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培
(焦作市武陟縣畜牧中心,河南 武陟 454950)
母豬產仔是養豬過程中最繁忙的環節,要全力以赴保障母豬產仔安全,使仔豬成活、健壯。因此,要推算預產期,做好產前準備、臨產診斷、安全接產和產后護理等工作。每窩仔豬的成活數量對養豬的綜合效益有著很大的影響,故有效地管理母豬分娩是豬場成功的關鍵。
分娩前的準備工作對母豬、仔豬的影響均很大,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產房的良好準備工作至關重要,分娩前充足的準備,可以使母豬快速產出有活力的、健康的小豬。工廠化豬場實行流水式的管理方式,均設有專門的產房。如果不設產房,在天冷的時候,要在圈前掛塑料布簾或草簾,圈內掛上紅外線燈。產房要求溫暖干燥,清潔衛生,安靜舒適,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溫度在22~23 ℃之間,產房內的溫度過高或過低對仔豬和母豬均有較大的影響,在母豬產前5~7 d需要對產房進行清洗和消毒(但是分娩區一定要干燥,用紅外測溫儀檢查仔豬保溫板的溫度,同樣也可以檢查分娩欄其他地方的溫度),先將產房沖洗干凈,然后再用2%~3%的來蘇兒或2%的氫氧化鈉水消毒,墻壁用石灰水粉刷。
進入分娩舍對母豬包括環境、飼喂等有很大的改變,為使母豬適應新的環境,要在產前3~5 d把母豬趕入分娩舍,母豬精神緊張會影響正常分娩。進分娩舍前要空腹,將母豬趕入分娩舍后要立即飼喂,讓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母豬進欄后,飼養員應訓練母豬,使其養成指定地點趴臥、排泄等習慣。這段時間必須要非常小心,如果不注意,會存在一系列風險,例如子宮炎-乳房炎-無乳綜合征、乳房炎、子宮炎、無乳癥等。
檢查手套、剪子、照明燈、接產箱、5%碘酒、2%~5%的來蘇爾、結扎線(應浸泡在碘酒中)和注射器、足夠的干凈的針頭、消毒劑、斷尾鉗、磨牙器、記錄表、耳號鉗、保溫燈等。每窩仔豬之間要更換針頭,每棟分娩舍之間要清洗、消毒或更換所有的儀器。
進產房前要對母豬進行清潔消毒,用溫水擦洗腹部、乳房及肛門附近,有條件的可進行母豬淋浴,然后用2%~5%的來蘇兒消毒。
應根據母豬的膘情和乳房發育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膘情及乳房發育良好的母豬,產前3~5 h 應減料,并停喂青綠多汁的飼料,以防母豬乳汁過多,發生乳房炎,或因乳汁過濃,引起仔豬消化不良而拉稀。對膘情和乳房發育不好的母豬,產前不要減料,還應加喂含蛋白質較多的餅類飼料或動物性飼料。
母豬分娩當天可喂少量飼料, 但要保證充足的飲水。為預防仔豬紅痢、黃痢的發生,可在母豬分娩前30~40 d注射仔豬紅痢菌苗和仔豬大腸桿菌多價苗, 產前半個月可加強免疫1次。在分娩前2 w,進行常規驅蟲(如伊維菌素),防止寄生蟲卵傳給小豬。
接產時,要給豬一個安靜的環境,,安靜的環境對正常的分娩是很重要的,一般母豬分娩多在夜間,整個接產過程要求保持安靜,這利于母豬的大腦皮層接受來自子宮的刺激,發出強烈的信號以促使胎兒順利排出。仔豬產出后,接產人員應立即用消毒過的毛巾將其口、鼻中的黏液擦凈,再用抹布將全身黏液擦凈,促使體表快速干燥,減少體熱蒸發散失,預防感冒。
先將臍帶內的血液向仔豬腹部方向擠壓,然后在距離腹部4 cm處把臍帶用剪刀剪斷,斷處用碘酒消毒。
出生后剪短仔豬8個鋒利的針狀牙齒,以減少對母豬乳頭的傷害和發生爭斗時對同窩仔豬的傷害, 不要剪得太短。
出生后24 h內進行,用剪尾器在尾部1~2 cm處剪掉,避免以后斷奶、生長、育肥階段的咬尾。
仔豬出生后體內鐵含量很低,母乳中鐵含量也不足,由于仔豬生長發育很快,在紅細胞形成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鐵,所以給初生仔豬注射鐵劑是很重要的,每頭仔豬適宜的補鐵劑量為20 mg。
編號便于記載和鑒定,對種豬具有重大意義,可以分清每頭豬的血統、發育和生產性能。比較通用的剪耳方法為:“左大右小,上一下三”,左耳尖缺口為200,右耳為100。左耳小圓洞800,右耳400。每頭豬實際耳號就是所有缺口代表數字之和。
豬的去勢時間越早,應激越小、恢復越快。最好在3日齡內去勢,不要超過5 日齡,也有報道稱仔豬最適宜的去勢時間為10 日齡,可根據豬的健康狀況酌情處理。處理完畢后將仔豬置于紅外燈下或保溫箱中。
產仔結束后,要給母豬提供大量新鮮的飲水,及時將產床打掃干凈、消毒環境,將胎衣、臍帶、死豬等清理干凈,排出胎衣隨時清理,以防止母豬養成吃胎衣吃仔豬的惡習。
母豬分娩結束后,每小時至少觀察1 次;母豬產仔后約15~30 min內可排出胎衣。如果胎衣在產后4 h后未排出體外,及時向技術員匯報;當胎衣排出時應檢查胎衣,如果排出的胎衣兩個子宮角缺損或重量太小,應注意因胎衣不下而導致的子宮炎。若有腐敗,應檢查直腸溫度(正常為39~39.8 ℃),可在分娩結束后,給母豬注射縮宮素以促使胎盤和惡露完全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