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路及其時代價值
——兼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策略

2021-01-06 06:39:59于浩宇
探索 2021年3期
關鍵詞:理念國家建設

嚴 慶,于浩宇

(中央民族大學 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1 “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命題的提出

多民族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既可能受益于民族多樣性帶來的多元文化和多元智慧,也可能受累于民族多樣性引發的族際利益紛爭、族際沖突以及族類群體與國家之間的沖突。這些沖突不僅會影響多民族國家的安全與穩定,甚至會威脅多民族國家的完整和統一,乃至引發區域和國際政治動蕩。近代以來,多民族國家內部的紛爭不斷將多民族國家建設問題推向政治學研究的中心議題,并在主權國家和國際社會層面被探討。探討的焦點是究竟以何種理念和路徑處理多民族國家內部“一體”與“多元”的關系,才能導向相對成功的多民族國家建設實踐,這也是政治家和研究者們孜孜以求的現代國家建設和民族建設的破題之道。

治理者在不同的時間與國度極力探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成功之路,在諸多選擇與實踐中,有兩條理路(主要指理念和路徑)逐步凸顯出來。其一是以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為基點的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其二是以多元文化主義為核心的西方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兩條理路也分別代表了東方和西方在看待和處理“一體”與“多元”關系上的不同理念與實踐路徑。盡管國內外關于哪一條理路更為優越的問題還未形成共識,但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巨大成功卻是不言自明的。本文旨在突破兩條理路各具價值、難以比較的相對主義論斷,立足于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國情,著力探討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政治智慧、深刻意涵和比較優勢。

1.1 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意涵

政治家馬西莫·達·阿澤廖(Massimo d’Azeglio)曾指出,“意大利是制造出來的,現在我們必須制造意大利人”[1],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制造意大利人”的過程也就是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過程。然而,多民族國家建設本身是一項系統而繁雜的政治工程,因而需要厘清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深刻意涵,以便進一步探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念與路徑。

一是民族國家建設、主權國家建設與多民族國家建設的辨析。一直以來,民族建設(側重于民族國家建設)與國家建設(側重于主權國家建設)兩個術語表現出交替使用的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兩個不同但又密切相關的政治發展進程(也是政治建設工程),也模糊了民族與國家在國家形成和發展進程中高度相關的關系。如果從一般意義上理解民族國家建設與主權國家建設的概念,前者建立在民族情感、身份或意識的基礎上,所解決的是缺乏認同與合法性的問題;后者建立在國家能力、機構與制度的基礎上,所解決的是缺乏權威和能力的問題[1]。多民族國家建設側重于在發生分裂和沖突的國家建立社會凝聚力和歸屬感,以此作為國家在稅收、正義和經濟發展方面接受并忠于國家的基礎[2]。由此可見,多民族國家建設本意上是一種民族國家建設,且作為主權國家建設的一種補充,業已成為國家建構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與價值不容置疑。忽視民族國家建設與主權國家建設的并行性乃至趨一性則難以洞悉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復雜性與微妙性,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都是片面的。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的政治價值將兩者有效地糅合起來,因此多民族國家建設是一個應該重點研究的議題。

二是政治整合與國家認同是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主要面向。關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緣何發生,學者們通常從殖民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視角進行解答。一方面,對于大多數后發多民族國家而言,殖民者的入侵導致一些已經融入整體社會的民族被打散,而另一些沒有共同特征的民族被整合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需要[3]。另一方面,就部分老牌“民族國家”而言,對于自由主義的尊崇使其誤解了人們對特定身份的需要,從而將普遍身份置于特殊身份之上,致使政治共同體的空洞化和國家的弱化[4]54,多民族國家建設被視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能方式。同時,現代國家的綜合競爭也強化了對于多民族國家內在凝聚力的打造。多民族國家建設主要包括兩個面向:政治整合與國家認同。安德烈亞斯·威默(Andreas Wimmer)稱其為多民族國家建設硬幣的兩面[5]2,這也意味著多民族國家建設必須同時兼顧政治整合和認同培塑。具體而言,政治整合是以權力為核心的政治力量的協調、集聚;國家認同側重于情感與忠誠上的國家歸屬培塑。

三是國家主導與社會推動是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動力來源。多民族國家建設事關民族之整合與民族情感之凝聚,通常是由多民族國家自主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建構工程。本文旨在從內源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框架下探討多民族國家建設問題,而不考慮國際組織、世界強國等外部行動者對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影響。在這一限定內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國家層面的主導,即治理者立足建設需要、瞄定建設目標,通過制定法律、設計制度、實施政策等來實現國家的政治一體化,培塑不同民族的國家認同感;另一方面是社會層面的推動,即發揮社會力量在多民族國家建設中的作用,表現為與民族相關的社會組織、社會活動、社會教育等發揮促進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作用,尤其體現在對國家認同構建的影響方面。整體而言,多民族國家建設是在國家與社會(民族)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下展開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民族國家建設力量的耦合共振。

關于多民族國家建設意涵的探討和厘定,一方面縮小了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研究范圍,削弱了外部干預和主權國家建設等干擾變量對于研究議題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明確了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內容和主體,增加了研究的針對性和靶向性。

1.2 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路

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主要包含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念和路徑。作為理念,多民族國家建設反映和踐行的是建設主體看待和處理多民族國家內部“一體”與“多元”關系的價值判斷和基本主張,是一個理性概念,通常源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總結,并對多民族國家建設實踐發揮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首先,從生成層面來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通常是基于理論探索、現實需求、實踐檢視而提出的,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同時也會不斷被調整和修正。其次,從內容層面來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是多民族國家建設主體關于多民族國家發展與建設的價值取向和行為依據,不同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往往導向于不同的路徑。再次,從應用層面來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是多民族國家建設實踐的指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法律依據、機構設置、制度保障、政策支持等通常都是圍繞特定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設定和實施的。

作為路徑,多民族國家建設通常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其一為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的一種實踐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而言是對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的落實和檢驗。其二為多民族國家建設中所采用的法律、制度、政策和機構等的總稱,是一系列多民族國家建設實踐的合集。其三為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一個政治變遷過程,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當我們討論國家建設時,其實是指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使國家由現有的類型轉變為我們所預想的某種類型”[6]。通常情況下,多民族國家國情的改變以及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的嬗變,都會導致多民族國家建設路徑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與政治整合和國家認同培塑相關的法律、制度、政策和機構的調整與改變,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路徑依賴的特征。由此亦可以看出,多民族國家建設路徑不僅是時代的智慧產出,同時也是歷史的實踐承接。

綜上,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實際上包括兩個部分,一為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二為多民族國家建設路徑,兩者之間具有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既是多民族國家看待和處理“一體”與“多元”關系的理念與實踐路徑,也共同影響著多民族國家建設的走向和成效。

2 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秉持的基本理念

多民族國家建設發生在業已界定的領土范圍內,并受到歷史要素與現實要素的影響。于中國而言,久遠的國家建設歷程中積淀的豐厚政治傳統和穩定的文化秩序,影響并決定著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底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日漸確定的地緣格局、民族結構和社會制度為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提供了現實基礎,并成為中國共產黨確立和踐行多民族國家建設基本理念不可缺少的條件。多民族國家建設是一項龐雜而系統的工程,所遵循的理念往往是圍繞著某個核心理念而構成的復合理念體系。本文關注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最核心的部分,以此作為理解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起點。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汲取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智慧精華,是新中國成立后為順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訴求、順應中國民族理論發展的思想訴求、順應中國民族問題演化的現實驅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如何實現各民族的團結、凝聚與發展是其核心關切。此外,“人民當家做主”“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建設主張與實踐,破解了傳統社會難以克服的階級政治、族裔政治的局限性,階級的縱向對立、族類群體的橫向區隔被“無產階級”和“人民”團結打造為上下一致(壓迫階級消失)、左右一體(民族隔閡消除)的政治共同體,這也是理解中國政治格局和社會結構的重要出發點。

2.1 基本理念之一:中華民族大家庭

從王朝國家時期的夷夏觀到民國時期的國族主義理念,中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一直沿著“和而不同”的主線展開,體現了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的變與不變。新中國成立后,多民族國家建設實踐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從“國家大家庭”到“中華民族大家庭”,強調各民族自由平等、友愛合作的“大家庭”敘事逐漸凸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成為指導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核心理念。2014年,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清晰地闡釋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內涵:“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7]從而將“中華民族大家庭”這一慣常用語具體化,并被社會廣泛地認知和內化。需要注意的是,和合價值的哲學、天下一家的道德、仁治天下的中國傳統是萌生和傳承“大家庭”理念的基礎,這與西方通過契約精神和宗教紐帶締結的人們共同體是不同的。中國的治轄治術與實踐自帶道德“溫暖”,傳續的是情感政治或人心政治。

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使用了“家”的政治隱喻,將中華民族比喻為一個由各民族共同構成的大家庭,各家庭成員之間表現出利益相關、命運與共的家人關系,體現了有溫度、有情懷的“家”的歸屬,強調“家里的事好商量”“一家人不說兩家話”。這一理念通俗易懂、易被感知也易被傳播,契合中華文化,得以深入人心,具有自然而然的中國本土象征意義,符合家國情懷的擴展與升華。中華民族大家庭與西方“民族即家庭”(Nation as family)是不同的。依據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國情而言,秉持人民大家庭的社會主義國家觀、各民族大家庭的中華民族觀,借助大家庭及其負載的情感和道德意涵,能夠更好地將國家建設與國族建設貫通,更能發揮出“情感政治”和“人心政治”的積極效能[8]。

2.2 基本理念之二: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源于中國民族問題演化的現實驅動,是應對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一種新的話語表述,被視為新時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新的文化政治理論”[9]。從過去、現在、未來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從結構要素的角度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精神的多維共同體。伴隨社會主義的發展,各民族間的共同體因素不斷增多,共同體團結的有機性不斷增量。在此基礎上生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不僅能夠消抑來自多民族國家內部可能的、潛在的“分離”影響,還能夠應對來自外部的“解構”影響。此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而言,凸顯共同體意識也能夠克服“多元文化主義”內在的弱化“一體”的不足。

習近平在新疆第二次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10]。由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被視為“統籌處理新時代國內民族問題的思想綱領,具有再釋中華民族的概念學創新意義”[11],并與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相輔相成,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支撐下共同影響著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進程。相比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道德溫暖,中華民族共同體則增加了現代政治中權利、義務及認同的劑量。

2.3 基本理念在實踐中的統一

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都承認和尊重“多元”,同時強調并落腳于“一體”。一方面,中國通過政府識別的方式承認國內56個民族的身份、語言、文字與文化,以此作為依據制定相應的制度、法規和政策,以此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益、推動各民族的繁榮發展。另一方面,不論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大家庭”與“共同體”所表意的都是一種和合的價值與導向。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當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被描述為家庭成員與大家庭的關系,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系,構成了中國各民族互惠共生的關系結構。在這種關系結構中,中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既講民族權利,也講民族義務,并以國家根本大法——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指向于一個承認與包容、平等與參與、統一與發展的現代多民族國家。首先,承認與包容指出了在多民族國家建設實踐中應該如何認知與塑造民族身份和民族關系:承認意味著在多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國家承認各民族的民族身份,并在此基礎上保障其各項權利;包容意味著在承認民族身份、保障民族權利的基礎上,使各民族相容于統一的國民身份。其次,平等與參與旨在保障和促進國內各民族的平等權和參與權,是協調“一體”與“多元”關系的重要手段。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強調的是各“家庭成員”亦即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參與。再次,在全球化的壓力下,民族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甚至超出主權國家的邊界,在這一形勢下,統一與發展對于多民族國家建設而言愈發重要。

綜上,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以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為主要內容。前者是對中國自古以來“天下一家”傳統的繼承,在中華民族對抗外來侵略、推動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整合與凝聚作用;后者是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的繼承與推新,是應對全球化和國際競爭的一種新的話語表述和理念回應。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力,引領和指導著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實踐進程。

3 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主要路徑

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面向主要包含政治整合和國家認同,前者意味著一種有序的狀態[12]24,需要法律、制度和政策的規范與保障;后者代表著一種關于國家的歸屬感、依附感和認同感,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共同培塑與構建。

3.1 政治整合的實踐路徑

從政治整合的層面來看,法律、制度、政策是實現多民族國家內部“一體”與“多元”和諧關系和有序狀態的依據、保障和支持。有研究者指出,成功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通過國家制度安排和政策手段積極地將不同民族群體整合進共同體中,以減少多民族群體性帶來的政治影響”[13]。衡量政治整合既要重視信度、效度,更要注意“誰整合”“為了誰整合”,以及整合主體的意志與整合客體的利益是對立還是統一的。毋庸置疑,中國政治整合的主體意志與客體利益是統一的,統一于“人民當家作主”和“為人民服務”。

其一,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法律依據。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是在一套系統的法律框架下推進的,憲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關于民族身份和民族權利的確定與規范深刻影響著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下位法律制定、制度設計和政策實施。具體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提及民族身份時使用了“各族人民”“各民族”“各民族公民”“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多數民族”等多種表述形式。在“個體-群體”的范疇內進行考量和分析,個體層面的民族身份包括“各族人民”和“各民族公民”,與此相關的憲法權利包括私有財產權、平等權、人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等一般性公民權利。群體層面的民族身份表述包括“各民族”“各少數民族”和“多數民族”,與此相關的憲法權利包括民族平等權、免受歧視和壓迫權、經濟文化發展權、民族區域自治權、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和文字權以及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權等特定民族權利。由此可見,憲法關于民族身份的確定兼具公民身份和民族身份之意,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詳細的權利清單,表現出明確的接納主義傾向,旨在建立起“人民共和國”和“民族共同體”的雙重政治實體和國民認同體系,以便將每個公民、每個民族都納入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主體中來。

其二,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制度保障。制度是推進多民族國家建設進程的重要保障,包括政黨制度、代議制度等。在多民族國家建設的視閾下,自治制度涉及憲法賦予的特定民族權利的落實與保障,被視為調處多民族國家內部“一體”與“多元”關系的一種最為重要的制度類型。正如托馬斯·本尼迪克特(Thomas Benedikter)指出的,少數民族必須在與其傳統領土有關的某些條件下享有群體的自治權利,以糾正他們在民族國家中所面臨的結構上的不平等[14]6。中國實行單一制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即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15],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民主集中制是其基本原則,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是基本特征,實現各民族的共同參與、協作治理是主要目標。進一步而言,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積極整合的制度邏輯,這意味著“民族區域自治的實施及其發展和演變,要在維護國家統一和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少數民族的政治權利,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要維護好其他民族的權利,并運用自治權來促進區域發展”[16]。積極整合的制度邏輯有利于將各少數民族整合進統一的國家體制中,同時預防、消除或緩解基于文化特殊性的族群沖突[17]173。

其三,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政策支持。多民族國家建設需要一定的民族政策支持。一方面,作為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措施和規定的總和,民族政策在多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充當著重要的整合工具,規范著民族社會生活中諸多方面的事務。另一方面,民族政策通常是落實憲法規定的民族權利的重要方式,因其往往施惠于民族,因而在多民族國家建設中也承擔著凝聚國家認同的作用,旨在培塑各民族的政策認同。中國的民族政策是以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作為依據而制定的,形成了由總政策、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構成的政策體系。由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在中國共產黨統一領導、統籌兼顧的整體性框架下制定和實施的,其適用對象是國內的所有少數民族或者區域內的多個少數民族,而非某個單一民族;其內容通常涉及少數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方方面面,而非某個特定方面;其目標取向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因此,中國的民族政策對于改善并促進各民族的經濟發展與區域建設、教育發展與人才培養、語言文字普及與文化保護,進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民族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2 國家認同的培塑路徑

從國家認同的層面來看,多民族國家建設旨在構建一種統一的包容性國民身份,以解決政治共同體空洞化和國家弱化的問題,對于維持政治社會秩序至關重要,不僅可以增強人身安全、激發良好的治理,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增進公民之間的信任[18]。換句話說,國家認同是多民族國家存在的基礎,構建國家認同因而成為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根本任務[19]。

國家主導的國家認同培塑實踐散見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國家象征、共享價值觀和國民教育等。首先,在多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國家認同培塑通常依賴多種資源,國家象征是其重要資源之一[20],不僅可以為國民提供關于國家的共同理解[21],在國民與國家之間建立起日常聯系[22],還可以激發國民的愛國主義情緒[23]。中國的國家象征既包括國旗、國歌、國徽和首都等象征,也包括漢字、長江、黃河、長城、瓷器、熊貓、牡丹等非官方認可但與中國人的身份和認同緊密相關的象征和標志,其背后是中國悠久的歷史文明、偉大的科技創造和勤勞智慧的文化基因。其次,“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社會科學,不能不涉及價值問題。關注價值問題,不能不關注共享價值問題”[24]。當代中國人的共享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即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享價值觀不僅指明了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25],構建了社會心態的倫理秩序,還奠定了社會團結的共識基礎[26],是國家主導的認同培塑實踐的重要內容。再次,教育對于多民族國家建設而言至關重要,既是國家進行治理的重要場域,也是培塑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27]。中國的國民教育除了一般性的通識教育之外,還包括開展一些致力于國民團結、包容和發展的專門性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等。國家主導的認同培塑實踐是國家意志與價值觀社會化的過程,以此構建起一種統一的國民身份,凝聚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

在中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中非政府組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民族工作社會化的背景下,這種作用愈發凸顯。社會推動的認同培塑主體主要為各種類型的民族社團,包括學術性民族社團、行業性民族社團、專業性民族社團和聯合性民族社團,是由各民族成員自愿組織參與的、具有一定組織結構和章程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在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中,民族社團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二為幫扶解難和促進發展;三為關系促進和網絡構建。在此過程中,社會資本不斷積累與增量,一種基于互助、互愛、互相理解之上的和諧民族關系得以建立起來,增強了民族成員之間的依賴感、歸屬感和認同感。

基于以上分析,法律上的接納主義、制度上的積極整合、政策上的統籌協調和認同培塑上的國家、社會共同發力是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路徑的特征。在處理“一體”與“多元”的關系時,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以“統一中的差異”和“一體化的多元”作為基本進路,在國家一體化的基礎上尊重和維護民族的多樣性特征。這不僅意味著對于國家完整性、統一性和主導性的絕對強調,還意味著通過法律、制度、政策的制定與落實,將各族人民納入一個由戶籍、交通、通信、電力、商貿、醫療、互聯網等共同構成的統一網絡中,以此構建起一個統一凝聚的國民共同體。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多元”與“一體”的辯證關系時,不能簡單、機械地將兩者作為“兩個端點”進行比較,因為“多元”與“一體”本身是相互融滲的。中國哲學中的“多”與“一”是相對的,即“一”與“多”互相包容而為一體,并沒有一個在“多”之外的“一”,亦沒有一個在“一”之外的“多”。在崇尚和合的哲學中沒有“一”與“多”對立之論。因而“多元一體”的中國話語不存在兩端對立的潛認知,不深知這一點,就難以把握多元一體的本義。

4 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時代價值

多民族國家建設是政治家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破解、探索的重要政治實踐命題。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生成于中國的政治智慧、文化傳統和國情需要,具有深厚的內生性基礎,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也是當今世界較為成功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示范。

4.1 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方向

在中國的國家情境中多民族國家建設即為中華民族建設,亦即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目的是實現中國境內各民族以政治一體化為核心的多維一體化,培塑各民族、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就當前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其核心內容,也是主要任務,在中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議程中居于首要位置。綜合考量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意涵與機理,結合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具體情況,堅定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念自信和道路自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前提。

其一,堅定理念自信,秉承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價值意蘊。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念的核心內容,產生于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重要轉型時期,是中華文明和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集大成者。“大家庭”與“共同體”表意的都是一種和合共生的關系狀態,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指導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能夠更好地調和“多元”與“一體”的關系狀態。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多元意義上的民族身份、民族利益和民族認同與一體意義上的中華民族身份、中華民族利益和中華民族認同的和諧有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間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不斷深化、提升。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應堅定理念自信,通過多元一體的邏輯與思路實現承認與包容、平等與參與、統一與發展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目標。

其二,堅定道路自信,踐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從制度適應理論的視角考察多民族國家建設實踐,首先強調了理路設計與國情基礎的相互結合,這也闡明了推進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從中國的國情與現實出發,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謂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八個方面的“堅持”。這是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核心要素,集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民族政策、治國方略于一體,適應、契合了中國的歷史規律、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應該在推進多民族國家建設進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始終堅持。

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對于“大家庭”“共同體”“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等的強調和落實,較好地回應了多元文化主義在實踐中日益凸顯的“團結的危機”與“整合的困境”。這再一次表明,推進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改弦更張,而是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堅持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價值意蘊,踐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略。

4.2 為世界多民族國家建設提供中國方案

雖然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生成于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之上,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但是其設計邏輯、內容機制和實踐策略蘊含著一些普適性的原則,為多民族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參考。

第一,理路設計應當與國情實際相互適應。中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與整體國情之間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契合性,保障了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正如邁克爾·漢南(Michael Hannan)和約翰·弗里曼(John Freeman)指出的,“制度在形式上和實質上都是由其直接的組織環境所塑造的”[28],這一點對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選定與設計而言亦是同理。也正因此,在多民族國家建設過程中切忌盲目地模仿或移植他國的理路,因為“在現實世界中,如果不考慮歷史、文化和制度,我們永遠不會期望一項制度從一個政府轉移到另一個政府”[29]。

第二,政治整合應當與國家認同相互促進。當代中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具有政治整合與國家認同相互促進的特征,前者旨在將領土范圍內的所有民族整合進統一的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體系中來,形成一個“人們共同體”;后者則從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出發,意在培塑一種統一的國家認同,豐富“人們共同體”的內在機理,促使作為政治實體的“人們共同體”進一步升華為更加緊密團結的精神共同體。在多民族國家建設中,推動政治整合與培塑國家認同是兩個相互交叉、彼此促進、共同成就的過程,缺一不可。只有做到政治整合與國家認同的相互促進,才能更加有效地推進多民族國家建設進程,構建起一個統一與完整、有序與和諧、團結與凝聚的現代多民族國家。沒有國家認同的“配合”助推,政治整合將事倍功半,這也表明國家建設與民族建設要合力共振。

第三,強調一體應當與承認多元相互統一。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核心任務是調和與處理多民族國家內部“一體”與“多元”的關系,且這種“一體”與“多元”的關系涉及多個層面、多個范疇,是一個多重復合的關系體系。在少數群體權利不斷得到承認與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和價值逐漸得到凸顯的當今世界,承認多元已然成為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基本準則。但是多民族國家建設的落腳點終是“一體”,成功的多民族國家建設往往是對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乃至精神共同體的多維追求。當代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在強調一體的同時承認多元,以此作為保護少數群體權利、凸顯多樣文化價值、推進國家統一發展的必然要求。如若顧此失彼,則會導致“一體”與“多元”關系的失衡,不利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進展與成效。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與國家發展的未來展望,多元融合、走向一體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第四,國家主導應當與社會推動共同發力。國家主導與社會推動共同發力是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路的又一實踐經驗,亦是成功建設多民族國家的重要保障。究其原因,多民族國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由國家或者社會等單一主體主導和推進的,而是在不同主體的協同作用下循序漸進地展開,既包括自上而下的國家推進,也包括自下而上的社會培育,通常是多方相輔相成、共同發力的結果。在多民族國家建設中應充分發揮國家的主導作用和社會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國家主導日趨常態化的背景下,更應該加快推動多民族國家建設和民族事務治理的社會化進程,以進一步發揮社會力量在多民族國家建設和民族事務治理中的應有作用。

5 結語

舉目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而來自內部的分離主義挑戰和來自外部的惡意動員又不時加大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難度。以公民契約精神為紐帶是西方多民族國家建設的主流,往往輔以自由主義為本質的族類身份承認或有限承認,其癥結是難以形成國家建設與民族建設的合力,在這種情形下基于群體訴求的族裔政治不時挑戰乃至停擺國家政治整合的進程。曾被人們一定程度看好的多元文化主義理路,由于過度強調多元的價值與本位,以至于“一體”更像是“多元”的聯合。與此不同,對于中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而言,和合之價值、統合之治術、經濟之依存、文化之兼蓄、社會之嵌合等要素,促進和維系了多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家國一體化、多元趨于一體的特質。

近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族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建設與以團結為生命線的民族建設互相融通、促進,克服了西方多民族國家建設內在的國家建設與民族建設之間的斥力,其根本在于作為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能夠代表、團結、凝聚、領導各族人民。中國共產黨既是國家建設穩定的領導核心,也是民族建設穩定的領導核心,而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又進一步將國家建設與民族建設聯結一體、通力共振。由國體政體衍生的“公有制”“共同富裕”“大家庭”“團結統一”“共同性因素增多”等話語則不斷潤化著人們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感知與歸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中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遵循與密碼。

猜你喜歡
理念國家建設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進醫改
中國衛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精品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欧美在线国产|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网站|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一区色|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7狠狠操|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国产一级α片|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一级黄色片网|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欧美天堂在线| 97国产在线观看|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亚洲永久色| 无码日韩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啪啪国产视频| 99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午夜啪啪福利|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理论片| 日韩精品资源| 欧美a在线看| 色婷婷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九九热视频| 毛片视频网址|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欧美h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日韩av手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