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遠
(1.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 廣州510635)
群島的認定,即一系列的地物與水域是否構成一個群島,在國家主張領土主權與海洋權利時均涉及。 在領土主權取得方面,先占規則是實踐中適用最廣的領土取得規則,在該規則下國家往往先占領部分島礁,再依據島礁地物與水域構成群島的事實,推定為對群島整體的占領,確立起對群島的主權。 這一法律推定的基本前提是一系列的島礁地物與水域構成一個群島,此為領土法視域中的群島認定問題。 在其他領土主權取得方式中,如在以割讓取得領土主權的實踐中,條約往往明確規定群島經緯度范圍,群島認定問題相對不突出。 本文主要討論先占這一領土取得方式下的群島認定問題。
國家取得群島的領土主權后,群島國可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的群島國制度主張一系列海洋權利;絕大多數擁有群島的大陸國家也將群島作為整體主張海洋權利;所有群島主張整體性的海洋權利均以一系列地物構成群島為前提。 此為海洋法視域中的群島認定問題。
國家對群島主張主權與國家將群島作為整體主張海洋權利,兩者分別適用領土主權取得規則與海洋法規則,兩種規則分屬于國際法中的不同范疇,產生了群島認定規則的碎片化問題。 實踐中關于群島的爭端多為領土主權與海洋權利的綜合性爭端,群島認定標準的碎片化,常使爭端中群島的認定無所適從,使爭端的解決陷入困境。 研究群島認定標準的碎片化問題,有助于群島陸海綜合性法律爭端的解決。①說明:本文研究資料有一個重要部分是來源于1973—1982 年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歷次會議的官方文件(Official Records of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和聯合國其他文件一樣,這些會議記錄也進行了編號,并在聯合國文件檢索系統(UN Official Document System)或聯合國法律事務廳(UN OLA) 編纂司外交會議出版集(Proceedings of Diplomatic Conferences of Codification Division Publications)網站(https:/ /legal.un.org/diplomaticconferences/)可查詢。 下文相關腳注將簡寫,主要標注文獻編號、出版時間和參考頁碼。
在陸地領土主權取得的過程中是否存在群島的概念這一問題長期被忽略,但實際上群島的概念一直隱含在陸地領土主權取得的國家與國際司法實踐中。
在陸地領土主權取得的國家實踐中,群島的概念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 其一,群島概念對群島中無人居住島礁地物主權歸屬的確定有重要作用。 各個群島中常有大量的無人島甚至未命名島嶼,巴哈馬有700 多座島嶼和沙洲,以及其他地物2400 個,只有22 個地物有人居??;印尼有13677 個島嶼,只有3000 個島嶼有人居住。②Mohamed Munavvar, Ocean States: Archipelagic Regime in the Law of the Se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5, pp. 20, 17.但這些島礁地物的主權并未引起爭議,原因在于國家依據陸地領土主權取得的規則,取得了整個群島主權,因此推定其也取得了群島內所有地物的主權。
其二,基于群島這一概念,國家可以享有群島內新發現地物的主權。 如菲律賓在2013 年全國調查中,發現了超過400 個新島礁。③Jonathan L. Mayuga, “Namria ‘Discovers’ 400 Previously‘Unknown’ PHL Islands Using IfSAR,” Busness Mirror, February 10, 2016, http: / /www.businessmirror.com.ph /namria-discovers-400-previously-unknown-phl-islands-using-ifsar/.在無其他國家提出相反主張的情況下,菲律賓以其對群島的主權,對新發現地物的主權進行整體性推定,群島的范圍則成為這一法律推定的邊界。
其三,群島的概念是國家對群島主張水陸一體權利的基礎。 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印尼強調其對群島水陸一體的主權,這一概念體現在“tanahair”一詞中,該詞在印尼語中意為陸地與水域的綜合體(land-water)。④UN, A/CONF.62/SR.42, Volume I, 1974, p.187.斐濟也提出類似主張。⑤UN, A/CONF.62/C.2/SR.36, Volume II, 1974, p.262.國際社會并未反對此類主張,表明在陸地領土主權取得過程中存在群島概念。
在國際司法與仲裁實踐中,群島概念同樣起著重要作用。 在涉及群島的領土主權案件中,群島經常包含成百上千面積極其狹小的島礁,國家無法對這些島礁時時實施控制,確定群島主權需依據群島的概念對主權的范圍進行推定。 列維(Levi)法官在1953 年國際法院明基埃與??撕嗡拱傅膯为氁庖娭姓J為:“顯然,考慮到地物所構成的群島的自然整體性,(在確定領土主權時)……國家占領了群島中的主要島嶼,在其他小島與巖礁未被其他國家事實上占領的情況下,應當推定該國對群島的占領包括了對群島中小島與巖礁的占領?!雹轙he Minquiers and Ecrehos Case (France/United Kingdom),Individual Opinion of Judge Levi Carneiro, I. C. J. Report 1953, November 17, 1953, p.99.可見,在領土主權取得的國家實踐與國際司法和仲裁實踐中,事實上存在群島概念并隱含在領土主權取得的規則中,對領土主權的確立起著重要作用。
群島的成文法概念存在于《公約》第46 條,這一條是《公約》第4 部分“群島國”制度中的有關條款,其適用范圍值得討論。
從《公約》的締約史考察,這一定義實際上涵蓋了群島國與大陸國家的群島。 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1973—1982 年)上,大會在討論群島問題時實際上將群島作為一個議題進行討論,但與會國家對群島制度的適用范圍存在分歧——法國、加拿大、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秘魯、厄瓜多爾、阿根廷、中國、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意大利、洪都拉斯等主張群島制度應該無差別適用于所有群島;①依次見:UN, A/CONF.62/ SR.36, 1974, p.263; UN, A/CONF.62 / SR.26, 1974, p.98; UN, A /CONF.62 / SR.32, 1974, p.129; UN, A/CONF.62/C.2/SR.37, 1974, pp.270, 266, 268, 267-268, 273; UN, A/CONF.62/ SR.31, 1974, p.125; UN, A/CONF.62/C.2/SR.39, 1974, p.280; UN, A/CONF.62/C.2/SR.40, 1974,pp.286, 289; UN, A/CONF.62/C.2/SR.3, 1974, p.100.而土耳其、印度尼西亞、蘇聯、毛里求斯認為,群島制度只適用于群島國家。②依次見:UN, A/CONF.62/ SR.39, 1974, p.170; UN, A/CONF.62 / SR.40, 1974, p.171; UN, A /CONF.62 /C.2 /SR.37,1974, pp.267, 269。最終與會國家并未在締約過程中討論大陸國家群島的海洋權利問題,該問題成為《公約》未予規定的事項。③在第7、第8 與第10 輪會議中,厄瓜多爾、土耳其、希臘、法國、葡萄牙、印度等多個國家均強調構成國家一部分的群島(即大陸國家的群島)問題懸而未決,并表示了對該問題的關切。 詳見下列文件:UN, A/CONF.62/SR.90, 1978, p.16;UN, A/CONF.62/SR.103, 1978, p.65;UN, A/CONF.62/SR.126, 1980, p.19;UN, A/CONF.62/SR.190, 1982, p.90;UN, A/CONF.62/SR.187,1982, p.38.盡管如此,在群島這一議題中,發生分歧的乃是群島制度的適用范圍,但對群島定義本身并未出現分歧,這一定義實際上涵蓋了所有類型的群島。
依據陸地支配海洋的法律原則,海洋權利是陸地權利的衍生,因而本文依次分析陸海兩個視域中群島的認定問題。
領土主權取得的國際法規則屬于習慣法,不存在成文法規則,在陸地領土主權取得范疇中也不存在成文的群島概念,群島概念隱含于陸地領土主權取得的過程,群島的認定與群島的陸地領土主權取得成為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相融合,互相影響。
國家取得領土的主權,主要依據先占的規則,從18 世紀中葉開始,先占的標準為有效占領。④The Island of Palmas Case (or the Miangas), Award, 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 1928, p.8.國家通常通過占領群島的主要部分取得群島的主權,有效占領行為同時也是將群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控的行為,這種管控既包括政治上的管控也包括經濟上的管控。 以1953年國際法院明基埃與埃克何斯案為例,對于??撕嗡谷簫u,國際法院依據英國在1203 年的憲章中將整個??撕嗡谷簫u(Ecrehos)作為領地的一部分授權主教管理的事實,以及后續幾個世紀,英國澤西當局對埃克何斯群島實施行政管理、立法、執行刑事程序等行為,認定??撕嗡谷簫u從13 世紀起就處在英王的管轄權與主權之下。 對于明基埃群島(Minquiers),國際法院依據17 世紀澤西采邑法院三次處理明基埃群島海難事故的記錄,以及其后澤西皇家法院處理沉船貨物等行為認定該群島的主權屬于英國。⑤The Minquiers and Ecrehos Case (France/United Kingdom),Judgement, I. C. J. Report 1953,November 17,1953,pp.60,65,67-78, https: / /www.icj-cij.org/en /case/17.
在國際法院所認可的有效占領行為中,澤西當局批準明基埃群島上的不動產買賣合同,澤西海關在明基埃建立海關等屬于經濟上的管控。⑥同⑤,p.69.這些行為既構成了英國有效占領??撕嗡古c明基埃兩個群島的行為,實際上也是英國將群島作為一個政治、經濟的整體進行控制的行為。 據此,有效占領是確定群島主權的基礎。
地理因素,主要是群島的自然整體性,通過法律推定影響主權的范圍。 國家有效占領了群島中的主要島嶼或者部分島嶼,推定該國擁有群島的主權。 在1953 年國際法院明基埃與??撕嗡拱傅膫€別意見中,列維法官以自然整體性(natural unity)闡述了地理上的整體性對群島主權歸屬的影響。 他認為,考慮到構成群島的地物的整體性,不必要逐一列舉所有島嶼,這事實上也不可能。 對于群島,列舉其中的部分島嶼,特別是其中的主要島嶼,或者某些被作為主要島嶼的島嶼,則可推定包含了群島中沒有被提及的其他島嶼。①The Minquiers and Ecrehos Case (France/United Kingdom),Individual Opinion of Judge Levi Carneiro, I. C. J. Report 1953, November 17, 1953, p.89, https:/ /www.icj-cij.org/en /case/17.
群島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法律概念,對于一群地理上構成一個整體的島礁,即地理意義上的群島,國家占領群島中的部分島嶼,進而依據自然整體性推定取得群島整體主權,這只是一種法律上的推定,整體性的理念并非所有權的根源,而是在某種情形下,對業已建立的所有權的擴張與推定。②Territorial Sovereignty and Scope of the Dispute(Eritrea/Yemen),Award of the Tribunal of the First Proceedings,October 9,1998,p.129, para. 464, https:/ /pca-cpa.org/en /cases/81 /.一旦事實上群島的一部分被其他國家有效占領,那么這部分地物的主權應歸于其他國家。 應當特別注意,這種情況下所指的有效占領,必須是嚴格符合國際法的有效占領,不包括非法的占領行為。 在一國已經對群島確立起主權的情況下,另一國對群島中部分島嶼事實上的占領不構成有效占領,除非這種行為得到原主權所有國的承認(包括明示承認與默認),才能構成國際法中的有效占領。 如在2007 年國際法院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加勒比海領土與海洋爭端案中,國際法院就認為,尼加拉瓜在推定知情的情況下,未反對洪都拉斯的(占領)行為,使洪都拉斯的行為構成了有效占領。③Case concerning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between Nicaragua and Honduras in the Caribbean Sea (Nicaragua and Honduras), Judgement, I .C. J. Report 2007, October 8, 2007, para.207.這一點無論是對于大陸、島嶼或者群島都同樣是必須的。
其一,在國家實踐中,國家在歷史上將群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控的過程同時也是國家對群島確立主權的過程。 在2012 年國際法院哥倫比亞/尼加拉瓜陸地與海洋爭端案中,哥倫比亞認為“尼加拉瓜所主張的海洋地物,是圣安德烈斯群島的構成部分,哥倫比亞已對其行使有效、和平、不中斷的主權長達185 年?!雹躎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Nicaragua v. Colombia),Counter-Memorial of the Republic of Colombia, Vol. I, I. C. J. Report 2008, November 11, 2008, para.2.32.由于圣安德列斯群島的范圍存在爭議,國際法院最終主要依據有效占領判定了該群島有爭議部分的主權歸屬。 哥倫比亞的群島主張,雖然未直接成為國際司法實踐的一部分,但作為國際司法案件中的國家立場,仍值得關注。
其二,在國際司法實踐中,歷史對群島主權的影響還在于,當群島中部分地物的歷史背離了其自然整體性,則必須將群島分成若干組,依據其歷史確定其歸屬。 在1998 年厄立特里亞/也門仲裁案中,仲裁庭依據四組島礁歷史上的法律事實,將具有地理整體性的四組島礁的主權分別判給不同當事國。⑤同②, para.469.
故此,在群島領土主權的確立過程中,有效占領實際上起著關鍵的作用,以有效占領為基礎,可以依據群島地理上的整體性對主權的范圍進行推定,但這種推定只以群島未被其他國家有效占領或其他國家對群島的部分島礁不存在合法權源為限。
依據《公約》第46 條,“群島”是指一群島嶼,包括若干島嶼的若干部分、相連的水域或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關,以致這種島嶼、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質上構成一個地理、經濟和政治的實體,或在歷史上已被視為這種實體,該條之下群島的認定涉及地物要素和“實體”的認定兩個方面。
關于群島的地物要素問題,實際上涉及“一組島嶼”、 “若干群島的若干部分”與“其他自然地形”的認定問題。 何為“一組島嶼”可從三個方面加以考慮:其一,從條約解釋的一般原則考察,依據《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 條的規定,條約應依其用語按其上下文并參照條約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義,善意解釋之。 “一組島嶼”,依其通常含義,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島嶼即可。 這一條款還包含了“若干島嶼的若干部分、相連的水域或其他自然地形”,按照這一語義,一個島嶼和其他若干島嶼的若干部分或其他自然地物一起,理論上也可構成一個群島。 其二,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英國曾提議,群島應當由三個以上的地物構成,①UN,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Peaceful Uses of the Sea- Bed and the Ocean Floor beyo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 Jurisdiction (Sub-Committee II),” A/AC.138/SC.II/L.44,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 Vol. 12, 1969, p.1259.但遭到部分國家的反對而未被采納。 其三,學者也認為,只要兩個以上的地物即可構成群島。②C. F. Amerasinghe, “The Problems of Archipelago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23, No. 3, 1974, p.564.故而,在數量上,兩個以上地物即可構成群島。
對于“若干群島的若干部分”,主要是考慮到部分群島國家在地理和政治上的現實,③UN, A/CONF.62/C.2/SR.36, 1974, p.260.具體指一個島嶼的不同部分處在不同國家主權之下的情形,如婆羅洲(Borneo)的主權分屬于印尼、馬來西亞、文萊。 這一情形表明地理上的群島概念與法律上的群島概念并非完全重合。 關于群島中可以包含哪些地物,《公約》未予明示,依據國際法院在2012 年尼加拉瓜/哥倫比亞陸地與海洋爭端案的判決書,島嶼、沙洲、環礁、淺灘、暗礁均是群島的構成部分。④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Nicaragua v. Colombia),Judgement. I. C. J. Report 2012, November 19, 2012, para.20, https:/ /www.icj-cij.org/en/case/124.但《公約》第46 條第1 款中“其他自然地物”是一個非列舉式的用語,故此群島中還可以包括其他自然地物。
依據《公約》第46 條規定,群島存在兩種認定標準,即地理、政治、經濟上的實體標準與歷史實體標準。 但截至目前的國際司法與仲裁實踐,尚無國家在群島的爭端中直接引用該條提出權利主張,因此關于該條的群島認定,主要從學說、《公約》締約史與部分國家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
(1)地理、政治、經濟實體的含義
《公約》中并無“地理上構成一個實體”的明確內涵。 從該條相關規則的發展脈絡考察,海洋法在群島問題上關注的重點在于是否可以將群島作為整體劃定基線從而主張各類海域的權利,因而關注的重點自然落在了距離問題上。
國際法研究院(1928 年)、海牙國際法會議(1930 年)、國際法委員會(1952 年、1955 年)曾提出不同距離標準⑤UN, “Certain Legal Aspects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Territorial Waters of Archipelagos,” A/CONF/13/18,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Firs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Volume I, 1958, p.291;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Forth Section,“Report on the Regime of Territorial Sea,” A/CN. 4/53,1952,p.36;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Fifth Section, “Third Report on the Regime of Territorial Sea,” A/CN. 4/77, 1954, p.13.,部分草案則未包含地物的距離建議,如1924 年國際法協會的提案與1929年美國國際法研究院的提案。⑥A. Alvarez, “Projet d'Une Reglementation des Voies de Communications Maritimes en Temps de Paix”, Report of the Thirty-Third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1924, p.266,原文為法語文本,本文根據其英譯本翻譯,英譯本見:UN, “Certain Legal Aspects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Territorial Waters of Archipelagos,” A/CONF/13/18,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Firs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58, p.291; Barry Hart,The Law of Territorial Waters of Mid - Ocean Archipelago and Archipelagic State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6, p.31.因此學說與有關的國家提案中,關于距離的內容并不統一。既然島嶼間距離不存在明確的標準,問題的重點一定程度轉向了基線長度,但相關規定與實踐也并不統一。
其一,《公約》規定的群島國最長群島基線為125 海里。
其二,大陸國家群島基線長度均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除了美國以外,幾乎所有大陸國家都將群島(包括沿岸群島與洋中群島)作為某種整體劃定基線,基線長度不具有統一性。 沿岸群島的基線方面,智利、巴基斯坦、洪都拉斯、韓國、蘇聯、哥倫比亞、越南的最長群島基線分別為 64.958 海里、81.7 海里、64.7 海里、60.3 海里、75.4 海里、130.5 海里、80.7 海里。 大陸國家洋中群島的基線方面,丹麥法羅群島(Faroe)與馬達加斯加的最長基線分別為60.8 海里與123.1海里,另有部分大陸國家未公布群島基線的長度,但已將群島作為整體劃定基線。①參見: “Limits in the Sea”,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Ocean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Affairs), https:/ /www.state.gov/limits-in-the-seas/, 訪問時間:2020 年12 月12 日,其編號、國別、報告時間和來源頁碼依次為:No.80, Chile, 1980, p.4; No.118, Pakistan, 1996, p.6; No.124,Honduras,2006,p.5; No.121, South Korea,1998, pp.5-6; No.107,U.S.S.R, 1987, pp.20-21; No.103, Colombia,1985, pp.4-7; No.99, Vietnam,1983,p.9; No.13,Faeroes,1970,p.4;No.15,Madagascar, 1970, pp.4-6。
群島基線的長度,除了按照《公約》群島國制度劃定群島基線的國家實踐外,其他各類群島的基線并無統一的標準。 同時應當注意,群島基線的長度并不等同于群島間的距離。
關于哪些因素屬于地理因素,法律上并無窮盡式的界定。 除了地物距離,地塊分布在國際司法實踐中亦起作用。 如在1951 年國際法院英挪漁業案中,國際法院判定,挪威的海岸并不構成陸地與海洋的邊界,構成挪威大陸與海洋邊界的是“石壘”(skj?rgaard)的外部界線。②Fisheries Case (UK v. Norway), Judgement, I. C. J. Report 1951, December 18, 1951, p.127.
“政治上作為一個實體”問題的提出主要基于確保群島的政治穩定,穆那瓦(Munavvar)也持這一觀點。③Mohamed Munavvar, Ocean States: Archipelagic Regime in the Law of the Se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5, pp.33-34.阿美拉辛(Amerasinghe)指出,“政治上的實體”首要含義是群島中的島礁屬于同一個國家。④C. F. Amerasinghe, “The Problems of Archipelago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Vol. 23, No. 3, 1974, pp.563-564.赫曼(Herman)指出,何者為政治上的實體,主要指島嶼(群島)有真實的政治架構,其既可以被作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域,也可以作為更大的行政區域的一部分。⑤L. L. Herman,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Off-Lying- Archipelago in International Law,” Canadian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23, 1985, p.180.
“經濟上作為一個實體”的論述較少。 現有論述多認為,群島的陸地資源貧乏,需要依賴于群島之間與群島周圍水域的自然資源維持群島居民的生存,群島必須作為一個整體,相關的經濟利益還包括群島內部的交通等。⑥同③, p.32.但實際上無論《公約》還是學者均未對該條所涉的經濟利益進行詳盡列舉,因此該條中所指的“經濟上作為一個實體”,可以包括多種經濟因素。
(2)歷史上構成一個實體的標準的含義
關于“歷史上構成此種實體”包括兩種含義:其一是歷史性權利;其二是指廣義的歷史,即國家基于歷史上將地物及水域作為一個整體的事實,主張其為群島。 基于歷史性權利將群島中的地物與水域作為一個整體的主張始于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1958 年),菲律賓在會議中提出:“遠洋群島應當作為一個整體對待,島嶼、小島與巖礁之間的水域應當作為內水……這一原則經歷史性水域的理論證明具有正當性。”⑦UN, “Second Report of the Second Committee,” A/CONF.13/39,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First United Nations on the Law of the Sea, Vol. IV,1958,p.7; UN,A/CONF.62/C.1/SR.6,1974,p. 25.
群島定義中的“歷史上被作為此種實體”也可以指一般意義上的歷史。 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1973 年)上洪都拉斯明確指出,此種歷史不同于歷史性權利。 西班牙基于歷史主張群島的整體性,認為“西班牙……擁有若干島嶼以及兩個群島,……西班牙的歷史與海洋緊密相連,在附近水域,20 萬人依靠漁業、造船業為生?!卑凸R則指出:“巴哈馬自成立以來一直主張巴哈馬淺灘地區(the Bahamas Bank)的權利,……這一地區的淺海水域歷史上一直作為巴哈馬領土的一部分?!毕ED主張,希臘的諸島在地理、政治、經濟上與大陸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群島在文化與歷史上均是希臘的一部分。⑧依次為:UN, A/CONF.62/C.2/SR.36, 1974, pp.263-264; UN, A/CONF.62/ SR.40, 1974, p.171; UN, A/CONF.62/C.2/SR.36, p.265; UN, A/CONF.62/C.2/SR.39, 1974, p.285.赫曼認為,若一個國家依據歷史標準主張群島地位,實踐中該國必須證明,其對群島中的實質性組成部分(essential ingredients)實施有效占領,這種有效占領,按照胡伯的意見,即持續和平展示主權。⑨同⑤, p.183.可見在群島的認定問題上,即便依照《公約》第46 條判定一組地物是否構成一個群島,實際上也與主權密切聯系。
如上,國家確立群島的領土主權與確定群島的海洋權利,系列地物與水域構成一個群島均是基本前提,兩者與群島認定緊密聯系。
國家有效占領了群島中的主要島嶼,而后依據群島地理上的整體性對群島的主權進行推定,進而取得群島主權。 有效占領的內容,實際上包含了“經濟、政治與歷史上構成一個實體”的內容,并且從不同側面展示了這三方面的內容。
以1953 年國際法院明基埃與埃克何斯案為例,英國據以取得??撕嗡谷簫u主權的有效占領行為主要包括:第一,對該群島行使刑事管轄權;第二,對該群島上發現的尸體長期行使調查權;第三,建造、維持住房和臨時房屋,供漁民在捕魚季節居住或作為教堂,當局對其征收教堂維持費(parochial rates);第四,對島上漁民的捕魚行為進行管理,頒發漁業執照;第五,對島上不動產買賣合同實行注冊制度;第六,在島上建立海關;第七,1875 年的條約法令(treaty warrant),其將埃克何斯群島作為澤西的一部分。①The Minquiers and Ecrehos Case (France/United Kingdom),Judgement, I. C. J. Report 1953, November 17, 1953, pp.64-66.
上述法律事實體現了埃克何斯群島具有真實的政治構架,其自身既是一個政治實體,同時又是澤西這一政治實體的一部分,這一點暗合并體現了成文法群島定義中“政治上構成一個實體”。 對不動產合同實施注冊登記制度、頒發漁業執照、為漁民建立供捕魚季節居住的住房,屬于國家對群島履行經濟管理職能的行為,使群島在“經濟上構成一個實體”。
國家管理群島的行為既是國家將群島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實體進行管理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一個歷史過程。 在刑事管轄權方面,國際法院考察了 1881、1883、1891、1913、1921 年,當地法院多次行使刑事管轄權的事實;關于尸體調查,國際法院認為多個世紀以來,澤西法律一直要求當局對在埃克何斯群島發現的尸體進行調查;對于在該群島上建造房子,國際法院認定該行為從1820 年甚至更早的時期已經存在;對于在群島上征收稅費的行為,法院考察的時間維度是1889 年至1950 年;對于群島的漁業管理,國際法院考察的相關行為始于1872 年;對于不動產買賣合同注冊制度,國際法院考察了1863年后的歷史過程;關于當局在該群島上建立海關進行關稅管理,國際法院考察的時間節點始于19 世紀。 可見英國該群島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實施管控,使群島在歷史上成為一個整體。
在2012 年國際法院尼加拉瓜/哥倫比亞領土與海洋爭端案中,哥倫比亞雖未直接點明適用《公約》第46 條,但實際上按照該條的內容論證圣安德列斯群島一系列的地物在地理、政治與歷史上構成一個整體,成為一個群島,并在此基礎上論證哥倫比亞對圣安德烈斯群島的主權,哥倫比亞在論證爭端涉及的地物構成一個群島時,重點突出歷史的作用。
哥倫比亞將該群島的歷史劃分為西班牙殖民地時期與西班牙殖民之后兩個時期。 關于西班牙殖民時期,哥倫比亞提交國際法院的材料包括:1803 年西班牙皇室將群島移交給總督的法令、圣安德烈斯群島第一任總督的報告、護衛艦艦長提交胡安(Juan Francisco de Fidalgo)的海洋調查報告(胡安是當時有名的西加勒比海探險家,接受西班牙政府的指令,對卡塔赫納和哈瓦那之間的海岬與淺灘進行調查)、西班牙海軍水文局發布的航行指南等。 這些材料,反映了西班牙將圣安德烈斯群島作為整體進行管控的歷史。
對于西班牙殖民之后的時期,哥倫比亞在證明該群島是一個整體這一問題時,所主張的也是國家將群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administration)。 哥倫比亞提交國際法院的材料有哥倫比亞當局簽發的文件、法規、報告,行政管理行為的有關記錄等,同時提交了部分地圖和教科書證明該群島在歷史上一直被作為一個群島。①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Nicaragua v. Colombia),Counter-Memorial of the Republic of Colombia, Vol. I, I. C. J. Report 2008, November 11, 2008, paras.2.34, 2.36, 2.41, 2.45, 2.46, 2.47.
哥倫比亞據以主張群島構成整體的行為涉及政治、經濟、地理多個方面,政治與經濟上的實體的形成與存續過程,正是這些行為使群島在歷史上構成一個實體的過程。 從領土主權取得的角度考察,這也是國家對群島確立主權、實施有效占領的過程。 將群島作為統轄陸地領土主權取得與海洋權利主張的概念是該案中值得注意之處。 國際法院雖認為哥倫比亞提交的材料未能證明爭議地物是否屬于圣安德列斯群島,而適用其他規則確定了爭議地物的主權歸屬,但其并未否定哥倫比亞將群島作為統轄陸地領土取得與海洋權利主張的概念這一思路。作為國家在國際司法實踐中提出并論證的主張,這一主張同時是國家實踐的一部分,這一國家主張的出現,體現了陸海兩個領域在群島認定規則上出現了一定的融合可能與趨勢。
在領土主權取得的習慣國際法中,國家占領群島中的主要島嶼,而后依據群島這一基本前提對主權的地理范圍做出推定,推定的邊界即群島的地理邊界。 除非群島的另一部分被其他國家有效占領。 但是,由于領土取得規則是不成文法,因此在地理因素的作用方面并無成文的規則,而在國際司法實踐中體現在“自然整體性”這一概念中。 在國際法院明基埃與??撕嗡拱噶芯S法官的個別意見中,列維法官認為:“考慮到構成群島的地物的整體性,……提及其中的部分島嶼,特別是其中的主要島嶼,則可推定包含了群島中沒有被提及的其他島嶼?!雹赥he Minquiers and Ecrehos Case (France/United Kingdom),Individual Opinion of Judge Levi Carneiro, I. C. J. Report 1953, November 17, 1953, p.89.
相比而言,《公約》第46 條中的群島定義未對何為地理上構成一個實體進行界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如何從地理上認定系列島礁地物和水域是否構成一個群島,涉及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法律上用精確的定義界定系列的島礁地物與水域是否在地理上構成一個群島,可能性較低。 其次,群島自然條件方面千差萬別,增加了從地理上界定一個群島的難度。 1957 年聯合國秘書處《關于群島領水劃界的某些法律問題》的研究報告,③該報告于1957 年由瑞典最高法院代表埃文森(Jens Evensen)法官依據聯合國秘書處的委托起草,但不代表聯合國秘書處對該問題的意見。也指出群島中的地理要素千差萬別(vary widely),群島因地物數量與大小、形狀與位置而異。④UN, “Certain Legal Aspects concerning the Delimitation of Territorial Waters of Archipelago,” A/CONF.13/18,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Firs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Vol. I(Preparatory Documents), 1957, p.290.再次,群島的法律概念并非單純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政治、經濟、歷史的綜合體,地理因素需與其他因素相結合,對系列地物與水域是否構成一個整體進行綜合判斷。 但從上文對該問題分析可知,該條中的地理因素主要涉及群島間地物的距離、位置、地塊構成等,這一點與涉及領土主權取得時的群島認定,所涉及的地理因素并無實質性差別。
群島地理上的整體性首先是一種自然特征,在群島的認定問題上,其作為一個要素進入了法律的范疇。 群島地理上的整體性決定了群島在主權取得方面,可以在存在合法權源的情況下,通常情況是在有效占領群島主要島礁的情況下,依據群島這一自然地理前提,推定國家享有整個群島的主權。 但這一推定只有在群島部分島礁地物沒有被其他國家有效占領時才能成立。⑤同②, p.99.因為當一組地物中的部分地物被其他國家有效占領時,出現了一個特別的問題:由于一組地物中的不同部分分別處在不同國家的有效占領之下,可能形成兩個政治、經濟、歷史的整體,從理論上而言,法律上將可能形成兩個群島,從這個角度分析,地理上的群島與法律上的群島并非完全等同的概念,當一個地理意義上的群島被不同的國家有效占領時(僅限于合法的有效占領),可能成為不同的群島,這也就是為何《公約》第46 條的群島定義中,可以包括“若干島嶼的若干部分”。 依據《公約》締約史,在群島定義中加進這一用語,主要是考慮到部分群島國家在地理和政治上的現實,①UN, A/CONF.62/C.2/SR.36, 1974, p.260.如上文所言,婆羅洲的主權分屬于印尼、馬來西亞、文萊,就屬于此種情況。
在海洋法領域,認定若干島礁地物與水域是否構成群島的目的主要在于將群島作為整體主張各類海洋權利,地理上的整體性因此成為因素之一。 由于群島在地理上存在很大差異,且地理上構成一個整體實際上是一個地理學概念,法律上并未明確規定如何從地理上認定一系列島礁地物與水域是否構成一個整體。 鑒于此,法律考慮的重點轉向國家是否將一系列島礁地物與水域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控。 相較于地理因素,管控是法律上較容易考察的要素。一方面,國家將群島作為整體進行管控的行為,實際上也就是國家對一個群島建立主權的過程,構成了一個政治、經濟的實體;另一方面,國家將群島作為整體進行管控,建立起主權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歷史過程,這個歷史過程中群島在政治、經濟上構成實體,是一個歷史實體,這就與成文法中群島定義的“歷史上構成此種實體”成為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既是暗合也是殊途同歸,兩者最后在如何使一組地物成為一個法律上認可的“實體”上落在了同樣一個歸宿點。 在2012 年國際法院尼加拉瓜/哥倫比亞陸地與海洋爭端案中,哥倫比亞比照《公約》第46 條,主張圣安德烈斯群島的有關地物構成地理、經濟、歷史上的整體,并在論證過程中融入了“政治上作為一個整體的內容”②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Nicaragua v. Colombia),Counter-Memorial of the Republic of Colombia, Vol. I, I. C. J. Report 2008, November 11, 2008, p.36, para.2.32.,將群島作為一個統轄陸海權利主張的基本概念。 這體現了陸海兩個視域中群島認定規則的趨同,并且在國家主張中出現了一定的融合趨勢。
因此,從一組地物逐漸成為一個法律上的群島的過程考察,地理、政治、經濟上的整體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而且這也是一個歷史過程,所以四者其實是一個整體性的、無法分割的過程。 中國向來將南沙群島作為整體主張領土主權與海洋權利,但是群島認定規則的碎片化給中國主張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與海洋權利帶來了困難。
依據一般國際法法理,中國主張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與海洋權利,首先應證明中國對群島擁有主權,而后依據海洋法規則證明中國對群島主張海洋權利。 群島的成文法概念形成于1982 年《公約》,《公約》中的規則系海洋(水域)權利方面的規則,且該群島定義處于《公約》中的“群島國”制度之下,邏輯上并不必然適用于群島領土主權取得時群島的認定。 若不加論證直接將《公約》第46 條的群島概念直接套用于處理主權有關的問題,法律邏輯上將出現錯位。這也是長期以來學界在論證南沙群島的群島地位方面存在的明顯缺陷。
因此,中國應當避免直接依據《公約》第46條的群島定義主張南沙群島的群島地位,避免陷入法律邏輯的困境。 既然國家將一組地物作為一個政治、經濟的實體進行管控的過程也就是逐步建立起對群島主權的歷史過程,中國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明確將群島作為一個統轄領土主權取得與海洋權利認定的基礎概念與邏輯起點,將地理、政治、經濟、歷史上的實體作為論證南沙群島法律地位的基本要素。
南沙群島大致位于 03°37′N-11°55′N,109°43′E-117°47′E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編:《中國航路指南》,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2016 年版,第159 頁。。 現有南沙群島地理整體性方面的論證稀缺,故應作為重點論述。 南沙群島由一片塊狀的地物密集區、一條南北走向的地物帶,四條東西走向的地物帶與南端地物群組成,其分布帶有明顯的區塊特征。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制:《南沙群島北部、中部(海圖)》,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2016 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海道測量局制:《納土納群島至巴拉巴克海峽(海圖)》,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2016 年版。
其一,東北部塊狀地物區。 在南沙群島東北部,以禮樂灘為中心,周圍圍繞著費信島、五方礁、大淵灘、南方淺灘、紫灘、棕灘、勇士灘、海馬灘等11 個地物群,分布著數量眾多的島礁。
其二,在禮樂灘為中心的地物群西南側,四個地物群構成一條南北走向的地物帶。 其分別是:最北的地物群由雙子群礁與永登暗沙為中心構成;第二個地物群由中業群礁、渚碧礁、道明群礁等構成;第三個地物群是鄭和群礁;第四個地物群為九章群礁。 四個地物群間的距離均約1/4 緯度(約15 海里),且四個地物群距離禮樂灘為中心的地物群的最近距離僅約1/2 經度(30 海里)。
其三,三條東西走向的地物帶。 一是,在與九章群礁基本相同的維度上,永暑礁、大現礁等與九章群礁又組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地物帶。二是,在前一個地物帶以南約1/2 緯度(約30 海里)處,日積礁、南威島、尹慶群礁、畢生礁、南華礁等構成一條東西走向的地物帶。⑤三是,在前一個地物帶以南約1/2 緯度(約30 海里)處,有三個地物群構成了一個地物帶。 其中萬安灘、西衛灘等地物彼此靠近,構成一個地物群;南薇灘、常駿暗沙等地物構成一個地物群;安渡灘、榆亞暗沙、簸箕礁等地物彼此靠近,構成一個地物群。
其四,南部(4°N-6°N,112°20′E-112°40′附近海域)的三個地物群。 其中,盟誼暗沙、法顯暗沙等地物構成一個地物群。 海安礁、海寧礁等地物構成一個地物群。 南沙群島最南端則是曾母暗沙。
在地物呈區塊分布的基礎上,南沙群島區塊之間構成明顯的整體。 禮樂灘處于南沙群島的東北角,其周圍有11 組地物環繞,構成一個明顯的地物群。 在距離禮樂灘以西約40 海里的海面上,縱向分布著南沙群島的四個地物群(包含9 個小地物群),四組地物群間的距離均小于 1/4/經度(15 海里)。 在永暑礁、大現礁、九章群礁、美濟礁、仁愛礁、仙濱礁這一帶狀地物群,相鄰地物之間的最遠距離約為1 經度(約60 海里)。 日積礁、南威島、尹慶群礁、畢生礁、南華礁、無乜礁、司令礁、半月礁這一組帶狀地物中,相鄰地物間的距離為 1 經度(約60 海里)。 在西起萬安灘,東至安渡灘這一系列帶狀地物中,相鄰地物間的距離也在1 經度(約60海里)左右。
雖然成文法與習慣法均無對島礁距離的明確規定,學理上對此也未達成一致意見,但考察國家實踐,超過40 海里,甚至超過60 海里的群島基線比比皆是,丹麥法羅群島(Faroe)最長基線60.8 海里,馬達加斯加最長基線123.1 海里。②參見: “Limits in the Sea”,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Ocean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Affairs), https:/ /www.state.gov/limits-in-the-seas/, 訪問時間:2020 年12 月12 日,其編號、國別、報告時間和來源頁碼依次為:No.13, Faeroes, 1970, p.4; No.15, Madagascar, 1970, pp.4-6.誠然,是否能將群島中的地物作為整體劃定基線,與一群地物是否可以構成群島并不是同一問題,現實中存在地物之間用多段基線連接起來的情況,但基線長度也側面反映了群島中地物的距離。 據此,南沙群島中的大部分島嶼,在地理上作為一個整體并無障礙。
另一個問題是南沙群島南端的三個地物群距離其他地物較遠,地理上是否與南沙群島的其他地物構成整體。 分析這個問題,必須對南沙群島的地理因素有新的認識。
法律上對地理因素的范圍并未明確界定,如國際法院在1951 年英挪漁業案中所言,海岸并不構成陸地與海洋的邊界,構成挪威大陸與海洋邊界的是“石壘”(skj?rgaard)的外部界線。③Fisheries Case (UK v. Norway), Judgement, I. C. J. Report 1951, December 18, 1951, p.127.據此,地塊分布在國際司法實踐中也是影響群島地理整體性的因素之一。 南沙群島實際上由萬安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安渡灘盆地、九章盆地、禮樂盆地等幾個海盆組成。①參見魯寶亮、王璞珺等:“古南海構造屬性及其與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構造域的關系”,《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4年第 5 期,第 1443 頁。若從地塊分布考察,南沙群島南部的幾組暗沙實際上也是南沙群島的一部分。 這一點學界在論述南沙群島的法律問題中鮮有提及,但對證明南沙群島整體性有重要價值。
南沙群島與其他地物之間的分界同樣是一個重要問題。 在這一點上,有必要從法律上認識南沙海槽的作用。 “南沙海槽位于南沙群島東南緣,為一條長 680 千米,寬 80~120 千米,水深2 000~3 300 千米的西南向水槽。 從陸塊分布看,在晚中生代時,……隨著華南和印支陸塊的抬升、張裂,南沙陸塊分離出來?!薄澳仙车貕K……東面與菲律賓巴拉望島相接, 南面是南沙海槽和加里曼丹島,西南面是巽它陸架。”“從南沙海槽的斷裂情況看,南沙海槽位于南沙群島東南邊緣, 東部以巴拉望島和加里曼丹島為界。”②邱學林、趙明輝:“南海西南次海盆與南沙地塊的OBS 探測和地殼結構”,《地球物理學報》,2011 年第12 期,第3119 頁;姚伯初:“南沙海槽的構造特征及其構造演化史”,《海洋地質研究》,1996 年刊,第1 頁;張殿廣、張文歡等:“南沙海槽斷裂帶活動性初步分析”,《海洋通報》,2009 年第 6 期,第 71-72 頁。南沙海槽的存在,將南沙群島與巴拉望從地理與地質上分隔開來。
可見就地理因素而言,南沙群島的地物分布有明顯的區塊特征;區塊之間相距較近,有明顯的整體特征;個別地物群,如南端的三個地物群與其他地物相距較遠,但地塊的整體性使南沙群島在地理上構成一個整體,南沙海槽的存在又把南沙群島和其他地物相分隔,南沙群島在地理上是一個整體。
論證南沙群島的群島地位,應當將南沙群島的地理因素與政治、經濟、歷史因素相結合,重新審視,產生新的認識。 由于中國歷來將南沙群島作為整體進行管轄,南沙群島在政治、經濟與歷史上構成一個實體,這一點正好使萬安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安渡灘盆地、九章盆地、禮樂盆地及其所對應的地物在政治、經濟與歷史上聯系起來,從而在法律上構成了一個群島。 據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記載:“……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四郡凡十一縣,悉隸廣南西路”。 其中萬里石塘即南沙群島。 柯劭忞的《新元史》記載史弼經過“萬里石塘”,將其作為中外的疆界。 明代《正德瓊臺志》對疆域作了記載:“……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北至雷州、徐聞?!逼渲腥f里石塘即南沙群島。 姚文枬《江防海防策》記載:“過瓊州七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南北洋界限?!雹垌n振華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 32、45、34、163-164 頁。
新近出版的清代地圖也進一步印證了南沙群島在歷史上的整體性。 在《大清萬年統一天下地理圖》、④謝國興、陳宗仁等編:《地域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中國臺灣)“中央研究所臺灣史研究院”,2018年版,第27 頁?!遁浀貓D》、《大清萬年統一天下全圖》⑤謝國興等編:《皇輿搜攬—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3 年版,第84-85、86-87 頁。中,明確標出了萬里石塘。 在《地輿全圖》中,也明確標識了萬里長沙。 在《大清統屬職貢萬國經緯地球式》中標識有“萬里沙”。 《輿地全圖》其中的萬里石塘即南沙群島。⑥依次參見:謝國興、陳宗仁等編:《地域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中國臺灣)“中央研究所臺灣史研究院”,2018 年版,第 15、48、25 頁。
至民國時期,1935 年民國政府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中國南海各島嶼華英文對照表》,這是中國第一次官方對南海諸島進行命名。 二戰結束后,國民政府行政院于1946 年令廣東省政府接收南海諸島,1947 年起東、西、南沙群島由海軍管理。⑦“內政部”編:《“中華民國”南疆史料選輯》,(中國臺灣)“內政部”,2015 年版,第 19、20 頁。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于1959 年設立了“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1969 年又將辦事處改稱為“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島革命委員會”,1983 年國務院授權中國地名委員會公布了南海部分島礁地名,所公布的地名包括了東沙、中沙、西沙、南沙四個群島,共287 個地名,其中南沙群島共有地名194 個。⑧廣東省地名委員會編:《南海諸島地名資料匯編》,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87 年版,第52—61 頁。2007 年11 月,國務院批準設立縣級市三沙市,下轄西沙、中沙、南沙諸群島,2012 年將三沙市升格為地級市。 2020 年4 月,國務院批準,三沙市設立西沙區、南沙區。①“民政部關于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三沙市的公告”,中國政府網,2012 年 6 月 21 日,http:/ /www.gov.cn/gzdt/2012-06/21/content_2167058.htm;“民政部關于國務院批準海南省三沙市設立市轄區的公告”,中國政府網,2020 年 4 月 18 日,http:/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4/19/content_5504215.htm。
南沙群島在地理上呈現明顯的區塊分布,在東北部以禮樂灘為中心形成一個地物群,在中北部有四個互相靠近的地物組,這四個地物組中九章群礁又與其他地物構成一個東西走向的地物帶,在該地物帶的南面又同時存在另外兩個基本平行的地物帶,其南端則是兩組暗沙??梢?南沙群島地物間地理聯系明顯,分布呈明顯的規律性,并非不規則地星羅棋布,而具有明顯的整體性;雖部分島礁地物地理距離較遠,但萬安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安渡灘盆地、九章盆地、禮樂盆地等幾個地塊與南沙群島地物構成的對應關系,又加強了南沙群島的整體性;南沙海槽構成了南沙群島與其他地物的天然分界線,使南沙群島的地理整體性更加凸顯。 與此同時,中國由古至今一直將南沙群島作為一個政治與經濟的實體進行管轄,使南沙群島的各部分進一步成為一個整體。
2016 年7 月12 日,應菲律賓共和國單方面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以下簡稱仲裁庭)發布所謂裁決,該裁決既非法損害了南沙群島的整體主權,又非法否定了南沙群島整體性的海洋權利。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關于應菲律賓共和國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作裁決的聲明”,外交部網站,2016 年7 月12 日,https:/ /www.fmprc.gov.cn /web /zyxw /t1379490.shtml。
(1)仲裁庭非法侵害中國對南沙群島的整體主權
仲裁庭將美濟礁、仁愛礁、南薰礁、渚碧礁、東門礁等島礁從南沙群島中割裂開來,作為單個島礁,分別裁定這些島礁為低潮高地,不可據為領土③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Award, July 12, 2016,para.383, https:/ /pcacases.com /web /sendAttach /2086.。 仲裁庭的這一裁決嚴重侵犯了中國對南沙群島享有的整體主權。
仲裁庭裁定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屬于低潮高地,不可據為領土,不享有主權,一則將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從群島中分割處理,割裂了南沙群島主權的整體性。 二則否定了部分島礁的主權。 中國歷來享有南沙群島的整體主權。 如前文所述,在地理上,南沙群島的地理分布具有明顯的整體性,萬安盆地、南薇西盆地、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安渡灘盆地、九章盆地、禮樂盆地恰好組成了南沙群島,地塊分布與南沙群島的范圍完全吻合,南沙海槽構成了南沙群島與其他地理單元的分界線,南沙群島在地理上構成一個整體。 在政治上,中國從古至今均將南沙群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管理,這一點與《諸蕃志》、《正德瓊臺志》等相關史料的記載相吻合;在經濟上,南沙群島歷來是中國人民開發利用南海資源的漁場、避風港與休憩之地,經濟上是一個整體;“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1959年)、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島革命委員會(1969 年)、縣級市三沙市的設立(2007 年)、三沙市升格為地級市(2012 年)、三沙市設區(2020 年)等行政機構與行政區劃的設立,進一步加強了南沙群島作為政治與經濟上實體的存在,整個南沙群島在地理、政治、經濟與歷史上構成一個實體。
依據國際法院1953 年明基埃/埃克何斯案列維法官關于群島主權的意見,國家占領了群島中的主要島嶼,在其他小島與巖礁未被其他國家有效占領的情況下,應當推定該國對群島的占領包括了對群島中小島與巖礁的占領。④The Minquiers and Ecrehos Case (France/United Kingdom),Individual Opinion of Judge Levi Carneiro, I. C. J. Report 1953, November 17, 1953, p.99.同時依據國際法院在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加勒比海領土與海洋爭端案中的判決,⑤Case concerning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between Nicaragua and Honduras in the Caribbean Sea (Nicaragua and Honduras), Judgement, I. C. J. Report 2007, October 8, 2007, para.207.有效占領除了占領行為,還必須得到爭端當事國的默認。從南沙群島的情況看,南沙群島整體處在中國合法的有效占領之下,雖然從20 世紀70 年代以來,部分國家非法占領了部分島礁,但中國堅決維護其在南沙群島的合法權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國侵犯中國在南沙群島權益的行為提出了數十次抗議①韓振華編:《我國南海諸島史料匯編》,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 443-507 頁,中國從未明示或默示承認過外國對南沙群島的非法占領,而是對非法占領表示堅決反對。 中國享有對南沙群島的完整主權。 在這種情況下,“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無視國際法中群島整體主權的理論與實踐,分割處理、否定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的主權,破壞南沙群島主權的整體性,侵害南沙群島的整體主權,嚴重違反了國際法。 誠如學者所言,仲裁結果是對中國屬地權威及其主權權利的侵犯。②鄭海麟:“南海仲裁案的國際法分析”,《太平洋學報》,2016 年第 8 期,第 6 頁。
(2)仲裁庭非法否定南沙群島整體性的海洋權利
仲裁庭認為,中國不是群島國,南沙群島不得依據《公約》群島國制度劃定群島基線,且《公約》的群島國制度及第7 條的直線規則,已經排除了其他直線基線規則存在的可能性③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Award, July 12, 2016,para.573.。
仲裁庭這一裁決存在重大錯誤。 首先,如上文所述,大陸國家洋中群島的海洋權利,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懸而未決。 屬于《公約》序言第8 款所指的“未予規定事項”,應當以一般國際法的規則和原則為準據。
其次,大陸國家洋中群島的海洋權利已經形成習慣國際法。 依據《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習慣國際法包括“一般的國家實踐”與“法律確信”兩個要素。 關于“一般國家實踐”,除了美國以外,具有群島的大陸國家均將群島作為整體主張海洋權利。④Sophia Kopela, Dependent Archipelagos in the Law of the Sea,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3, p.142.關于法律確信,大陸國家一般通過立法的形式將群島作為整體主張海洋權利,這一行為本身代表了對大陸國家洋中群島整體性海洋權利的法律確信。 不僅如此,即使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中曾主張群島制度只適用于群島國的大陸國家,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之后,也出現了將自身的洋中群島作為整體主張海洋權利的實踐。 如英國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曾主張群島制度只適用于群島國。 但1989 年英國通過國內立法將??颂m群島與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作為整體劃定基線。⑤The Falkland Islands (Territorial Sea) Order 1989, UK,1989, Art 3; The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Territorial Sea) Order,UK, 1989, Arts 3-4.西班牙曾將加那利群島中的部分島嶼作為單個地物主張海洋權利,但在1978 年和2010 年兩度出臺法律,明確將加那利群島作為一個整體主張權利。⑥Law 44/2010, of 30 December, Canarian Waters, Spain,2010, Art 1.大陸國家洋中群島作為整體主張海洋權利,已經成為習慣國際法。 “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無視習慣國際法,否定南沙群島整體性的海洋權利,裁決明顯違法。
由于領土主權取得的國際法規則與群島的海洋權利規則分屬于國際法中不同范疇,造成了群島認定規則的碎片化。 考察領土主權取得與群島的海洋權利兩個范疇中群島認定規則的理論與實踐可知,兩者均圍繞地理、政治、經濟與歷史的整體性四個要素展開。 國家對群島建立起主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國家將原本地理上構成一個整體的島礁地物與水域作為整體進行管控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使一系列島礁地物與水域成為一個政治、經濟、歷史的整體。 群島的認定規則形式上碎片化,實質性內容卻趨同。
中國主張南沙群島的群島地位,首先必須重視群島認定規則的碎片化問題,圍繞地理、政治、經濟、歷史的整體性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群島認定標準,將其作為主張南沙群島整體主權與整體海洋權利的邏輯起點。
在這一邏輯前提下,中國應重視地塊構成對主張南沙群島地理整體性的重要作用與南沙海槽在南沙群島地理上的分界作用,將這兩個要素作為論證南沙群島地理整體性的新要素。在此基礎上,將地理因素與中國在歷史上對南沙群島的管控行為相結合, 則南沙群島的群島地位之證明,水到渠成。 所謂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非法損害南沙群島主權整體性,否定南沙群島整體性海洋權利,于法無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