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林
(平輿縣雙廟鄉農業服務中心,河南 平輿 463400)
多種因素作用下會使生豬誘發疾病,腹瀉是最常見的疫病之一,其發生與豬的消化道有關,同時伴隨著嘔吐和脫水的癥狀。不僅如此,腹瀉也存在傳染性,一旦發現不及時,將很快傳染至整個養殖場。冬季與春季是腹瀉疾病的高發季節,仔豬患病幾率高于成年豬,且仔豬自身免疫力較低,容易因脫水或繼發感染其他疫病而死亡。豬感染腹瀉除了與傳染性因素有關,其中還存在著非傳染性因素。
因大腸桿菌引發的腹瀉多存在于仔豬中,傳染源為帶病的母豬、飼料、水源等。不僅如此,該疾病也與天氣環境有關,濕度大且陰雨連綿的氣候容易暴發腹瀉疾病。大腸桿菌引發的腹瀉有黃痢、白痢兩種。黃白痢是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病較急,10~30日齡的仔豬患病后,糞便呈黃白色,發病與大腸桿菌有關,也有可能受非細菌性因素的影響。生豬患病后死亡率較低,但會影響其生長周期,給養殖場帶來經濟損失,豬腹瀉疾病的解剖病變主要表現為胃腫脹與胃黏膜充血。
該疾病屬于一種細菌性疾病,發病與C型魏氏梭菌有關,1~3d的仔豬發病后病程短,但是死亡率高,感染仔豬紅痢后會出現脫水、消瘦、紅色稀便的問題,一旦未采取正確的方式治療,短時間內仔豬就會死亡。仔豬紅痢會在任何季節發生,沒有明顯的規律性,但是嚴重影響著仔豬的健康。
流行性腹瀉在生豬群中產生的原因為豬身體內有病毒進入,其癥狀為嘔吐、脫水,潛伏期在5d左右,發病后的仔豬個體存在一定差異,日齡越小的仔豬腹瀉問題就越嚴重。7日齡的仔豬如果脫水嚴重,將會有死亡的可能,死亡率在50%~100%左右。對于成年豬和母豬,染病后精神不佳,且食欲不振,但是身體免疫力較高的豬腹瀉持續5~7d后病情就會有所好轉。
3.1.1 保持豬舍衛生清潔
生豬養殖過程中,養殖戶未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導致豬舍內存在臟亂現象,垃圾隨意堆放,糞便處理不及時,這為細菌的孳生與繁殖提供了土壤,加大了生豬腹瀉疾病的暴發概率。要求養殖場主重視對豬舍的管理,加強豬舍通風與清潔,使豬在干燥的環境中生長。腹瀉在冬季容易高發,這期間應做好通風與保溫工作,改善內部環境,避免豬受寒。根據季節做好豬舍消毒,冬季每周消毒2次,夏季每周消毒3次,如果豬群內有病豬,建議1d消毒一次,持續1周,同時對病豬及時隔離處理。在環境管理方面,有必要對豬群進行分群管理,育肥豬出欄之后,豬圈閑置一周,并展開消毒與殺菌工作。
3.1.2 及時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時預防腹瀉的重要手段,需要考慮到季節性影響因素,與生豬生長階段相結合,從而提高防疫成功率,降低發病率。針對傳染性胃腸炎,妊娠期的母豬應接種2次防疫疫苗,一次在生產前的60d,注射部位在耳后,選用弱毒凍干疫苗,3ml劑量;第二次注射在生產前的15d,注射滅活菌疫苗,劑量為2ml,這種方式可以讓仔豬在吸入母乳的時候提高身體免疫力。
3.1.3 加強飼養管理
為了預防豬腹瀉,有必要加強對生豬的飼養管理。養殖期間,在保證飲水與飼料充足的同時,還要保證其清潔,將飼料的溫度控制在25℃左右,飲水無污染。保存飼料時,底部架空地面10cm以上,避免飲食不潔而出現腹瀉疾病。仔豬腸道系統不完善,抵抗力較低,有必要加大對仔豬飼養管理工作的重視,根據仔豬的日齡科學配置飼料,以少食多餐的方式提高仔豬胃腸消化能力。
3.2.1 停食治療
出現腹瀉疾病時,首先要停食治療,防止疾病加重。該方法多用于重度腹瀉或者飼料不潔引發腹瀉的病豬,在停食的同時還要給予瀉藥,促進病豬將體內霉變的物質排干凈。
3.2.2 補充營養液
腹瀉期間病豬體內營養物質流失,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及時為病豬補充營養液,針對仔豬首先要斷乳,然后喂食葡萄糖水和葡萄糖甘氨酸溶液,對于嚴重腹瀉的病豬應皮下注射高免血清。營養液的補充可選擇口服補液鹽,內含葡萄糖與氯化鈉,為病豬及時補充電解質和營養物質,劑量在80ml/d即可。
3.2.3 藥物治療
黃白痢疾病下,建議中西藥治療方式相結合,乙酰甲喹注射液5mg/kg·bw,配合鹽酸多西環素肌肉注射2次/天,連續4d后病情有所好轉。飼料內加入氟苯尼考預混劑和磺胺嘧啶鈉,按照每噸飼料2000g劑量混合,使用300g白頭翁、90g活性炭以及150g龍膽草水煎灌服,10ml一次,連續3d即可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也可以使用磺胺或新霉素等藥物進行生豬腹瀉疾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