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博,吳婧儀,張子睿,王藝璇,周文斐,張淑琴,梁曉東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5)
中醫藥高等教育始終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同向同行,事關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事關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其改革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新的形勢和更高要求。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打造能滿足社會健康需求的高層次中醫臨床類人才。對此,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和科學考核方式尤顯重要,體現在中醫臨床類學生的基礎課程學習中,即應著重提升其“理法方藥”一體化的駕馭能力。
大量中醫藥教育工作者開展了諸多針對實踐教學和過程考核的研究。鐘喈[1]從古代醫學考核制度出發,深入分析當時醫學考核體系呈現出的特色,發現古代醫科舉非常重視考生的實踐能力,規定必須進行診療方面的測試,并通過觀測患者病情的變化來評定考試的優劣。胡方林等[2]針對中醫學基礎課程傳統閉卷考試存在的弊端,根據課程性質、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因素,進行計算機無紙化、書寫小論文、實驗教學考試等綜合性的考試改革,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綜合分析、歸納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推動了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余磊等[3]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采用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過程性考核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學與評價的一體化,通過靈活有效地調控教學策略,提高了學習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周雪梅等[4]研究認為好的評價體系應具有以下優勢:有利于本課程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中醫四診采集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中醫辨證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閆穎等[5]認為《中醫診斷學》問診實訓教學,應以強調實訓教材的編寫、強調問診技能方法的訓練等為著手點,提高問診的教學效果。魏紅等[6]在系統分析脈診客觀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結合中醫整體觀、動態觀、平衡觀及現代脈診技術,將“新型三探頭中醫脈診信息系統”與中醫特色的脈象信息采集、分析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新思路,搭建中醫脈學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使脈診客觀化研究能真正有效地服務于中醫臨床。劉立萍等[7]認為《中藥學》多元化考核方式突破了期末考試單一的終結性考核方式,采用以傳統期末考試為核心、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包括學生出勤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歌訣背誦、背記章節功效、閉卷期中考試、中藥材飲片認知等,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習成績。馮晟楠[8]在中醫專業中藥學實訓課程中通過“感官教學法、驗證學習法、第二課堂教學法、參觀學習法、競賽考核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趣味與知識相結合,實訓與考核結合,極大地豐富了中藥實訓課程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姜開運等[9]通過“期中考試-飲片識記-期末試卷”三位一體考試模式,使學生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認知了常用的中藥材飲片,增加了學習興趣,切實提高了教學質量,為今后的臨床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趙黎等[10]利用網絡平臺,將模塊化設計理念引入方劑學的教學考核中,可發揮其靈活性、開放性與多層次性的特點,從而規范方劑學教學評價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與批判精神。孫曉霞等[11]認為在中醫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考核可以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和指導,管理并監控學生的學習,及時反饋學習信息;以便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改善教學時空相對分離的狀況。
當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發展應在傳承中體現創新性,在創新中體現時代性,在規范中體現發展性[12]。但是,諸多學者在中醫學基礎課程中進行的實踐教學和過程考核改革均沒有體現“理法方藥”融為一體:豐富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方法需要得到合理配置,課程難度、課程深度需要適度增加和擴展。因此,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為中心,按照“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開展中醫綜合實訓考核改革勢在必行。
當前健康中國戰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衛生事業的發展對中醫藥人才培養提出新的挑戰。如何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培養優秀中醫藥人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發展、批判性思維等核心能力素養是中醫藥高等教育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針對中醫藥基本理論難理解、基礎知識難記憶、基本技能難掌握的現狀,開展“理法方藥”四位一體的中醫綜合實訓考核平臺建設是提升實踐能力和優化過程考核的最佳選擇。
《中藥學》上承《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下啟《方劑學》和臨床各科,是中醫臨床類專業的基礎課、橋梁課,作為一門闡述和研究中藥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在中醫學知識體系中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同時它又是中醫辨證施治、理法方藥的重要環節,涉及臨床各科用藥的諸多方面,中藥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臨床水平的發揮影響重大,突出中藥綜合知識的考核能貫穿“理法方藥”的始終。
中醫理、法、方、藥的知識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的四大支柱。
“理”貫穿看病過程的始終,醫者基于對人與自然、生理病理、疾病發生發展的認識,通過四診收集癥狀、體征等資料,并根據這些信息進行辨證和辨病。即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探討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并作出正確診斷。“法”上承于“理”,在辨證和辨病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治則治法。“藥”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藥物,也是組成方劑的基本單位。“方”是根據“理”與“法”,按照組方原則,確定藥物、劑量和劑型,“方”“藥”常常并稱。“方”是連接“理”“法”和“藥”的橋梁,綜合體現了從“理”到實施具體治療的過程。
中醫治療學的完整體系性,決定“理法方藥”四者的密不可分,建設體現理法方藥一脈相承的知識體系勢在必行。平臺借助計算機模擬患者癥狀、體征,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望聞問切的疾病診斷,歸納治則治法,在此基礎上選藥組方,使模擬患者經過治療后得到痊愈。真正做到“診病問疾,深究醫理,理法方藥,應手取效”,實現診斷、辨證、立法、處方、用藥一條龍,中基中診中藥方劑、診斷治療選藥遣方、理論臨床辨病識藥一體化。
(1)中藥藥材。平臺秉持“以學習保證考核效果,以考核提高學習興趣”的原則,借助對藥用植物、中藥材、中藥飲片的辨識考核,鼓勵學生走到百草園、博物館、中藥飲片辨識室中,在實踐中識藥、知藥,增強其對中藥的感性認識,使室內教學與室外教學相結合,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大自然賦予中藥以豐富資源和廣闊天地,在其中,我們可以直觀地認識到藥物法象和中藥藥理之間的聯系。通過目視、手觸,鼻嗅、口嘗,了解其氣、味、色、形、性情,乃至所成之時、所生之地……一一深求,其理可自得知。
平臺將充分利用美麗校園、百草園豐富的藥用資源,發揮學校雄厚藥用植物的優勢,幫助學生夯實基礎,使其對中藥了然于胸,在臨床上信手拈來。
(2)中藥飲片。現代多媒體技術賦予《中藥學》藥物圖片新的活力,但中藥飲片的直觀性不容忽視。中藥飲片是中醫師直接用于臨床辨證施治的工具,其獨特的形態結構與臨床療效的密切關聯性體現了古老中醫的精深智慧,“藥之不同,性味功能自然各異,不可不察也”。以中藥飲片實訓課程為主,結合參觀博物館、校醫院的中藥飲片、標本,加強飲片實訓實踐教學,可使學生通過眼看、鼻聞、口嘗、手觸等感官刺激,對飲片的顏色、性狀、氣味、光滑粗糙、輕重軟硬等特征形成直觀體驗,觀其形、察其色、聞其氣、嘗其味、知其用,進而加深對中藥藥性理論、藥物特點、煎煮方法、使用注意以及簡單鑒別方法等內容的思考和理解。
中藥是中醫服務健康的基本工具。通過構建以《中藥學》為中心的“理法方藥”四位一體中醫綜合實訓考核平臺,發揮《中藥學》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統領、對《方劑學》的橋梁及對中醫臨床課程的輻射作用,真正實現中醫“理法方藥”知識學習從平面到立體、從理論到臨床、從靜態到動態、從結果到過程的融合,體現中醫藥高效、優質服務健康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