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舒靜,劉臘梅,王琪,楊慶華
(1.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小兒呼吸免疫科護理單元/四川大學華西護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出生缺陷與相關婦兒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1)
BOPPPS模型是北美地區高校教學技能培訓(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ISW)提出的一種有效的課程設計模式,旨在提高教師的授課技能,該模型起源于加拿大,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模塊化分解,在教師培訓過程中采用微型教學方式進行演練,讓教師通過小規模短時間的高強度演練來重新審視并改進教學過程,從而確保既定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1]。BOPPPS模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是一種注重教學互動和閉環式反思的教學模型[2]。BOPPPS模型以人注意力維持的特點為依據,將課程分為6個階段,分別為導入(Bridge)、目標(0bject)、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ion)、后測(Post-Assessment)以及總結(summary)6個模塊[3]。導入階段引出課程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目標階段明確教學內容;前測部分對學生的預備知識進行評估,并通過測試快速掌握本堂課程的重難點內容;參與式學習鼓勵讓學生積極參與問答,加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后測部分通過測試完成對課程的學習內容回顧,加深印象,并對學習效果進行評估;總結部分簡單的對課程內容進行回顧性總結,再次回顧教學中的問題及重難點[4]。
《兒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教育的主干課程,隨著我國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社會需要大量的優質兒科護理人才,然而,當前《兒科護理學》課程大部分教學仍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評判性思維能力[5],《兒科護理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鑒于目前的醫療環境及兒科患兒的特點,臨床護理實踐教學環節很難有效開展[6],且目前大多家庭為獨生子女,職業院校的學生年齡普遍在18歲左右,缺乏對兒科相關特點的了解,因此,為了激發學生在兒科護理學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本研究于2020年春季學期將BOPPPS教學模型引入到兒科護理學教學中來。
以某職業院校2018級2019至2020學年護理系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1-4班134名學生為實驗組,其中男生23名,女生111名,年齡(18.24±1.59)歲。5-8班138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生16名,女生122名,年齡(18.11±1.58)歲。兩組學生基線資料比較(見表1),年齡、性別、戶口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學生基本情況比較統計
本研究采取整群隨機對照試驗。《兒科護理學》作為護理教學的必修課程,共計44學時,每周為4-8學時,每次教學4學時。對參與兒科護理學授課的教師進行BOPPPS教學方法的培訓,教案書寫均根據BOPPPS模型進行書寫。導入(Bridge):根據授課內容選擇一種適宜的導入方法,例如案例導入、視頻導入、圖片導入、情景導入、故事導入、數據導入等。目標(0bject):根據兒科護理學教學目標引入每次授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前測(Pre-Assessment):由授課老師根據教學內容以問卷星或雨課堂的方式對學生的理論掌握情況進行摸底測試。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ion):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小組學習、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后測(Post-Assessment):由老師根據前測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并根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存在的疑難點或者新問題進行后測,以加深及鞏固學習情況。總結(summary):最后由老師及同學一起針對本次課堂的教學重難點進行強化歸納學習,加深記憶。
實驗組及對照組的授課教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時間、考核內容均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模式,實驗組采用BOPPPS模式進行教學。
1.2.1 實驗組
實驗組的教學課程均按照BOPPPS模型進行教學設計,每次教學內容均按照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六部分進行,最后進行教學滿意度的測評,通過期末考核測試該課程的學習效果。
1.2.2 對照組
對照組的教學課程均按照傳統方法進行教學,即通過PPT展示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以學生上課聽,教師教授為主,最后進行教學滿意度的測評,通過期末考核測試該課程的學習效果。
(1)教學滿意度的調查,采用自設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發放進行教學效果評價,共包含兩部分內容,基本信息和教學質量滿意度,共9題,均采用Likert10級評分。(2)記錄兩組學生的《兒科護理學》期末理論測試成績。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學生在基礎資料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學生在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符合需求、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方式適宜、兒科護理學教師教學態度良好、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4個條目中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在兒科護理學教師的教學表達能力、兒科護理學課程的時間安排合理、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幫助和啟發、學生對兒科護理學課程的喜愛程度、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豐富生動、兒科護理學終末測評等6個方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應用效果比較(±s)

表2 兩組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應用效果比較(±s)
比較項目 對照組(134) 實驗組(138) t值 P值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符合需求 9.1±1.576 9.05±1.912 0.253 0.801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方式適宜 7.81±2.239 8.91±2.052 -4.253 0.316兒科護理學教師教學態度良好 9.15±1.688 9.25±1.722 -0.505 0.614兒科護理學教師的教學表達能力 8.37±2.172 9.14±1.831 -3.172 0.002兒科護理學課程的時間安排合理 8.16±2.224 9.22±1.807 -4.323 0.000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對我的幫助和啟發 8.04±2.227 9.15±1.700 -4.618 0.000我對兒科護理學課程的喜愛程度 8.10±2.235 9.22±1.621 -4.741 0.000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豐富生動 7.96±2.261 8.93±2.111 -3.695 0.000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 8.72±1.780 8.95±2.030 -1.005 0.316兒科護理學終末測評 73.23±21.776 91.93±7.592 -9.403 0.000
由上述統計資料不難發現,在不同教學模式下,兩組學生的終末成績及滿意度不同。實施BOPPPS教學模式實驗組的學生在兒科護理學教師的教學表達能力、兒科護理學課程的時間安排合理、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幫助和啟發、學生對兒科護理學課程的喜愛程度、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豐富生動、兒科護理學終末測評6個方面均顯著高于傳統教學模式組的學生。說明采用BOPPPS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兒科護理學的喜愛程度及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還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符合需求、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方式適宜、兒科護理學教師教學態度良好、兒科護理學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四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從側面反映了兒科護理教學的難點,由于醫療環境和兒科專業的特點,兒科護理教學很難在臨床廣泛展開,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有一定的影響,從而會使學生在接受兒科護理學相關內容時產生一定的難度,因此,開發更多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促進兒科護理的教學也是未來研究和探索的熱點。
近年來教學方法成為了護理教育的研究熱點[7,8],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逐漸形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各種教學方法應用于護理教育中,如情景模擬、翻轉課堂、案例教學、小組學習等。BOPPPS作為一種教學模式,通過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為主[9],目前,BOPPPS教學已廣泛運用于各類教學中,如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臨床帶教、科室培訓等等[11,12],但在兒科護理職業院校的應用較為少見。
兒科護理學作為必修課程,該課程的難點在于兒童分為多個年齡階段,疾病繁雜,不同年齡階段的護理要點不同,且由于社會醫療環境的嚴峻,大部分學生學習兒科學都只能是以理論學習為主,沒有足夠的臨床見習時間,這增加了學生在學習時的困難。BOPPPS作為一種有規律的教學模型,以前測后測的方式,通過做題來強化和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以案例、視頻、圖片等形式導入激發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型運用到兒科護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兒科護理學儲備人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