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華
(遼東學院圖書館,遼寧 丹東 118001)
自2014年起,倡導全民閱讀“8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宣部《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等法規、文件先后出臺,全民閱讀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紅色閱讀也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紅色文化歷經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彰顯了歷久彌堅的百年初心,蘊含著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奮斗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閱讀空間是隨著閱讀推廣智能化、社會化、個性化、體驗化、品質化發展應運而生的文化新業態。紅色文化是推進文化育人的重要資源,以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模式創新傳承紅色文化精神,以初心和使命堅定高校讀者理想信念,筑牢民族復興之魂,凝聚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是繼承百年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的應有之義。
閱讀空間研究常談常新,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近年來,閱讀空間成為閱讀推廣范式創新的熱詞,吳建中在《再議圖書館發展的十個熱門話題》一文中將“空間再造”列為第三[1]。廣義的閱讀空間包括所有能產生閱讀行為的場所,而狹義的閱讀空間則是指崇尚互動的新型讀書場景空間,包括物理閱讀空間和虛擬閱讀空間。閱讀空間研究目前成為圖書館界的熱點,主要觀點有4 種:一是線上閱讀空間發展理論。管衛東認為應該完善線上閱讀空間布局、豐富線上閱讀資源內容、提升線上資源存儲能力、提高線上閱讀服務效能[2]。二是構建新型閱讀空間理論。郭凱倩認為應創新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建設智慧書房,以高顏值的閱讀環境、品質化的閱讀服務,讓閱讀成為一種時尚,打造基層文化服務綜合體[3]。三是主題空間再造實踐理論。徐月霞認為應打造各類主題空間,滿足和提升讀者閱讀體驗、鼓勵讀者閱讀行為[4]。四是特色空間再造理論。王宇認為高校圖書館特色閱讀空間服務為圖書館服務新發展注入了新理念、新元素和新型服務[5]。
綜上所述,圖書館學界對閱讀空間構建研究多維探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乏許多真知灼見,但利用中國知網檢索發現,以紅色閱讀為視角開展閱讀空間研究的記錄寥寥無幾。筆者將在借鑒學界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紅色主題教育分析閱讀空間構建創新模式,以提升高校讀者紅色文化教育效能。
隨著高校師生讀者日益高漲的多樣化閱讀需求,傳統的閱讀推廣難以滿足當前培育民族復興大任新人的需求,個性化、多元化、智能化、立體化的閱讀空間成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新時尚。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多元文化思潮碰撞,紅色閱讀空間服務的價值日益凸顯,要堅守紅色“初心”,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情感,牢記使命擔當,敬懷“與偉人對話,與前輩握手”的篤厚感情,堅定心懷家國、志在天下的崇高追求,以文化使命新擔當構建紅色閱讀空間,以紅色文化凝聚中國力量,堅守傳承文明初心,承擔“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通過構建紅色閱讀空間,熏陶充盈師生讀者領悟紅色文化思想智慧,使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強基固本、壯骨鑄魂,達到陶冶性情、滋養心靈、涵養品德的目的,將紅色閱讀轉化為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自覺抵御西方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構建適合新時代教育新發展需求的閱讀空間服務模式,是高校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新方向。要謀劃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模式,構建緊扣時代脈搏,契合當今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的新型紅色閱讀空間,以開放、智能、多元創新紅色服務范式,以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專業化、品質化為特色打造紅色閱讀服務品牌,提升紅色閱讀空間的感召力,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實現紅色閱讀空間精準服務與高校讀者的良性互動。
紅色文化銘刻著百年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前赴后繼、英勇戰斗的光輝歷程,蘊含著中國共產黨牢記使命、艱苦奮斗、不屈不撓、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寄托著中國精神,是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揚民族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力量。通過紅色閱讀所傳遞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識可提升讀者政治素養,堅定讀者政治信仰。紅色文化作為近代以來彰顯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重要文化,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要打造紅色閱讀空間,提升黨史學習教育效能,推進百年黨史故事入腦入心,使讀者深刻領悟紅色文化的思想智慧,提升紅色文化鑒賞能力,堅守紅色文化倡導的價值理念,立志聽黨話、跟黨走,進一步打牢思想根基,推進讀者“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從黨的苦難輝煌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精神密碼,探究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救中國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堅定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高校圖書館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有利于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實現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并存,政治價值與文化價值同在。
提高高校圖書館領導對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新思路、新模式、新策略的認識,將紅色閱讀空間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重中之重,精準施策,加大紅色文獻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科技投入、人員投入,同時加強隊伍建設、資源整合等方面工作。構建規范有序的紅色閱讀空間管理,統籌規劃,創新管理制度,精準施策,構建長效機制,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實現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校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不斷健全紅色閱讀空間的績效考核標準,完善考核評價及獎懲監督機制,因館制宜構建科學有效的紅色閱讀空間管理制度,成立紅色閱讀空間考核領導小組,利用年度大數據報告開展考核評價,分析和評估文獻流通率、入館人次、借閱排行榜等服務情況,通過閱讀量、閱讀率、閱讀面等指標考核成效,針對考核評價結果,建立紅色閱讀空間制度化反饋機制,指導未來的空間改造實踐。研究制定相關的激勵制度,將閱讀空間考核評價結果與考核評價對象的工作績效掛鉤,促使考核評價對象不斷提升閱讀空間服務能力。成立紅色閱讀空間服務委員會,構建學校、圖書館、院系三級組織體系,完善學校、圖書館、院系協同參與、聯動管理的機制。紅色閱讀空間與黨建工作有機結合,協同提高紅色閱讀空間的政治站位和影響力,設立社團組織,集思廣益,創新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能。定期舉辦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系列閱讀活動,將紅色閱讀空間服務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讓紅色文化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特色品牌,讓紅色經典閱讀成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指路明燈。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黨委組織部與圖書館聯合打造了“紅色經典閱讀主題空間”,各部門或二級學院,如需在紅色經典閱讀空間內組織紅色主題活動,可提前填寫預約使用申請表。圖書館會同黨委組織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擬定并采購紅色書籍,全體師生可在圖書館工作日開放時間內到該空間內自主閱讀。該主題空間所有書籍目前僅供室內閱覽,不外借[6]。
裝修風格以紅色文化為主題布局,空間內設立紅色文化主題背景墻,裝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畫像,配以毛主席語錄、五星紅旗、黨旗,有關黨史、中國革命史相關的著作、報紙、革命回憶錄和口述歷史資料音視頻、紅色文化相關研究成果、革命遺址名錄、英烈譜等紅色文獻資料,按照專題分類擺放文獻。對于紅色文學作品,如《可愛的中國》《青春之歌》《紅旗譜》《紅巖》《紅日》《艷陽天》《創業史》《林海雪原》《山鄉巨變》《保衛延安》《小兵張嘎》等[7],可以附微書評便于讀者擇書而讀。
丹東市圖書館抗美援朝主題空間布局,以抗美援朝主題貫穿裝修風格,整體文獻布局分為紙質文獻區、圖片區、報紙區、視聽區4 個區域,系統收集有關抗美援朝專題的紙質文獻、圖片集、畫冊、報紙、電子文獻以及視聽文獻。1950年至1958年間與抗美援朝戰爭相關的報紙,如《人民日報》《解放軍日報》《遼寧日報》《丹東日報》等囊括其中,針對抗美援朝主題內容分別設立抗美援朝英烈榜、抗美援朝人物傳等多個專題。為方便讀者隨時觀看視聽文獻以及打印復印,空間還配備網絡節點、投影儀、電腦、打印機及復印機等設備[8]。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智能虛擬紅色閱讀空間,利用人工智能開展紅色閱讀智能咨詢、智能語音導航、智能文獻資源檢索等服務,同時利用QQ群和微信微博等創建虛擬社群,打造集數字沖浪、閱讀交流、社群生活、智能應用等服務于一體的紅色閱讀空間。構建紅色文化數字影像室等新型虛擬體驗空間,開展線上體驗服務,制作紅色故事時光墻、紅色革命人物浮雕墻等,將革命先輩英雄事跡制作成虛擬場景,進行場景再現,構建線上紅色文化閱讀數據庫,以音視頻直播或錄播紅色閱讀空間等方式,促進快手、抖音短視頻、微傳播和融媒體平臺有機結合。
針對建黨百年和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重要節點,可配備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料,成功發揮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以史鑒今,打造VR 紅色文化體驗館,讓讀者見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通過穿戴設備在場館體驗先輩們浴血奮戰的經歷,如紅軍長征虛擬再現體驗區等[9]。通過建立線上閱讀群、閱讀社區等方式,加強校內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大學生之間的紅色閱讀分享與交流。
高校圖書館可組建紅色閱讀空間專業化服務團隊,跨部門合作構建紅色閱讀空間服務共同體,借助社會資源開展跨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紅色閱讀空間服務共贏機制。研究紅色閱讀空間的理念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并做出前瞻性規劃,科學論證紅色閱讀空間服務的目標、模式、特色,制定科學的紅色閱讀空間服務策略。采取豐富多彩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培訓服務館員,加強導讀技能培訓,館員要熟悉紅色閱讀空間館藏資源及其信息推送技巧。提升館員的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意識和能力水平,創新服務范式。如,結合黨史教育需求,完善紅色閱讀空間服務預案,以新技術應用優化服務模式,推出好文分享黨史故事,并開展讀黨史征文等活動,讓讀者見證并感受百年大黨的磅礴精神偉力。對館員加大紅色閱讀服務培訓力度,積極開展服務,挖掘紅色文化的精髓要義,在學思踐悟中提升對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戰略地位的認識,鑄就使命擔當,講好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故事,再現百年大黨苦難輝煌的歷程,創建紅色文化服務品牌,為讀者提供高品質的紅色閱讀空間服務。
以顏值與內涵并重創新紅色閱讀空間服務。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紅色閱讀空間的設計焦點放在人文關懷上,傳承紅色文化的人文精神內涵,關注讀者閱讀體驗,強化人性化和個性化服務。利用信息技術精準定位目標讀者,建立目標讀者個人信息資源數據庫,根據不同層次目標讀者的服務需求開展差異化、個性化紅色閱讀空間服務。將直播、AR 等技術融入紅色閱讀空間服務,運用多媒體投影、VR、裸眼3D和抖音微視頻等展播打造沉浸式紅色閱讀體驗。策劃百部紅色主題文獻閱讀空間服務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送紅色文獻,開通直播與讀者精彩互動,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重溫紅色經典,回望中國共產黨舉世矚目的革命史,身臨抗戰場景,領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徜徉于長征途中,體驗長征的精神偉力,走進莊嚴的遵義會場,體驗挽救中國革命、挽救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會議氣氛,使讀者充分感受沉浸式學習體驗[10],激活沉睡的紅色館藏文獻,以沉浸式紅色閱讀推廣的形式讓讀者體會到紅色文化之美。
例如,嘉興學院圖書館為加快紅船文獻數字化建設,完善紅船文獻數據庫,設立紅船文獻室,在室內懸掛與紅船精神有關的革命人物圖像、名人名言、歷史故事等,通過視頻、音頻、網絡等載體讓大學生了解紅船精神和紅船文化,營造濃厚的紅船文化育人氛圍[11]。
為給讀者創造更好的紅色人文環境和紅色文化體驗,圖書館可針對紅色閱讀空間服務,構建紅色微信公眾號,策劃紅色專題講座,組織紅色專題研討會、紅色人物報告會,構建紅色視頻資源庫,放映紅色經典電影,開展“喜迎建黨百年,重溫紅色故事”讀書、征文、書評影評活動,講述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凝聚紅色力量。充分利用新型紅色文化產品,如VR 紅色文化體驗館、“1927·廣州起義”等沉浸式演出、“沖鋒吧!紅軍”紅色游戲、四大會址紅色游等[12],為讀者帶來心靈震撼和全新體驗;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還原紅色文化真實場景,加強不忘革命初心和牢記民族復興使命的思想教育。
優選對紅色作品內涵的解讀具有很深造詣的紅色經典名作家、知名閱讀推廣人、高校知名教授、知名校友等作為領讀者,開展高質量的紅色閱讀推廣,讓大學生充分品悟紅色經典中蘊含的真理,以閱讀空間服務領讀者賦予紅色經典傳播的人文內涵。
利用閱讀空間系統地收集和管理各類紅色文獻,按照專題分類做好紅色資源專藏建設,如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相關紅色文獻,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相關文獻,黨和國家領導人、革命先烈人物的著述,革命根據地出版的紅色書刊,革命先賢的資料等,包括原件、實物、文稿、檔案、批注、圖書、報刊、卡片等紙質資源以及音視頻資源在內的數字資源。構建高校圖書館紅色專藏數據庫,推進高校圖書館館際紅色資源共建共享。
高校圖書館要強化對紅色閱讀空間服務重要性的認識,構建長效機制,力求可持續發展,把紅色閱讀空間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重要途徑去真抓實做,將紅色閱讀提到閱讀推廣重要議程上來,提升紅色閱讀空間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高校圖書館應提供面向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需求的紅色閱讀空間服務,做優做實高校圖書館紅色文獻資源基礎,增強智能技術保障,實現空間建設風格與人文精神價值內涵共存。提升紅色閱讀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品質,充分滿足紅色閱讀空間服務需求,以信息技術推進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融合,重視硬件建設,充分利用軟件管理系統及智能化設備深度挖掘數據功能,提升空間利用效能。
目前,高校圖書館館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紅色閱讀空間服務專業化技能亟待提升。許多館員的思想觀念還處于傳統服務階段,因此應提升其對紅色閱讀空間服務的創新性、重要性認識,加強館員隊伍空間服務技能培訓,尤其是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融合所需的多種信息技能,以打造與紅色閱讀空間服務相匹配的專業人才隊伍。
紅色閱讀空間服務要以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特色鮮明為原則,要根據本館紅色文化資源狀況、服務對象、服務條件等搭建與之相匹配的紅色閱讀空間,突出紅色主題特色。高校圖書館要加強與社會各界聯合,構建紅色經典閱讀共同體,激活紅色經典閱讀,掀起全社會紅色經典閱讀新浪潮[13],探索實體紅色閱讀空間和虛擬紅色閱讀空間的聯動建設模式,力求實現實體紅色閱讀空間與虛擬紅色閱讀空間的完美融合,打造多元智能的紅色閱讀空間,如紅色共享空間、紅色藏書空間、紅色交流空間、紅色體驗空間等,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精心設計紅色閱讀空間,讓紅色閱讀空間服務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其與讀者的黏性,推動高校圖書館紅色閱讀服務轉型,推進紅色閱讀空間服務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