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錫輝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241)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以貫之地高度重視人心向背對政黨發展、獲取和鞏固政權、經濟社會建設的重要意義,強調黨扎根于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和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1934年毛澤東就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1]139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獲得的。針對落后國家與西方國家的斗爭、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毛澤東指出:“問題是不能用鋼鐵數量多少來作決定,而是首先由人心的向背來作決定的。歷史上從來就是如此。”[2]327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時特別強調人民的決定性力量和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正如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這一百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3]。正是基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的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和為人民服務的重要性,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人心向背”的政治價值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心向背”話語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反復出現。尤其是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3]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再次強調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這說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習近平高度重視并反復強調人心向背這個問題。由此,本文試圖探討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蘊含的核心要義及其重要價值。
“人心向背”是中國古人對過往歷史現象的一種經驗總結,指人民大眾的擁護或反對與王朝興衰更替或者當政者得失的關系,類似的說法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對于善于學習歷史、總結歷史的中國共產黨來說,“人心向背”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中高度重視的問題。為此,學術界圍繞人心向背相關問題從歷史與現實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重要意義。這為我們深入研究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心向背”吸引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目前學術界對“人心向背”問題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類。這兩類研究都可以看出“人心向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與執政的重要意義。
第一類是與人心向背相關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心向背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意義問題,如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研究、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研究、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研究等。具體而言,一是基于中國歷史發展研究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和執政規律。學者們認為,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國共產黨建構了一套以人民概念為核心的人民話語體系[5]。黨的執政理念的核心要義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全球化背景下黨要找出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凝聚黨內力量、人民力量和國際力量來推進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6]。二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研究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學者們認為,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而言,只有無產階級才能真正代表全人類社會的利益訴求,才能成為歷史體認方式的主體[7]。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傾聽人民群眾的訴求,努力贏得人心。三是基于時代變化研究新時代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學者們認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助于化解中國共產黨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有助于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前進的動力[8]。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必須真心實意依靠人民群眾,這也是習近平強調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原因所在[9]。因此,新時代必須堅定不移地踐行群眾路線,既集中力量辦大事,也全心全意辦好小事,使人民群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黨與人民是不可分割的[10]。
第二類是直接研究人心向背的概念、理論及其意義。一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的大歷史觀探究人心向背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關系。學者們認為,人心向背是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重要視角,揭示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生死倫理關系,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都將人心向背作為衡量領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成敗的重要標準[11]。二是從歷史啟示和現實需要等維度探究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需要重視人心向背問題。學者們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夠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建立新的政權,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人民的利益,即民心所向[12]。這充分證明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歷史道理[13]。從現實來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人心向背問題,因為人心向背決定了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興衰成敗[14]。所以,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只有高度重視人心向背問題才能永葆生機活力,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永遠立于不敗之地[15]。
學術界的相關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為我們理解人心向背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既有研究也存在著可進一步擴展的空間。第一,人心向背的間接研究多而直接研究少,人心向背的內涵解釋有待深化。因為人心向背是正與反的辯證統一,不僅要求廣泛的凝聚人心,以更好地推進黨和國家事業,還強調背離人心的后果,使我們能夠全面認識人心的特殊作用。這與其他相近概念的“單項式”的研究存在不同,需要我們樹立辯證思維,緊密聚焦人心向背進行研究。第二,人心向背的歷史研究多而現實研究少,需要深入探討為什么到了新時代習近平還如此強調人心向背的問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問題。從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強調人心向背的問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的領導人都有相關論述,學者們對此也有較多研究。但對于習近平相關重要論述的研究還不充分。這就需要我們將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置于中國共產黨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與時代問題中進行系統研究。立足這兩個大局,準確把握當前黨和國家的形勢,才能真正理解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及其重要意義。
話語是觀察社會的工具,一定的話語體系反映著一定歷史時期的實踐特征。因此,準確理解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的深刻含義,可以從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與問題導向中加以理解,回答習近平為什么特別強調人心向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問題。
習近平在新時代如此強調人心向背問題,是因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6]29。為了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如期實現,中國共產黨需要妥善解決社會主要矛盾、順應時代和人民需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一部黨不斷探索社會主要矛盾、帶領和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17]在準確研判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妥善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共產黨成功領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實現歷史使命的過程中,出發點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妥善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來維護好、實現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實現歷史使命要廣泛凝聚人心,引導人民團結奮斗,以便更好地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關鍵是凝聚人心、依靠人民。習近平強調:“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3]中國共產黨需要調動一切力量參與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實踐中來,使黨能夠匯聚磅礴的人民力量來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此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同樣需要最廣泛的凝聚人心。新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是一個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不進則退、非進不可的時候”[16]41,因此黨必須最廣泛凝聚人心,獲得人民的廣泛支持,領導和團結廣大人民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8]287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中的基本構成部分,是社會歷史發展最主要的承擔者,推動著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革。列寧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就深刻指出:“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19]57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建立與建設,歸根結底要依靠人民群眾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從事社會生產活動,推動著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革新,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詮釋了人民群眾與歷史、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奠定了人心向背這個歷史規律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構成了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的理論來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基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背景,明確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20],“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21]169。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當秉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所以,中國共產黨需要順應人心,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團結帶領各族人民不斷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篇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4]這對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必然要解決黨長期執政的能力問題。習近平指出,“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把黨建設成為人民衷心擁護、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16]165。在這個過程中,從內部來看,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需要解決“四大考驗”與“四大危險”問題。同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面臨改革的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顯性與隱形、一般與重大的風險交織呈現,更是考驗著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從外部來看,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國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準確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力抓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凝聚黨心軍心民心尤為重要,成為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
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涉及多個方面,除了加強黨自身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以及推進反腐敗斗爭之外,一個根本的途徑和方法是堅持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通過傾聽人民聲音、回應人民訴求、解決人民提出的問題,增進黨與人民之間的溝通,使黨扎根于人民,增強人民對黨的信任度和認同度,從而夯實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和民心基礎。因此,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要“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22]。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黨需要高度重視人民的訴求,找準改革的難點、痛點、堵點,圍繞關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重大問題,積極穩妥推進改革,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的改革成果,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需要高度重視人心向背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出發點、以解決人民關切的問題為著力點,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增強人民群眾對黨長期執政的支持力、擁護力。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堅實基礎和強大力量。
人心向背的核心指向是“江山”與“人民”的關系,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來理解時就涉及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與人民這三種關鍵要素。其中,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依托,人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三者的有機統一確保人民的江山“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對此,習近平從地位、作用、表征、目的等維度對人心向背作出重要論述,全方位展現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是一個內涵豐富、層次分明、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
習近平強調:“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23]12這說明人心向背對政黨與政權具有特殊作用。從中國的政治歷史演變來看,蘊含著一條規律:順應民心能保持政權穩定,背離民心則會人亡政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多少朝代起初都是因為順應人心而興旺,最后又因為背離人心而走向失敗,以此循環往復,形成了“歷史周期率”。習近平深刻洞悉中國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強調“只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出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就出不了大問題,我們就能夠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24]。跳出“歷史周期率”,就是順應人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確保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社會主義發展史也證明人心向背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的前途命運。蘇聯是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的典范。然而,蘇聯由于過度重視發展重工業,致使蘇聯的經濟結構失衡,滿足蘇聯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輕工業產品一直處于匱乏狀態,人民的生活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并且蘇聯共產黨不注重作風建設,長期脫離群眾,引起蘇聯人民的強烈不滿。這為蘇共垮臺、蘇聯解體埋下了伏筆。習近平指出,蘇聯解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蘇聯共產黨脫離了人民,成為一個只維護自身利益的特權官僚集團。即使是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如果執政黨背離人民,也會損害現代化成果”[25]。習近平高度重視蘇聯給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留下的歷史教訓,并結合中國國情,進一步闡釋中國共產黨怎樣順應人心的問題。習近平以“三個不能”來表達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跡:“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26]17這是中國共產黨牢記人心向背的時代詮釋。
習近平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27]128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肩負著領導和團結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偉大事業[28]。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依靠人民,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德,共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向前進。從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發展歷程來看,黨之所以能夠從弱小到強大、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從落后到富強,根本上靠的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29]。正是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才向人民交出了優異答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需要廣泛團結各方力量,將其匯聚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只要把這么多人團結起來,我們就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強大力量。”[27]132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團結人民、依靠人民,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這個過程,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日益增長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堅定人民群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信心,調動人民群眾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依靠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重大危機,迎接重大挑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成就。因此,“黨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壓城城欲摧’,‘我自巋然不動’,安如泰山、堅如磐石”[30]4-5。人心是中國共產黨推進偉大事業最為持久、最為深厚的力量,有了人民的支持,黨就能夠領導和團結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習近平指出:“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干群關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31]23持之以恒地改進黨的作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黨的作風建設,其核心命題是確保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歷史與現實來看,當黨的作風得到改進時黨群干群關系便會得到好轉,人心會更加順暢;黨的作風渙散則會破壞黨群干群關系,引起人民群眾對黨的不滿。進一步而言,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有利于團結人民群眾和獲得人民支持,即抓住人心;而黨風不正或忽視黨風建設,則不利于人民群眾對黨的認可和擁護,即偏離人心。在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中領導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通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來凝聚黨心與民心,形成防范化解風險挑戰和推進偉大事業前進的強大力量,可以說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成敗。
抓好黨的作風建設需要堅持不懈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習近平告誡全黨:“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這是一筆再明白不過的政治賬、人心向背的賬!”[32]145腐敗是執政黨喪失執政地位、國家政權紊亂或被顛覆的“催化劑”。因而,反對腐敗的目的不在于反腐本身,而在于通過反對腐敗來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群干群關系,最終是要贏得人心。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這么強力反腐,對腐敗采取零容忍的態度,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贏得黨心民心。”[32]145黨的十八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強烈的憂患意識出發,堅持思想從嚴、管黨從嚴、執紀從嚴、治吏從嚴、作風從嚴、反腐從嚴,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全面從嚴治黨實踐已經表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順黨心、合民意,對改善人民群眾對黨的評價有著重要作用。習近平指出:“反腐敗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眾給予高度評價。”[21]190這可以看出,人心向背與黨的作風建設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性。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之本,也是抓住人心、穩定民心、鞏固政權的關鍵。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33],通過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的一個個突出問題,使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心與民心是緊密相連的,進而增進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支持和擁護。從政治實踐來講,政黨認同是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厚植黨執政基礎的需要[34]。加強民生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也就有利于黨贏得人心,鞏固黨長期執政的民心基礎和支持力量。從根本上說,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4],因此加強民生建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的目的和使命。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人心向背,也在于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領導人民向更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奮斗。
在解決民生問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過程中,首要的是解決貧困問題。貧困是困擾人類千百年的難題,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普遍性難題,也是制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大難題。當今世界因貧困導致的社會動蕩、民族沖突、國家分裂等現象也屢見不鮮。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將其視為一項意義深遠的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打好脫貧攻堅戰。2020年中國共產黨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了厚實基礎。“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35]除了扶貧工作之外,習近平就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民生問題都作了明確指示,要求各級黨員干部做好“暖心工程”,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中國共產黨正是在解決一件件關系民生福祉的事情中,踐行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理念,既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贏得了人心,夯實了黨長期執政的基礎,體現了黨為人民服務、追求人民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人心向背問題,一方面闡明了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和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的作用,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和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是政權的基礎,決定國家和政權(江山)的穩定與發展;另一方面強調了中國共產黨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要夯實長期執政的民心基礎,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人心)推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行偉大斗爭、實現偉大夢想,不斷防范化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艱難困苦、重大風險、重大挑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道出了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的真諦,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深刻回答了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根本問題。
人心向背表明江山與人民是辯證統一的。要想讓紅色江山代代相傳,就必須要守好人民的心,使人民更加堅定黨的領導、更加擁護人民政權。為了守好人民的心,也就需要守好紅色江山,使紅色江山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一方面,守好人民的心就是守好紅色江山。黨的百年發展歷程表明,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以守好人民的心為出發點,領導和團結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成就,贏得了人民的衷心認同和堅決支持,鞏固了人民政權的領導核心與民心基礎。所以,人心向背決定了我們必須把人民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消除一切背離人心的因素,守好人民的心,把中國共產黨建設得更為堅強有力,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堅持守好人民的心,有利于“充分發揮‘將心比心’的情感治理模式的獨特情感力量,將融硬實力、軟實力、信心力于一體的人心政治形態,貫穿于國家現代化建設之中,進而開創人類政治形態發展的新境界”[36]。因此,守住、守好人民的心,使黨能夠有效匯聚人民力量,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讓紅色江山代代相傳。
另一方面,守好紅色江山就是守好人民的心。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人民長期處于被侵略與被壓迫的狀態,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根本無從提及。為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28年浴血奮戰建立了屬于人民的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等基本制度,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建立和保護人民的江山。人民的江山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幸福生活服務,因此我們必須守好這來之不易的紅色江山,這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習近平指出:“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37]紅色江山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打下來的江山,它凝結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血,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沒有紅色江山的存在,就不可能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守好紅色江山,也就更好地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凝聚人心。這正是習近平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含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人民群眾打江山、守江山,是在不斷克服重大困難、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中不斷前行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克服艱難險阻、不斷取得重大勝利,根本原因在于獲得了人民的廣泛支持和擁護。這是中國共產黨能夠不斷化解重大風險與危機而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信心之基和勇氣之源。雖然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世界局部地區的摩擦、沖突、對抗呈現出擴大態勢,一些西方國家極力遏制并破壞中國的和平發展,折射出“世界權力格局的重大變化和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強”[38],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了巨大挑戰。以及內部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帶來的全局性、長遠性的深刻影響,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就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國內國際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執政面臨著重大風險與重大考驗,把人心向背擺在重要位置也就成為解決時代問題的必然選擇。
任何一種社會都必然存在著社會風險,特別是現代社會所處的特殊背景、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特殊緊張,使我們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作為一項持久戰[39]。習近平指出:“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40]7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作為全黨的一項重要任務。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的具體方法有很多,但最為根本的一條就是中國共產黨將人心向背視為根本遵循,帶領和依靠人民的強大力量來化解重大危機、抗擊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人民群眾愿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這些偉大斗爭,也在于中國共產黨能夠順應人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凝結人民智慧和力量。順應人心、抓住人心,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成敗的關鍵所在。事實表明,面對重大風險和重大挑戰,中國共產黨敢于擔當歷史使命,將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堅決維護人民利益,有力化解了歷史與現實中的重大風險與危機。因此,中國共產黨從人心向背這個歷史規律出發,廣泛獲取人民群眾的強大支持力量,使中國共產黨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防范化解新時代面臨的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既是國內國際大局變動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的反映,也對認識兩個大局變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的目的是順利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成為推進偉大事業和實現偉大夢想的核心和關鍵。而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基礎在于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夯實黨長期執政的民心基礎也就尤為重要。“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4]因此,人心向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關鍵問題。這就需要不斷解決人民訴求,獲取人民支持。在“現代政黨政治中,幾乎所有政黨在政治實踐中都要爭取群眾,盡力獲得群眾認同”[41]。中國共產黨更是如此。在爭取群眾與獲得群眾認同之間,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猶如一道橋梁連接著二者。也就是說,重視人心向背問題,最為關鍵的是要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能夠消除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隔離感,密切黨群干群之間的聯系,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人心向背出發夯實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民心基礎,還在于在黨內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文化觀念,即黨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做到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同心同德的政治價值觀。形成這種黨內政治文化觀念,使“執政黨或政府能夠以人民為中心來制定大政方針,人民能夠認同和支持執政黨或政府的政策。兩種力量相互支持,彼此合作,齊心協力可以無堅不摧”[42]。在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中,代表人民利益、依靠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等話語多次出現,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牢記黨的初心與使命,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從百年來的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因為敢于擔當追求人民幸福、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而贏得了人心。重視人心向背,也就要求中國共產黨敢于擔當歷史使命,完成好歷史和人民群眾賦予的中國共產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使命。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統籌推進“四個偉大”、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不斷破解制約改革發展的道道難關,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初心與使命激勵廣大黨員干部敢于擔當、敢于作為,以真心換民心,從而夯實黨長期執政的民心基礎。
人心向背需要回答的根本問題在于回答“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抓住了人心、掌握了民心。習近平指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說到底是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33];“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16]143。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為什么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靠什么人”就是一切依靠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征程中帶領人民攻堅克難、不斷前進的一大法寶和根本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性的重要體現。在這個意義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共同的政治理念、價值追求和終身課題[43]。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牢牢站穩人民立場,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系統回答了“為什么人、靠什么人”這個根本問題。
人心是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中的核心概念,只有贏得人心才能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和紅色江山。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一方面強調贏得人心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闡明背離人心的嚴重后果,要求全黨認真算好人心向背這筆賬,要求黨員干部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盡管世情、國情、黨情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絕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絕不能變,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絕不能變,務必牢牢記住黨的初心和使命。因此,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貫穿著一條主線:緊緊依靠人民。在過去,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放眼未來,中國共產黨繼續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形成強大的歷史合力。一言以蔽之,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深刻回答了“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闡發,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價值。
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生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賡續了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人民利益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精神,彰顯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集中體現了黨的性質、初心與使命,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江山與人民是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的核心理念,一方面紅色江山代代相傳需要中國共產黨從關系政權前途命運的高度重視人心向背問題,切實提升依靠人民群眾推進偉大事業的能力,切實改進黨的作風,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需要秉持初心使命的擔當精神,正視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加大民生建設,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心更加順暢,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實黨長期執政的民心基礎。將人民的心守好,才能夠鞏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地位。因此,習近平關于人心向背重要論述,深刻詮釋了守護紅色江山與守護人民的心之間的關系,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價值立場、價值基礎、價值取向、價值追求,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迎接重大挑戰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黨心與民心提供了思想指導和理論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