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惠
(三門峽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三門峽 472000)
寒冷干旱的冬季會給豬群帶來嚴重的冷應激,且統計資料表明,在豬的眾多死因中,因患病致死的約占80%以上,尤其以冬季更為突出,因此對于生豬養殖來說,掌握好冬季生豬飼養管理技術要點,對提高生豬存活率,提高養殖者經濟效益意義重大。
冬季外部氣溫比較低時,豬體為保持體溫穩定,需增加體內物質的消化,以彌補體熱的損失,此時增重降低。仔豬初生時,產欄內保溫箱的溫度至少要有32 ℃,以后每周可降低2 ℃,至斷奶前保持在25 ℃。小豬的年齡越小,保溫工作越重要,在正常狀況下,小豬的生活溫度為20~26 ℃,成年豬的生活溫度為15~20 ℃時,增膘正常。要注意豬舍的防寒保暖工作,保證豬舍門窗無破損,避免冷風入侵,確保保溫、供電及供水等基礎設施的穩定運行,也可適當提高飼養密度,以提高舍內溫度。
豬舍內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70%。豬舍內濕度越高,豬體散熱量越大,且飼料消耗增加,日增重減少,并會引發濕疹等疾病的發生。為有效避免潮濕,圈舍需經常更換干土和墊草,訓練豬只定時、定點排糞尿,以保證豬舍清潔干燥。亦可在舍內撒木糠、碳渣,在過道放置生石灰塊等降低舍內濕度。
豬體在正常的生長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和塵埃,有害氣體主要有NH3、H2S 和CO2,塵埃包括飼料粉末、豬呼吸過程中的分泌物、灰塵以及病原微生物。一般要求NH3的濃度不超過0.003%,H2S 的濃度小于0.001%,CO2的濃度不超過0.15%。冬季可在每天中午通風半小時左右,也可在豬舍安裝排氣扇,以便隨時快速排出舍內有害氣體及塵埃,但要注意賊風和穿堂風。
2.1.1 流行性規律
豬傳染性胃腸炎集中在冬季發生,最早的病例見于10 月,最晚則持續到次年4 月,以12 月到次年2 月期間發病率最高。特別是在氣溫驟降(冷)、空氣濕度大(濕)的條件下發病率明顯增高。
2.1.2 臨床特點
該病是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其特征為嘔吐、水樣腹瀉和脫水。潛伏期很短,一般為12~18 h,傳播迅速。仔豬發生嘔吐,繼而發生頻繁水樣或者糊狀腹瀉,糞便黃色、綠色或白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病豬極度口渴,明顯脫水,體質量迅速下降。日齡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一般2 周齡以內的仔豬感染后12~24 h會出現嘔吐,發病2~7 d死亡,死亡率達100%。成年豬癥狀輕重不一,有的癥狀不明顯,有的表現為食欲不振、嘔吐、腹瀉。
2.1.3 預防措施
一是大型豬場每年9 月份開始對所有母豬進行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胃流二聯苗)的免疫接種,以后每月對產房母豬加強免疫1次,直至3月底;二是中小型豬場從9月份開始,母豬產前40 d和產前20 d各接種1次胃流二聯苗,直至3 月底;三是冬春一定要做好豬舍的防寒保溫工作,加厚保溫墊料并勤更換,必要時可給豬舍加溫;四是不從疫區或病豬場引進豬只,從外地進豬時,要隔離觀察10~15 d,無疫病方可進欄飼養,嚴禁貓、狗等進入豬舍;五是保證舍內清潔衛生,及時打掃、清理豬舍糞水,豬舍消毒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之前要徹底清除舍內垃圾及塵埃,待地面干燥后再進行。
2.1.4 治療措施
該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對癥療法可減輕脫水、酸中毒和防止并發細菌感染。對失水過多的病豬,腹腔注射葡萄糖鹽水、林格氏液。加強護理,做好防寒保溫,飲水中加電解質,可口服補液鹽溶液結合注射動物生化制劑(1月齡以內的仔豬),具體方法是:氯化鈉2.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20 g、蒙脫石粉10 g、2.5%的氟哌酸粉50 g,加溫水至1 000 ml后自由飲用,7日齡以內不能自由飲用的豬可進行人工灌服,每頭豬每次10~20 ml,每天5~6次,同時注射干擾素,每天1次。
2.2.1 流行性規律
該類疾病每年11 月至次年2 月發病率比其他季節發病率高,且為混合感染,尤其以初冬氣溫驟變時發病率更為嚴重。
2.2.2 臨床特點
各年齡、性別的豬都有易感性,其中2月齡至6月齡的豬較多發,尤以3~5 月齡豬最為易感。病豬和帶菌豬(隱性感染豬)是該病的傳染源。病初發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出現干咳,后期表現喘氣、呼吸困難,部分病例出現打噴嚏、流膿性鼻涕、鼻甲骨萎縮歪向一側,隨著病程進一步發展,病畜發出濕性咳嗽,呼吸更感困難、頭頸伸直,張口吐舌,終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不死的轉為慢性,時輕時重,生長發育嚴重受阻。
2.2.3 預防措施
一是有條件的豬場使用高床養豬,冬季采用鍋爐保溫,豬舍安裝排氣扇,改善豬舍空氣質量,減少呼吸道疾病;二是中小型豬場豬舍放棄石棉瓦結構,改造成磚木或者彩鋼瓦結構,豬舍達到一定高度,增大豬舍容積來換取空氣質量,降低豬病發生率;三是條件不成熟的小養殖戶,冬季確需使用塑料薄膜給豬舍保溫,要增大通風口,門窗改成活動式,每天中午及時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四是每年7 月后出生的仔豬及時進行支原體疫苗注射,初免后20~30 d加免1次。
2.2.4 治療措施
病豬早期用抗生素治療有效,如使用支原凈、氟苯尼考、多西環素、替米考星、泰樂菌素、林可霉素、恩諾沙星等拌料,連續用藥5~7 d,有較好的療效。個別病情嚴重的采用頭孢噻呋、氟苯尼考、替米考星等注射,傳染性胸膜肺炎或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癥狀明顯的加入磺胺類(如磺胺甲氧嗪)藥物,使用7 d可減少死亡。
2.3.1 做好免疫接種工作
每年9月份對所有生豬進行口蹄疫首免,10月份加強免疫1 次,有條件的豬場在12 月份進行3 免,可實現對生豬口蹄疫的有效防控。
2.3.2 做好消毒工作
口蹄疫病毒對酸和堿都十分敏感,對口蹄疫病毒具有殺滅作用的藥物有:2%~4%的氫氧化鈉、5%~8%的福爾馬林、0.5%~1%的過氧乙酸等消毒液。同時做好豬場日常清潔消毒工作,糞便堆積發酵處理。
2.3.3 加強飼養管理
避免從疫區購進活豬,從非疫區購進的活豬必須隔離飼養15 d以上方能轉入群中。改善飼養管理條件,控制環境溫度,改善空氣質量,降低飼養密度。飼喂全價飼料,實行大單元全進全出制度,最大限度提高豬群抵抗力。
冬季氣溫較低,豬只在寒冷環境中生長較慢且應激較多,容易感染疾病。只有加強飼養管理,合理及時免疫,掌握好常見病的診療方法,才能保持豬只健康,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