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玉,畢方杰
(1.濱州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2.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淄博市中心醫院心內科,山東 淄博 255000)
2017年,Huang等[1]在《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雜志上報道了1例心衰合并左束支傳導阻滯(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的擴張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女性患者,該患者紐約心功能分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IV級、超聲心動圖提示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為32%、心電圖提示QRS時限為180ms?;颊呓浰幬镏委煙o效,心衰癥狀反復發作,經評估后行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手術過程中左室電極導線無法植入,方案改為HBP,但HBP至10V時仍無法糾正LBBB。作者遂將電極導線向心室側移動約15mm,在希氏束遠端將導線深擰至間隔左側面,在阻滯部位遠端奪獲了左束支。起搏閾值低至0.5V/0.5ms,QRS波的間期為32ms,波形態呈右束支傳導阻滯(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圖形。術后1年隨訪時患者起搏閾值穩定、心功能明顯改善,左室舒張末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由76mm降至42mm,LEVF由32%提高至62%,血清B型利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濃度從577pg/mL降至20pg/mL,心胸比由67%降至55%,NYHA分級由Ⅳ級改善至Ⅰ級。該個案報道為中國原創,首次提出了左束支區域起搏的概念,是起搏領域的一個重大創新,生理性起搏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為心動過緩及心衰患者的器械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
2018年相關研究集中在LBBAP臨床可行性方面。Chen等[2]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共納入40例行起搏器植入或CRT的患者,其中20例為LBBAP、20例右心室起搏(Right ventricular pacing,RVP),包括2例心衰合并LBBB患者,LEVF分別為22%和35%,QRS時限分別為178ms和168ms。結果顯示,LBBAP與RVP在起搏閾值(0.73±0.20)V vs.(0.61±0.23)V、阻抗、感知方面無明顯差異,但LBBAP組的QRS時限顯著窄于RVP組(111.85±10.77)ms vs.(160.15±15.04)ms。術后隨訪LBBAP無不良事件發生,電學參數穩定,起搏QRS時限較植入時無明顯改變(113.58±14.31)ms vs.(111.85±10.77)ms。2例心衰患者合并LBBB患者均通過LBBAP糾正了傳導阻滯,QRS時限分別縮窄至120ms和128ms,LVEF提高至38%和37%。該小樣本量研究初步證實了LBBAP在臨床應用是安全、可行的,與傳統的右室起搏具有可比性。同年,Huang等[3]進行了一項小規模單中心研究,結果證實對于心衰合并房顫患者,房室結區射頻消融聯合LBBAP能夠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原因可能為房室結區域消融靶點空間大、操作難度小、消融后起搏閾值穩定。這些研究證實LBBAP更符合生理,對實現生理性起搏的算法有重要價值。
2019年LBBAP相關文獻明顯增加。首先Huang等[4]總結了左束支起搏的經驗,左束支起搏的定義及植入方法系統地描述了有關左束支起搏的定義、特征和操作步驟。Chen等[5]人發現LBBAP也可分為選擇性和非選擇性,近端選擇性LBBAP可記錄到逆傳的His電位和前傳遠端束支電位,這與HBP是一致的。Wu等[6]上發表一病例報告,該患者為一度房室傳導阻滯伴RBBB,RVP術后5年LEVF顯著下降,行LBBAP后患者心功能明顯改善,但QRS波形仍為術前的RBBB圖形且QRS時限未變(160ms),進一步提示了QRS形態而非時限是電同步性的主要指標,這與Vijayaraman[7],Chan[8]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Zhang等[9]報道了小樣本的LBBAP的臨床應用,該研究納入了11例LEVF下降伴LBBB的心衰患者。經LBBAP治療后QRS時限從180.00ms縮短為129.09ms,而左室激動時間從108.18ms縮短為80.91ms;多普勒3D成像顯示左右心室12個節段組織同步性較術前明顯好轉;術后6.7個月隨訪發現患者起搏參數穩定,心功能、BNP、LVESD及LVEF明顯改善,未發生電極脫落、室間隔穿孔、冠狀動脈損傷等相關并發癥。而Zhang J[10]等發表了另一項納入44例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探討了LBBAP與RVP優劣,結果顯示LBBAP手術時間長(90.10min vs.61.57min)、X線曝光量增多(15.55min vs.4.67min),起搏閾值增高(0.68mv vs.0.5mv),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對于術前存在LBBB的患者,LBBAP能夠明顯減少QRS波間期(119.86ms vs.168.43ms),而RVP則增加了QRS波間期(135.19ms vs.93.62ms)。因此作者認為LBBAP起搏QRS間期短、參數穩定、手術成功率高,臨床應用前景良好。Hasumi等[11]研究證實LBBAP圍手術期無明顯并發癥,總植入時間較HBP短;而Chen KP等[12]的研究認為判斷LBBAP要根據腔內和體表心電圖而不是單純解剖定位,且LBBAP可使合并LEVF降低伴LBBB的心衰患者獲益。Hou等[13]比較了LBBAP、HBP和右心室間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3種起搏模式對左心室同步性(QRS時限、左心室達峰時間、SPECT檢查左心室機械同步性)的影響,結果顯示LBBAP可實現與HBP相似的左心室機械同步性,且在平均4.5個月的隨訪期中發現LBBAP閾值較HBP低且穩定,因此作者認為LBBAP在臨床應用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對心動過緩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WangS等[14]發表了一項納入房顫合并心衰患者接受房室結消融的研究,該研究驗證了把起搏導線固定至左束支可為消融提供充分的空間,避免起搏位點和傳導束的損傷并減少不良預后。Li等[15]發現LBBAP的成功植入率為90.9%,術后急性期1例患者出現室間隔穿孔。Vijayaraman等[16]發現LBBAP的成功率為93%,3例術后出現心室電極脫位,3例出現室間隔穿孔,1例患出現心包填塞,此外少部分患者術后可出現三尖瓣反流程度加重的情況。作者強調由于LBBAP需穿間隔部,需要關注冠脈損傷、導線斷裂等風險。對于LBBAP、Hu等[17,18]在2019年開展了兩項臨床研究,他們發現LBBAP更適合房室傳導阻和滯RBBB患者,而對于先天性心臟病或希氏束異常的兒童患者,LBBAP是生理性起搏的唯一選擇。Li等[19,20]研究發現LBBAP可完全糾正LBBB且不會造成左右心室不同步,有替代CRT的可能性,尤其適合無心衰的緩慢性心律失?;颊?。他們進一步研究證實LBBAP成功率為80.5%,失敗原因大多為術中心室電極不能成功到達間隔左心室心內膜面,但手術一旦成功,術后極少出現失奪獲、電極脫落及室間隔穿孔等并發癥。此外如有適應證,LBBAP可作為左室電極導線植入失敗及CRT無反應者的后備治療方案。
2020年LBBAP的研究更加深入。Jiang等[21]研究認為具有典型的左束支傳導阻滯心電圖形是LBBAP成功的獨立預測因素。Huang等[22]在發表了一項包含6家中心參加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在LBBB合并LVEF<50%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LBBAP成功率達97%,QRS起搏間期由基線169下降至118,術后1年75%患者LVEF提高到50%以上,終末隨訪未見導線脫位、閾值增高、感染等不良事件。Salden等[23]進行了一項短期研究,該研究納入了27例患者,左心室心內膜間隔部不同部位起搏可改善血流動力學和電學再同步,結果不次于BVP和HBP,這有助于了解LBBAP的臨床療效。同樣,Li等[24]以進行了一項小樣本量的合并LBBB患者的研究,分別將LBBAP與BVP進行對比,結果均顯示在QRS時限縮短、LVEF改善程度等方面LBBAP均優于BVP。Vijayaraman等[26]報告了一項國際多中心、回顧性研究。該研究入選了325例患者,平均隨訪6個月。結果顯示LBBAP成功率85%,臨床反應率為72%,超聲心動圖反應率為73%,31%患者表現為超反應。Su等[27]對117例慢心室率合并窄QRS的患者行LBBAP,其中98.3%的患者可記錄到左束支電位,92.3%的奪獲閾值小于1.5V/0.5ms,平均奪獲閾值(0.67±0.25)V/0.5ms,心室感知為(11.31±5.43)mv,起搏QRS時限為(111.4±10.3)ms,隨訪1年起搏參數穩定。Cai等[28]運用超聲心動圖證實LBBAP在維持左心室的同步性方面優于RVSP。Vijayaraman等[29]對20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后需起搏或再同步治療的患者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HBP的成功率為63%,而LBBAP具有更高的成功率93%,LVEF由35%提高至42%。Wang J F等[30]對131例患者進行了前瞻性研究,與RVSP相比,LBBAP的QT間期較短,且離散度及校正離散度均較低,這表明LBBAP具有更佳的去極化復極儲備,有助于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2021年LBBAP的研究進入深水區,涉及更多的臨床細節。Wu等[31]進行了一項非隨機觀察研究,比較了LBBAP、HBP、BVP在符合Strauss標準的LBBB患者中的療效,結果顯示LBBAP臨床療效與HBP相似,術后1年超聲心動圖超反應率(LVEF≥50%)均優于傳統的BVP。安貞醫院Zhang等[32]發明一種新型的9分區簡化了左束支起搏方法,該方法不需要復雜的電生理儀器,手術時間顯著低于傳統的LBBAP。邵逸夫醫院Zhang等[33]認為完全奪獲的LBBAP非常復雜且臨床成功率較低,在他們研究中完全性的LBBAP僅為20%,部分LBBAP為56%,23%的患者則為深室間隔起搏(Deep septal pacing,DSP),但是通過該研究人們可以了解不同類型的LBBAP在電生理表現上的異同及其可能的機制。在植入導線方面,DePooter等[34]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證實stylet-driven導線(SDLs)可行性、安全性及起搏等方面與傳統的lumen-less導線(LLLs)相似。Vijayaraman等[35]進行了一項LBBAP在CRT方面的國際協作化研究,結果顯示LBBAP起搏閾值顯著降低且及穩定性顯著提高,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臨床和超聲心動圖結果,LBBAP可作為CRT的一項安全而有效的替代方案。Wang S等[36]對QRS波時限正?;颊叩腖BBAP電生理及機械特征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LBBAP反應患者與未反應者在機械同步和室間電同步方面無顯著差異,但LBBAP反應者顯示更佳的左心室電同步性。Ye等[37]進行了一項中期研究,評估了房顫患者應用HBP和LBBA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結果顯示HBP和LBBAP可應用于同一房顫患者,且患者在兩種模式中可采用一種并根據情況進行切換,但在6個月的隨訪中LBBAP的療效更好、參數更穩定。Heckman等[38]對比了LBBAP與LVSP的心室同步性差異,該研究共納入50名患者,心電圖與心電向量圖均提示LBBAP改善心室同步性方面優于LVSP。
從以上參考文獻來看,LBBAP幾乎符合所有起搏適應證,同時可操作性強、起搏參數穩定可靠,可以解決傳統起搏方式所面臨的難題,并能夠糾正束支阻滯,有助于心臟再同步化。但LBBAP仍是一項新興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遠期療效情況還需大樣本、雙盲、隨機對照研究驗證。相信隨著科技發展和臨床資料的積累,LBBAP將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使更多的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