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麗
(溫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 溫縣 454800)
隨著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鵝養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不斷提高,鵝消化道疾病越發常見,對鵝養殖經濟造成影響。基于此,該文對鵝常見消化道疾病發病特點進行分析,重點探討防治該疾病的有效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鵝消化道疾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內外源性病原體感染,所以,其致病因素較為復雜,鵝只一旦感染該疾病,會出現以下癥狀特點。
鵝消化道疾病主要作用于消化道的病原體多樣化,其中主要包括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除此之外,病鵝還可能具有異物源性損傷,例如藥物中毒、化學物質中毒或是黃曲霉素攝入中毒等。在致病原因不同的情況,外加鵝只個體差異性,該疾病的發病特點具有多元化特點,且極為復雜。具體表現為:病鵝食欲逐漸衰減,直至廢絕,出現濕熱下痢、腹瀉或是血痢,隨著病程的延長,在中后期逐漸變為慢性消耗性病癥,由于病鵝食欲不振,所以機體逐漸消瘦、脫水,出現貧血和蒼白。與此同時,病鵝消化系統也會出現問題,難以順利進行基礎代謝,代謝紊亂加劇,由于營養攝入不足,病鵝機體免疫力下降,伴隨敗血癥以及全身癥狀。當病鵝出現嚴重呼吸道綜合征時,原本較低的死亡率會有所提高,最高可達50%。最后,該疾病會對病鵝消化道上皮黏膜造成損傷,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炎癥,在該情況下,病鵝會出現胃腸道潰瘍或是消化黏膜出血等情況,導致排泄物為糊狀糞便或是血便。
第一,加強飼養環境的管理。由于不良的飼養環境是導致鵝只出現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溫度高、濕度高的環境條件,該疾病最為高發,因此,飼養人員在預防鵝消化道疾病時,應做好疾病預防措施。具體而言,在夏季和晚春時,因為雨季可能會出現地面積水的情況,且氣溫較高、空氣濕度較大,在該情況下可能會造成致病菌的大量繁衍。為此,飼養人員應定期對圈舍進行清理,尤其是鵝只的排泄物,避免其產生有毒氣體,要做好通風、散熱等工作,避免高溫高濕環境的形成,保證鵝只生長環境的干凈、干燥。另外,定期開展消毒、殺菌工作,尤其是對規模化養鵝場,應對寄生蟲、鼠類以及蚊蠅進行消滅,盡量避免鵝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第二,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在該管理方式,飼養人員應嚴格、有序落實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獸醫衛生防疫消毒措施,降低鵝群內外源性感染風險。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對日糧營養配方和飼喂方式進行調整,保證鵝群營養代謝正常,提高其免疫力。值得注意的是,減少抗菌素等藥物的使用,并根據不同日齡鵝只的生理代謝特點進行日糧配比,不可頻繁換料,及時處理發霉、過期飼料,最大化降低疾病發生幾率。
在現代規模養鵝模式下,治療工作對抗生素的依賴性較高,這種傳統的抗生素療法可能引發動物食品安全問題,同時對生態環境具有影響,為此,針對鵝消化道疾病這種致病原因十分復雜的消化道疾病,飼養人員應首選規模化治療手段。具體如下:①使用食醋、糖以及新鮮蒜泥進行均勻混合,其中,糖可以選擇葡萄糖、白糖或是紅糖,根據實際需求稱取合適劑量進行攪拌,若是病鵝出現腹瀉病癥,可以適當添加百草霜或是木炭粉,以濕拌料的方式進行投喂,每天飼喂1~2次,連續飼喂5~7d。②使用氟苯尼考、高純黃芪多糖、多西環素、葡萄糖,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對劑量進行稱取、混合攪拌,以混飲的方式飼喂病鵝,每天飼喂1~2次,連續飼喂3~5d。由于鵝消化道疾病沒有明顯季節性,而該治療方法全季節適用,而且效果較好,相較于其他治療手段,毒副作用較輕,不會對鵝只機體造成影響。③若是病鵝癥狀較為嚴重,出現重癥絕食病例,飼養人員需對病鵝發病原因進行檢查,進而對癥下藥開展治療工作,例如,若是由腸道蠕蟲和球蟲造成的鵝消化道疾病,則使用抗寄生蟲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同時,為避免其出現繼發感染,使用高敏藥物對消化道感染進行控制。常使用的治療處方為頭孢噻呋鈉和雙黃連注射液或是黃芪多糖注射液相混合,其中,頭孢噻呋鈉劑量應控制在0.05~0.1g/kg,雙黃連注射液和黃芪多糖注射液劑量為0.2ml/kg,將其混合均勻后以肌肉注射的方式對病鵝進行注射,每天注射1次,連續注射3d,在病鵝絕食等癥狀緩解后,應立刻開展飼養管理,直至痊愈。
為有效提高出現重癥病鵝的治愈率,最大化保證鵝養殖的經濟效益,飼養人員應全面落實以下工作:抗菌,對病鵝繼發感染進行控制;對鵝群飼料和飲水進行凈化;抗毒素和抗炎兼顧;使用安全、高效消毒劑進行全面消毒;對酸中毒進行及時糾正;盡量減少耐藥性藥物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若是病鵝出現脫水十分嚴重、極度虛弱的情況,應在實施上述治療手段的同時配合流質能量劑,例如復合氨基酸以及50%葡萄糖,以灌服或口服的飼喂方式即可。
綜上所述,鵝消化道疾病對鵝只生長發育和飼養人員的經濟效益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應立足于鵝消化道疾病特點掌握治療先機,及時落實治療措施,并銜接飼養管理工作,從而實現對鵝消化道疾病的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