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會霞
(宜陽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宜陽 471600)
豬病毒性腹瀉包括傳染性腸胃炎(TGE)、豬流行性腹瀉(PED)和豬輪狀病毒(RTV)等由病毒引起的以水樣腹瀉為主的急性傳染病,秋冬季多發。此類傳染病雖然病原和流行規律不同,但其發病特征、防治措施極其相似,并且常呈混合感染,現將發病特征、防治措施簡述如下:
臨床上以厭食、嘔吐、嚴重腹瀉、失水為特征。特別在寒冷季節,能迅速傳染各種年齡的豬。10 日齡以內仔豬病死率高達100%,5周齡以上豬的死亡率很低,成豬幾乎沒有死亡。康復豬帶毒可達10 w甚至100多天,在不良環境下重新排毒會導致新的傳播。此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多發生于冬季和春季,發病高峰為1~2月份。病毒傳播可通過豬的直接接觸。母豬乳汁可以排毒,并通過乳汁傳播給哺乳仔豬,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
該病流行有3 種形式:流行性多見于新疫區;地方流行性多發生于疫區;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疫區。由于母豬具有免疫力,其初乳中的免疫抗體可為哺乳提供保護力,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在斷奶后又成易感豬。傳播迅速,數日內可蔓延全群。首先嘔吐,繼而發生頻繁水樣腹瀉,糞便黃色、綠色或白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極度口渴,脫水,體質量迅速減輕,日齡越小越嚴重,病死率越高。
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都可發生,小豬易患此病,哺乳仔豬死亡率50%~100%。其特征為嘔吐,腹瀉。病毒存于病豬的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飼料、飲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傳染。在寒冷的季節里對斷奶前后的仔豬危害最大。
病毒存于易感動物的腸道內,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在人和家畜之間可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濕、不良的衛生條件下,發病率高。病毒經口進入機體能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順利到達小腸,經胰蛋白酶激活而感染小腸絨毛頂部上皮,在其中增殖并使之發生變性、溶解或脫落,絨毛遂縮短變寬。隱窩細胞未及分化成熟就移向感染發病的絨毛上皮,并取代其位置,于是發生吸收不良。雙糖特別是乳糖消化障礙,電解質從細胞外液轉移至腸腔,從而導致水樣腹瀉。8周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高,一般為50%-80%,若有大腸埃氏菌混合感染更嚴重。
增強機體的抵抗能力,堅持自繁自養,減少疫病的傳播。嚴禁從疫區引進豬種,豬場實行全進全出的原則,按時對豬舍進行嚴格消毒,殺蟲滅鼠,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發病豬場最好全群淘汰,徹底清潔和消毒,空舍2~3個月,再引進健康豬。對發病的豬只,在隔離消毒的前提下,采取對癥治療。目前還沒有疫苗可以使用,在治療過程中可使用抗病毒藥。
一般而言,仔豬4 日齡左右即可用仔豬料槽。放入5 g左右料粒,誘導接觸飼料,使之舔食,及早開口食料,促使消化液分泌,在乳汁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仔豬健壯度、整齊度。
新生仔豬適宜環境溫度為35℃左右,不可過高或過低。過高,仔豬容易脫水,過低,可誘發腹瀉。
若潮濕、寒冷,提倡網上保育,這樣容易實現保持豬體干燥、通風、保溫等效果。如果地面保育仔豬,要保持干燥,勤墊圈、勤打掃,墊料用煤渣拌生石灰最好,吸附性強,保溫效果好。
保持母豬奶水充足,滿足仔豬舔食生長需要。一般來說,產前給母豬豬注射氨基比林20 ml,青霉素鉀鹽1 000 IU,可預防產后熱病的發生。
一般保持在3~7 d 過程,防止突然變換飼料,破壞原有形成的消化分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