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黃霄,唐靜怡,包蓉
2019 年12 月武漢出現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感染人數持續上升,疫情迅速波及各個省市。 因為此次病毒傳染性強、范圍廣、潛伏期長,醫院作為收治患者的場所,存在較大的交叉感染風險[1?2]。 為了保證護生的身體健康,根據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政策要求,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70 余名異地護生統一終止實習,在醫院集體宿舍實行集中隔離70 余天。 既往研究顯示在各種原因導致的群體隔離生活中,被隔離對象會出現緊張、焦慮、煩悶和悲觀等一系列心理應激反應,身心均處于亞健康狀態,并且隨隔離時間延長,影響逐漸加重[3]。 本研究旨在了解護生在隔離期間的心理狀態,探討積極專業的心理干預在這個特殊群體中的作用,為今后更優質地做好類似隔離工作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樣方法[4],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住在集體宿舍隔離的護生為對象。 樣本量以資料飽和度為原則[4],以訪談無新的主題出現為標準,最終訪談11 名護生,其中男生2 名,女生9 名;年齡18 ~22 歲,均為護理大專生,具有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愿意參與本研究。
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以參與式觀察、非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收集整理相關資料。 對護生解釋此次訪談的目的、方法及保密原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訪談提綱主要由開放式問題構成,圍繞疫情隔離期間護生的情緒體驗、應對方式及對護理職業認知等展開。 訪談選擇在安靜的場所進行,時間控制在30 ~60 min,內容進行錄音,過程中觀察、記錄受訪者的表情、動作及語調等非語言信息。
訪談結束后及時將錄音資料轉換為文本資料,采取Co?laizzi[5]七步資料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
資料研究過程采用合縱法,研究者將資料分類、編碼,提煉出主題后,邀請第2 人對編碼和主題進行核對,并不斷與原始資料進行對比,將資料整理的最終結果反饋給受訪者,核對資料的真實性。
2.1.1 緊張 復雜多變的疫情形式、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防控物資的緊張導致護生有不同程度的緊張。 HS04:“我實習的病區設置了隔離病房,護士長按人頭發放口罩,感覺氣氛很緊張,會想著怎么可能,不相信疫情會那么嚴重。”HS07:“我從小身體比較弱,抵抗力低,所以很擔心,怕自己會感染?!?/p>
2.1.2 焦慮 疫情信息過量,各種信息的不確定性,是否能順利完成實習及畢業后去向,導致護生有不同程度的焦慮。HS03:“看網上信息,感染人數一直在增加,家里都封路了,沒法回家,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結束?!盚S10:“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繼續實習,什么時候疫情結束,工作也沒著落,很著急。” HS11:“很茫然、很心煩,不知道怎么辦,沒有確定的信息,所有的事情都不確定,沒把握,很糾結?!?/p>
2.1.3 煩悶 空余時間增多,生活環境狹窄,活動范圍減少,多數護生會覺得很無聊、煩悶。 HS09:“以前生活規律,按時上班,生活都是安排好的,現在突然空出很多時間,不知道干什么?!盚S11:“每天待在宿舍,偶爾出去拿快遞,覺得好無聊,手機看得頭痛?!?HS08:“不想說話,什么都不想干,就漫無目的地刷手機,不知道這種狀況什么時候結束。”
2.1.4 悲觀 HS03:“有段時間不敢給家里人打電話,跟他們說現在的情況他們也幫不上忙,還擔心。”HS04:“會莫名其妙想哭,不敢看視頻,怕忍不住哭?!?HS09:“看網絡報道,感染人數一直在上升,甚至會想人類會就此滅亡嗎? ”
剛開始隔離,護生生活節奏紊亂,很多人會比平時晚睡、晚起,飲食不規律,后期隨著管理方式的改變及各種干預措施,大家生活規律起來。 HS01:“因為房間就這么小,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睡的時間多,晚上自然睡不著,有時候看手機到凌晨,早上就起不來。”HS06:“很焦慮,擔心考試通不過,可是又看不進去,一頁書看好久,也不知道講什么。 整個人狀態不好,整天在宿舍瞎轉悠?!盚S08:“大家已經接受了現在的狀況,每天按計劃看書,準備護資考試。”HS09:“我們宿舍的人會一起聊天,每天跟家里人視頻,心情會好一些?!盚S03:“我們會定個學習計劃,宿舍的人一起看書,累了,就討論一下學習內容,提高效率?!盚S05:“我們每天會練練瑜伽,做做操,唱唱歌,緩解一下情緒。
護生看到媒體對醫務人員的報道,目睹自己的老師們戰斗在抗疫一線,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并渴望能早日成為其中一員。 HS07:“以前會以為護士只是一份職業,現在發現這份職業遠比自己認為的要復雜,有更多的使命、責任和擔當?!盚S10:“以前看到新聞報道很多暴力傷醫事件,會對職業有點失望,現在會認為經過這次疫情,社會會更加重視醫務人員,以后醫患矛盾也會減輕,對職業前景看好?!盚S04:“醫院有些老師去武漢,自己也很想去,覺得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覺得經過這次疫情之后,護士的社會地位會提高,對護士的職業前景更有信心,覺得這個行業很崇高?!盚S06:“覺得護士挺神圣的,在一線工作的護士非常了不起,非常敬佩?!?/p>
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人們表現出適度的緊張和焦慮是正常的心理應激反應,能使人們迅速警覺,隨即提高防范措施,強化預防能力。 但過度恐懼會給人們造成焦慮、悲觀、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機體功能紊亂,免疫力下降,健康受損[6]。 此次“新冠疫情”期間,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護生隔離在半封閉環境中,歷經較長時間,不同程度上產生了各種不良心理應激反應,與社會群體焦慮趨向相互疊加,相互作用,加重了護生的心理損傷。 特別是護生身心尚未成熟,因缺乏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對外來信息較為敏感,情緒更易波動,如不及時正確引導,會產生相關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問題。
本研究中,管理者充分重視護生的不良心理體驗,采取多種方式保障護生身心健康,圓滿完成了隔離任務。 筆者利用網絡對隔離護生進行新冠病毒流行病學、診斷標準、治療防控等相關知識培訓。 鼓勵他們從權威平臺獲取準確信息,學會限制不實信息獲取,避免信息過載,減少不必要的恐慌、焦慮等情緒。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對隔離護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與護生共同制定日常作息計劃,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適量的鍛煉,以保證護生的身心健康。 李莘等[7]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對機體具有緩沖和保護作用,尤其是家庭成員的鼓勵和支持,可明顯改善人們的心理狀況,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承受能力。 鼓勵護生積極利用支持系統,保持和家人朋友的交流,通過定期視頻聊天和肢體語言交流,宣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減緩隔離期間的煩悶、壓抑感。 同輩支持是緩解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8]。 與同學建立良好關系,發揚團隊精神,學習上互相幫助,生活中相互關心,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珍惜現在時光,共同進步,共克時艱。 另外,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教育,鼓勵護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宣泄途徑,獲取舒緩心理壓力的應對技巧,如記日記、聽音樂、繪畫、正念減壓、肌肉放松等。 當感到難過、悲傷時,允許自己通過哭泣等方式撫慰心靈。
有研究發現創傷和災難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負面影響,在提高對事物內部發展客觀規律認識的同時,通過科學正確的心理干預和積極引導,會激發人們積極向上、直面不幸的精神力量[9]。 疫情期間新聞媒體對醫務人員的逆行進行了大量報道,整個社會對醫務人員表達了感激和敬意,醫患矛盾空前降低。 特別是微信圈、公眾號、媒體中出現帶教老師的身影,對護生起到了良好的言傳身教作用。 危難時刻,護士堅守在最前沿,以無私無畏、舍生忘死的職業信念和救死扶傷的職業行為感召著護生,喚起了護生的職業責任感,堅定了他們從事護理事業的決心。
本研究通過對11 名護生深入訪談,了解護生在新冠肺炎疫情隔離期間的心理變化歷程、積極的心理干預措施和良好的干預效果,為今后處理相關心理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同時,此次危機事件對于所有護生是一次特殊的職業觀、人生觀教育,使她們在這場危機中學習和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