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勝 王維超 閆 聰 全坤強 翟翔宇
(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河南 鄭州 450008)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對我國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是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河南作為中西部地區和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科學謀劃布局未來發展新定位,既是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借勢借力謀求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提升河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戰略地位的主動選擇,又是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原更加出彩和富民強省的必由之路。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市場收縮,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減弱。尤其是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對河南外貿和經濟增長帶來較大影響。河南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2017年以來消費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投資和外貿之和,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共同拉動,但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面對內外部環境的新變化、新機遇和新挑戰,河南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優化國際外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河南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5位、中西部地區首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全國前列,外貿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開放載體和戰略平臺居中西部地區前列,發展潛力巨大。但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水平低仍是最大省情。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河南工業化進程較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多數產業處于價值鏈中低端,創新能力不強,消費潛力挖掘不夠,開放層次水平有待提高。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有利于激活發展潛力,增強內生動力,構筑河南綜合競爭新優勢,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譜寫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近年來,隨著綜合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河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更加凸顯,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
一是開放樞紐優勢。河南是全國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近年來,河南依托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優勢,打造了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綢之路”,鄭州機場客、貨運吞吐量躍居全國第12位、7位,保持中部地區“雙第一”,其中國際貨郵吞吐量居全國第4位。中歐班列(鄭州)累計開行超過3500班,綜合指標居全國第一,成功獲批東中部唯一一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在全國首創跨境電商1210模式,擁有鄭州、洛陽、南陽3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業務量居全國前列。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創新推進,河南已成為外商投資的沃土,全省實際吸收外資總量保持中西部領先,在豫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30家,國內500強企業達158家。外貿進出口保持平穩增長,連續多年居中部六省第一位。便捷聯通境內外的現代立體口岸開放體系基本形成,擁有3個國家一類口岸、10個功能性口岸、4個綜合保稅區和4個保稅物流中心,為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市場規模優勢。河南有1億人口,市場規模和潛力巨大。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人均住房面積從6平方米提升至40平方米,居民汽車保有量突破千萬輛,信息、教育、康養、家政等新興消費蓬勃發展。2020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2503億元,成為帶動消費增長的新動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5.43%,城鄉結構實現鄉村型社會向城市型社會的重大轉變,鄭州、洛陽兩大都市圈建設加快推進,南陽、安陽、商丘等區域中心城市輻射能力持續提升,帶動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消費環境持續優化,消費增長動力強勁,河南經濟規模、市場規模優勢進一步顯現。
三是戰略疊加優勢。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等國家戰略規劃深入實施,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等國家戰略平臺建設扎實推進。隨著“一帶一路”的縱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全面展開,戰略疊加效應更加充分釋放,河南在區域發展、改革開放、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形成的諸多先導優勢更加顯現,必將在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與此同時,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河南還存在兩大短板。
一是創新能力不足。全省每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不足40人,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0%;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1.40%,居中部六省第4位;創新主體不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4782家,僅占全國的2.1%,居中部六省第5位;重點實驗室、實驗基地等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平臺較少,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0%。創新人才缺乏,新興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資金、人才、技術等突出制約。
二是公共服務欠缺。河南仍有四千多萬人口生活在農村,居民收入整體偏低,公共財政較為薄弱,產業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壓力較大。中原城市群在交通、就業、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方面與沿海城市群存在較大差距,農業農村基礎差、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亟須進一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推動協同發展,彌補公共服務短板。
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推動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期性、根本性舉措。要在深入學習貫徹中央關于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部署基礎上,結合河南實際,堅持總體設計、試點示范、全面推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持續推進消費擴容提質和科技創新,發揮河南市場規模、產業基礎、區位交通、開放通道等綜合優勢,打造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在暢通國內經濟循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和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上發揮更大作用、實現更大發展。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拓展投資空間,全面促進消費。一是擴大有效投資,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圍繞擴大“兩新一重”,加快5G基站、大數據中心、高速鐵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公共衛生、養老托育、應急儲備、生態環境、老舊小區改造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滾動實施“982”補短板工程,聚焦鄉村振興、先進制造業、生態環保等9大領域,梳理遴選8000個左右重大項目,力爭2021年完成投資2萬億元。二是促進全面消費,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加快促進傳統消費升級,促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鼓勵傳統商場、老舊廠區等改造為新型消費載體。支持各地出臺活躍二手車市場、汽車購置稅補貼等政策,積極推行汽車平行進口試點,完善落實家電和智能手機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等補貼政策,堅持租購并舉、因城施策,有效增加保障房供給,推動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加快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開展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大型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商品和服務雙向流通。積極推進基于5G應用的網絡零售、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線上消費試點。三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發揮好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作用。強化規劃引領,突出試點示范,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鞏固拓展住房、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措施。以完善縣城基礎設施承載功能為重點,提高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統籌推進安全飲水、通村道路、農村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廁所改造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許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探索,選取改革基礎較好、意愿強烈的地區創建一批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聚焦企業、人才、平臺、載體等關鍵環節,統籌推進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創新活力充分迸發。一是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體系。搶抓國家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機遇,大力推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協同創新,全力爭取一批高端創新平臺落地河南,支持華蘭生物、普萊柯、河南農業大學申建P3實驗室,謀劃推進黃河實驗室、嵩山實驗室、農業供給安全實驗室等高水平科創平臺。繼續實施省級創新平臺倍增工程,新增一批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6家以上省級創新平臺晉升為國家級。二是完善多層次創新載體。全面實施《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落實空間規劃、創新激勵、人才引育、金融支持、法制環境等改革措施,加快建設鄭開科創走廊,推動中原科技城、龍子湖智慧島等創新功能區綜合開發,爭取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2021年建成投用。構建以雙創示范基地為核心的多層次創新創業基地格局,推動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實現更充分創業就業。三是深入推進開放合作。抓住豫京、豫滬等新一輪合作機遇,抓緊推動重大合作事項落實,大力推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深化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藥物所等名校大所合作,推廣“研究院+創新平臺+合作項目”運行模式。進一步實施“中原英才”“河洛英才”等人才計劃,大力引進海內外高端人才來豫創新創業。
以融入全球高端產業鏈和價值鏈核心為導向,圍繞做強優勢產業、做優傳統產業、做大新興產業,統籌推進產業鏈現代化提升行動。一是提升先進制造業。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促進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推動實施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提升產業規模和競爭力。加快建設洛陽高端裝備、鄭州200萬輛汽車、漯河休閑食品、濮陽新型化工等產業基地,扎實推進洛陽石化百萬噸乙烯、中鐵智能裝備產業園、牧原肉食產業綜合體、平頂山己二腈等重大項目。二是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深入實施“十百千”轉型升級創新專項,建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與轉化平臺,爭取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加快黃河鯤鵬生態體系建設,推進紫光智慧計算終端全球總部、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上汽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鄭州信息服務及信息網絡、許昌節能環保、平頂山新型功能材料4個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鼓勵先進制造企業向研發設計、售后服務等價值鏈兩端延伸,支持生產性服務企業根據先進制造企業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產品開發。引導商務中心區和專業園區等服務業平臺載體優化升級,推動商貿流通、文化創意、休閑旅游、健康養老等傳統服務業態智慧化改造。深入開展“兩業”融合試點,培育2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創建5家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提升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咨詢評估等生產性服務業水平。四是完善現代流通體系。加快引進國際知名商貿流通企業在河南設立地區總部、采購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本地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或跨區域經營,完善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平臺功能。加快建設國家和省級示范物流園區,推動鄭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推進南陽、許昌、信陽綜合客運樞紐及許昌萬里綜合物流園、鄭州順豐物流園貨運樞紐項目建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措并舉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福祉。一是促進穩定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面落實社保“免減緩”、援企穩崗、技能提升、重點群體就業、返鄉入鄉創業等政策,深入推進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加快發展養老、旅游、家政服務等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重大項目拓展就業新渠道,積極穩定和擴大就業規模。著力穩定返鄉創業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二是拓寬收入渠道。落實各項農業、農機、農資等惠農補貼政策,調整優化補貼結構,讓農民享受更多支農惠農政策紅利,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發展,支持家庭農場、新型農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高農民經營增收能力。持續推進農民承包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等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土地增值收益。三是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養老金合理增長機制,適當提高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高齡津貼制度。完善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建立待遇水平動態增長機制,加大對困難家庭、雙失業家庭、大齡失業人員等重點領金群體的生活保障力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攻堅行動”,以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為重點,擴大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擴面范圍,努力推動實現應保盡保。
以“四路協同”為引領,鞏固提升開放通道和平臺優勢,促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深入推進“四路協同”。提升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品牌優勢,加快建立聯結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空中經濟廊道;加快建設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推進“陸上絲綢之路”提質擴量;深入推進鄭州、洛陽、南陽等跨境電商綜試區“跨境電商+空港+陸港+郵政”運營模式,深化“網上絲綢之路”創新突破;推進內河水運和河海聯運出海通道建設,深化內陸無水港設施共建和鐵海聯運班列線路拓展,暢通融入“海上絲綢之路”。二是推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節點。支持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做強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提升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產業基地地位。建成鄭州機場北貨運區、航空郵件中心等樞紐項目,加快智能終端(手機)產業園、臨空生物醫藥園、恒大新能源、東航物流鄭州生鮮港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在144小時過境免簽、設立自貿區擴展區域、新鄭綜保區擴區等方面取得突破。拓展“單一窗口”金融、保險、結匯等服務功能,覆蓋國際貿易全鏈條。三是推動外貿穩定發展。完善重點企業白名單制度,拓展省重點外貿企業監測服務系統功能,強化外貿形勢分析預判,建立穩外貿政策儲備庫。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歐盟、拉美市場開拓力度,加快布局建設一批覆蓋重點國別、重點市場的海外倉和轉口基地。優化貿易結構,搭建出口轉內銷渠道,支持出口優質產品開拓國內市場。加快推進十大外貿產業基地提質升級,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擴大機電產品、汽車零部件、特色農產品出口規模。四是積極吸引和利用外資。抓好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加強對重點外資企業跟蹤服務。支持河南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通過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聯合投資等形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布局一批項目。深化與盧森堡、芬蘭交流合作對接會等常態化合作機制。圍繞智能綠色交通、鄉村振興、黃河生態帶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示范項目。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營商環境。確保外商投資準入前后均享受國民待遇,促進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