矛盾中正確運用辯證思維、整體思維、底線思維。從現實出發,勇于實踐,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就是要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革命實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鞏固革命成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引革命路徑。
其次,堅持中國共產黨在這場偉大社會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和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是久經歷史考驗的政黨。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它就承擔起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重任。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頑強的革命精神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從面對大革命失敗的血腥鎮壓到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抗戰;從堅持為民族復興進行的艱苦卓絕的解放戰爭到為人民謀幸福而開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舉步維艱到新時代下改革進入“攻堅期”、 “深水區”,中國共產黨始終攻堅克難,持之以恒地進行這場社會革命。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至今,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始終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被歷史選擇,是因為始終把人民看作歷史的創造者,把人民的利益作為衡量自身工作的最高標準。因此,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人民,人民也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百年社會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人民。中國人民既書寫了中華民族發展的輝煌歷史,也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這場偉大社會革命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在這一革命實踐中培育出歷久彌新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新時代的革命斗志。
最后,在社會革命與自我革命的雙向互動中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自我革命蘊含著把客體發展規律與主體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辯證法內涵。在堅持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積極解決在發展過程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矛盾,從而達到優化目的的結果。第一,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新。中國共產黨要想取得這場革命的成功,就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一個有生命力的黨必須根據時代要求,不斷革新自身發展目標、發展理論和發展模式。這個黨必須正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更正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錯題。總之,要以“壯士斷腕”和“刮骨療毒”的勇氣進行一場社會革命中的自我革命。第二,黨的建設是進行自我革命的重要方式。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品質。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以星星之火的力量燃起中華民族的革命熱情,從而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取得一個又一個震驚世界的偉大成就,其中重要的經驗就是從嚴治黨。從嚴治黨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以嚴格的黨規黨紀約束每一個黨員干部,以黨的群眾路線考察每一個黨員干部。第三,自我革命要求黨員干部保持革命精神,增強革命斗志。行百里路者半九十。只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沒有全面完成,中華民族還沒有完成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共產主義目標還沒有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這場偉大社會革命就沒有結束。這就要求社會革命者時刻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把這場延續百年的社會革命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