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緣,劉倩倩,馬銳,張林,任杰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縱隔腫瘤是指在縱隔內生長的腫瘤,除了食管、氣管、支氣管和心臟生長的腫瘤。由于縱隔多臨近于心臟、氣管、肺、食管及主動脈等重大器官及血管,若腫瘤繼續擴大將對其產生壓迫作用,使患者產生一系列不適癥狀[1-2]。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縱膈腫瘤以畸胎瘤最為常見,另外胸腺瘤、神經源性腫瘤、胸內甲狀腺腺瘤以及支氣管囊腫等也是縱膈腫瘤較為常見的類型[3]。
患者,女,46歲,因“檢查發現前縱隔占位3月”入院。輔助檢查:胸部CT平掃+增強+三維成像,初步診斷:前縱隔內占位,累及右側無名靜脈及右肺,胸腺瘤可能性大。雙肺散在數枚小結節,考慮慢性炎性,個別鈣化。雙肺散在少許間質性改變。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患者手術指征明確,無絕對手術禁忌證,完善術前準備。
2020年06月28日在全麻下經胸骨正中切口施行手術,術中發現:右前上縱隔腫瘤,大小約7.5cm×5.5cm×4.5cm,質地不均勻,呈魚肉樣,質硬,侵犯右側縱隔胸膜及鄰近右肺中、上葉肺組織、主動脈及上腔靜脈根部心包、右側無名靜脈根部、右側隔神經,右側胸腔條索狀粘連。行縱隔腫瘤切除術+右無名靜脈修補術+右中、上肺楔形切除術+肺修補術+胸腔粘連松解術+胸腔閉式引流術。術后病理檢查結果:胸腺瘤(B2型,Massoka Ⅲ期),術后予抗感染(頭孢呋辛1.5g,q8h)、止血(氨基己酸氯化鈉4g靜滴,qd)、祛痰(桉檸蒎腸溶軟膠囊0.3g,口服:tid)、輸血、止痛、預防血栓等治療。
2.1.1 病人的管理
術前一天由心胸外科主持,手術室、麻醉科、超聲科、放射科共同討論病情,重點探討患者在手術中可能出現的疑難問題,為患者制訂安全可行的手術方案。手術室護士與手術醫生對術中所需要的手術器械、物品等進行溝通。術前查閱相關資料,熟悉手術步驟,護士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后.才能與手術醫生密切配合,對發生的緊急突發狀況及時進行處理,保障手術順利實施。合理的人員安排和配置是手術取得成功的保障[4]。該手術安排手術室心胸專業護理人員、心外科專科組長為首的護理骨干配合手術,麻醉科主任親臨指導。
入室后做好病人心理護理,盡量緩解病人緊張、恐懼情緒。嚴格執行三方核查制度及三查七對制度:包括病人身份信息、手術部位標識、術前備血情況及輸血檢查報告,正值新冠肺炎期間,監測病人體溫及核酸檢測結果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嚴格把控生命通路的建立,評估穿刺部位皮膚情況和靜脈條件,在滿足治療需要的情況下,盡量選擇較細、較短的導管[5]。巡回護士為麻醉深靜脈穿刺做好液體通道準備,在滿足麻醉藥物泵人通道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輸液附加裝置。有研究表明導管的連接裝置可導致0.4%的污染機會,增加連接裝置,污染概率將成倍增加,所有的附加裝置應該使用螺口連接,以保證安全連接[5]。做好病人皮膚的保護,骶尾部貼美皮康,枕部使用硅膠頭圈,雙側足后跟使用硅膠墊,保持床單平整無皺褶,預防壓瘡發生。保護好病人眼角膜,雙眼使用輸液敷貼遮蓋。嚴格執行抗生素使用規范,術前遵醫囑合理使用抗菌素及止血藥。嚴格病人體溫管理,開啟手術間空調,調節室溫21℃-25℃、濕度40%-60%;手術床鋪好3M-635全路徑墊毯,接好主機電源,提前30min預加溫。調節輸出溫度至中檔(38±1.5)℃,使熱空氣分布于病人身體周圍,形成一個溫暖的環境,預防低體溫癥,減少病人手術部位感染機會[6-7]。嚴格病人體位管理,仰臥位,肩背部墊高10cm,便于充分暴露手術野。雙側肩部安置固定卡子,術中病人需要左右傾斜防止病人摔傷。卡子與病人身體之間須襯軟墊,防壓傷。
2.1.2 術前物品的管理
常規用物準備:包括儀器、無菌布類、手術器械。準備好心臟專科用物:輸液器(沖肝素水)、紅尿管(皮頭鉗需要)、吸針盒、洗耳球、左、右心房吸引頭(左心房吸引頭未使用)、心臟專用鋇絲紗布、心臟縫針、胸骨鋼針顆和胸骨鋸。高值耗材準備:保溫毯、美皮康、骨蠟、3-0普理靈、4-0普理靈、5-0普理靈(黑針)、大纖絲、切割器及切割釘、10mm人工血管(備置換無名靜脈使用)。
2.2.1 手術中護理配合
器械護士提前30min洗手上臺.整理手術器械,與巡回護士共同仔細清點物品,逐項做好記錄。協助醫生消毒鋪巾,胸骨鋸開胸,遞骨蠟止血,胸骨撐開器撐開胸骨,4-0(20mm縫針)普理靈修補破損胸膜,電刀/超聲刀分離腫瘤組織,備7#/10#帶線提拉血管,切割器切斷腫瘤組織,彎盤/小碗接標本,5-0黑針普理靈修補上腔靜脈與無名靜脈交界處(腫瘤侵犯),3-0(26mm縫針)普理靈修補肺斷端(腫瘤侵犯右肺中葉),使用普理靈醫生打結時,用洗耳球給主刀手上打水防止醫生打結縫線太滑。45℃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止血,檢查是否漏氣,提供吸引功能完好的裝置,及時吸引,避免胸水中的腫瘤細胞播散、種植。常規安置胸腔閉式引流管。術中與醫生同步思維,時刻關注手術進程和手術步驟,及時提醒巡回護士做好手術臺上的物品供應,提高手術團隊間的協作性,提升手術配合的默契程度,為順利完成手術提供保障。嚴格執行無瘤技術,標本放置在隔離區,不可用手直接接觸標本,在拆卸、更換釘倉或者釘匣的時候手不能直接接觸,將接觸腫瘤的器械及紗布也放于隔離區,不可重復使用于其他正常組織。腫瘤切除及肺修補后,關閉胸腔前,更換手術器械,所有手術人員更換手套,手術切口周圍加蓋無菌巾。清點物品,逐層關閉胸腔。
巡回護士嚴密觀察病人生命體征,保證液體通暢無滲漏,負極板粘貼在肌肉豐富處且皮膚無破損,確保與粘貼部位皮膚完整而緊密接觸,其長軸應與身體的縱軸垂直且靠近手術區域,嚴防皮膚灼傷,在不影響手術使用的情況,電刀的功率設置在最低值,以保證使用安全。嚴格手術間環境管理,控制參觀人數,參觀者與手術者的距離應大于30cm,不可在室內隨意走動,有研究表明人體靜坐時每分鐘可散布塵埃105個,輕微活動時為106個,快步行走則是107個,因此盡量減少人員活動,減少開門次數是為病人保持潔凈環境的一項關鍵措施[8]。
2.2.2 麻醉醫生配合
病人提前30min接入恢復室,行左側橈動脈及左側頸內靜脈穿刺。入手術室后常規麻醉誘導,插入雙腔氣管,手術開始后,一個靜脈通道輸注肝素防止血栓,用量12500u/500mL 0.9%氯化鈉溶液,40滴/min,監測ACT:147s,收縮壓80-90mmHg(平均動脈壓50-60mmHg),中心靜脈壓8-10mmHg,血氣分析顯示:呼氣末CO235-40mmHg,氧飽和度大于95%,病人體溫36℃-36.5℃。術中輸入液體2000mL,出血150mL,尿量500mL。
術后三日隨訪,病人精神佳,傷口愈合好。遵醫囑出院后定期換藥,十日后切口拆線、兩周后拆除引流管縫線(告知病人詳細時間和地點)。術后壹月后來院放化療。門診隨訪(詳細告知病人醫生門診時間、地點及該科護士站電話),隨訪周期:術后2年內每3-6個月一次,然后每6個月一次;如有不適及時來院就診。
縱隔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胸外科疾病,主要包括胸腺瘤、淋巴瘤、食管囊腫及支氣管囊腫等疾病,其中惡性胸腺瘤和淋巴瘤是常見的惡性縱隔腫[9-10]。縱隔位于胸腔的中部,與很多重要組織器官相連,包括:心臟、食管、氣管及大血管等,因此,其生理結構較為復雜[11]。此病例的成功診治,依賴于多個學科的團結合作,手術難度大、風險大,對手術配合要求極高,術前組織多學科會診。制訂詳實可行的手術方案,做好各項術前準備,重視患者心理護理,進行合理人員安排和配置,術中手術團隊密切配合,及時處理突發狀況,這是保證手術安全并順利實施的關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