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羿,饒恩惠
(江西省圖書館,江西 南昌 330038)
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報告中提出“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4 月8 日,文化和旅游部掛牌成立,標志著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全新時代正式開啟,也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體制環境。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探索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既是自身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文旅融合賦予的時代使命。筆者以江西公共圖書館為例,分析其文旅融合的實踐,以期為我省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提供可能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自20世紀80年代起,國內學界開始對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1)公共圖書館旅游服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徐莉[1]認為公共圖書館是承載國家文化事業的重要場所,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事業在內容與精神層面的引領與指導;劉懿[2]認為圖書館若想在社會發展中繼續保持其重要性,必須轉變服務范式,實現城市文化客廳與公民教育的合理構建與培育。(2)公共圖書館的旅游休閑功能以及開展旅游服務的策略。周立飛[3]就公共圖書館如何開展旅游信息服務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段圣奎、張麗[4]從4個維度解析圖書館旅游的體驗化內涵,進而探討了圖書館旅游開發的路徑。(3)公共圖書館旅游資源特色館藏和數據庫建設。尹美菊[5]從旅游地區圖書館特色館藏數字化建設的意義入手,研究館藏數字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基本思路和基本要求;鄭紅京[6]提出了優化圖書館旅游休閑數據庫建設與利用的策略。(4)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王世偉[7]對文旅深度融合的當代實踐進行了介紹,案例包括了公共圖書館的會展旅游、圖書館作為旅游景點等;徐益波、毛婕[8]以本館文旅融合服務實踐出發,提出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應拓展思路理念、切入地方特色文化、結合自身特點;雙林平[9]總結并提出了圖書館參與到文旅融合中的實踐模式和發展路徑。
國外學者對圖書館的文旅融合也進行了理論思考和研究,如:Eleni Spentza、Anna Kyriakaki[10]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論證了公共圖書館對當地旅游業發展的貢獻;Ksenija Tokic、Ivo Tokic[11]以克羅地亞亞得里亞海旅游發達地區為研究對象,對具有旅游潛力的圖書館資源進行了研究;Elisabetta Bovero[12]論述了文化旅游在圖書館中的應用,對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合作模式的運用進行了探討,還指出圖書館員缺乏跨專業信息的處理能力成為文化旅游的掣肘。
綜上所述,國外關于圖書館與旅游融合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均有較好的基礎,所涉及的學科領域也更為廣泛;國內研究與國家文旅融合政策導向緊密關聯,研究路徑從邊緣性領域逐漸主流化,相關成果的數量增加顯著,多從公共圖書館的路徑研究和發達地區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實踐加以展開。但總體而言,研究者的研究視角較窄,主要集中在融合路徑與案例介紹上;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針對性和指向性不強。本文聚焦江西區域的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的融合實踐,探索江西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的融合發展路徑,希望能為推動江西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的挖掘利用、全域旅游的發展、擴大江西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覆蓋范圍,增強服務的多元性與優質性、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均等化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路。
作為全國最早完成省級文化和旅游部門機構改革的省份之一,江西省積極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之路,完善文化和旅游的頂層設計,出臺《江西省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 年)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江西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探索與旅游的融合實踐。
公共圖書館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建筑外觀、宏富的館藏資源、典雅的閱覽空間已成為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國內外圖書館成為所在地的文化地標和著名景點的案例早已屢見不鮮,如大英圖書館、西雅圖中央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等,國內較為有名的如天一閣藏書樓、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等。江西公共圖書館融入人文景觀模式的有:南昌市圖書館地處贛江江畔,紅墻綠瓦的仿古建筑外形為圖書館增添了人文氣息,并且與滕王閣景區相呼應,館中有景,景中有館,成了南昌文化地標,吸引眾多讀者前去參觀學習;婺源縣圖書館新館的設計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點,選用傳統與現代相融的書房格局,與周邊的茶文化公園等景點共同形成當地的一道文化風景,自2018年10月開館試運營至2019年元旦,讀者超9萬余人。
將圖書館(分館)建到旅游景區,賦予景區更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實踐的重要舉措。國內最早在旅游景區設立的圖書館是廬山圖書館。館區位于廬山景區內部,為西式建筑風格,具有歷史文化舊址與公共圖書館雙重價值。20 世紀80 年代起,廬山圖書館就通過建設、開發旅游文獻資源等方式為旅游業服務。還有位于南昌高新區瑤湖郊野森林公園內的瑤湖書房,是南昌首個創新型公共服務閱讀空間,其優越的環境、現代化的服務、方便的利用條件提升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益。宜春市圖書館明月山分館于2019 年世界讀書日揭牌啟用,是江西公共圖書館嵌入景區的又一成功探索,豐富了周邊群眾和游客的文化生活,為詩與遠方成為明月山的代名詞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動力。
會展旅游通過舉辦或參加國際會議、學術論壇、主題展覽等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提升地區知名度,形成品牌影響力,豐富地區文化內涵,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均先后舉辦了各種會展旅游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公共圖書館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上海圖書館自2002年起已連續舉辦了9屆上海國際圖書館路論壇。該論壇現已成為備受海內外圖情界關注、影響深遠的國際性專業學術論壇,為促進上海乃至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切磋交流的平臺。江西省圖書館積極響應文旅融合政策,連續兩年參加江西文化發展巡禮,現場演示古籍修復技藝與傳統雕版印刷技術,并于2020 年舉行了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江西省旅游集團等共同主辦的江西省第三屆全民旅游消費節暨全省文化旅游消費季活動,為受疫情沖擊的省內旅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共圖書館依托自身資源,建立地方旅游特色數據庫,開展多樣的文化宣傳活動,為當地旅游增添人文內涵。浙江省圖書館在數據庫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其《風景浙江》數據庫,收納了浙江省各個市縣的景點介紹、人文地理信息、民風民俗、特色產品等旅游資料,助力浙江旅游發展。江西省圖書館建立了《江西旅游文化資源庫》,立體化地展示了江西旅游景點的自然、人文和文化資源,滿足人們對江西旅游信息的需求。九江市圖書館建立的《九江記憶特色庫》《鄱陽湖地域文化特色庫》、萍鄉市圖書館建立的《萍鄉文化特色庫》也都設專欄對當地人文、歷史、自然資源、紅色旅游信息、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信息進行了收集,豐富了地方文化旅游的內容。
作為全國研學旅行首批試點省份,江西出臺了《關于推進全省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相關政策。在政策制度保障下,江西公共圖書館利用館藏資源,積極探索研學旅行服務的多種實踐模式,開展了無障礙電影進校園、“童心之旅,樂游中國”“聽我說——我愛我的家鄉”“贛圖悅讀研學營”等系列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成效。景德鎮市圖書館舉辦了陶瓷作品展覽、陶藝手工制作等活動,為讀者提供有地方特色的館內研學服務。萍鄉市圖書館舉辦“小青苗走進圖書館”“尋訪古跡閱讀萍鄉”等活動,引領未成年人加深對圖書館及地區歷史文化的認識。
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又是革命老區,自然、人文、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結合江西省的發展現狀,省內公共圖書館應拓寬思路,采用符合地方發展規律和地方特色的手段推動文旅的深度融合。
空間資源是公共圖書館開展文旅融合的基礎設施保障。文旅融合背景下,到館參觀的讀者人數不斷增加,給讀者的閱讀環境造成沖擊。首先,公共圖書館應利用舊館改造或新館建設的契機,科學規劃、動靜分區,開辟專門的參觀路線,同時滿足讀者的參觀需求和閱讀需求。其次,開辟旅游資源專區。將館內當地旅游相關圖書、電子文獻、圖片等資源集中收集展示,再設立旅游文創展示區、傳統地方工藝展示區等,宣傳本土旅游特色,并推動旅游周邊產業的發展。第三,與出版社、文化企業、社會團體深度合作,共建主題資源專區。如杭州圖書館少兒紅色書房是與出版社一同打造的“館社合作教育基地”,優化配置了圖書館與出版社的資源,推廣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為開展紅色研學旅游提供了目的地。
隨著信息交流的便利,文化的發展邊際突破了行政區劃的限制,也打破了文旅企事業單位間的壁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成為文旅融合的必然趨勢。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可充分利用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并主動推動自身的資源共享。
首先,在空間上加強區域內公共文化單位的交流。目前國內外的公共圖書館新建筑多與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檔案館等以建筑集群的面貌呈現,形成旅游新地標。省內公共圖書館規劃新館建設可主動貼近這種趨勢,在全面評估地方經濟水平、人文習俗、交通狀況等因素的前提下,權衡周邊文旅單位和旅游資源的分布狀況,科學選址,館區建筑風格保持與周邊單位及景區和諧統一。對于已建成的圖書館,可積極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實現文旅雙贏。可打造公交專線,方便與區域文旅單位及景區的互動和交流。如蘇州市相城區書香文旅專線,將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孫武紀念園與蘇州市第二圖書館連接起來。又如石家莊旅游12 路,將河北省圖書館與西清公園、動物園等景區相連。在交通上串聯起圖書館和景區,方便游客到圖書館閱讀,為實現文旅融合提供助力。
其次,應注意與周邊文旅單位共同開發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如興國縣圖書館可與興國革命紀念館、興國將軍館合作,共建興國將軍資源庫。在全面收集興國籍將軍資料的同時,將各自收藏的將軍文獻、文物資料進行整合,深入研究,優化提煉。提升興國將軍在多領域的綜合文化影響力,為興國開展紅色旅游提供資源支持。
地方文獻是圖書館的特色資源,也是服務地方的知識寶庫。圖書館需要充分挖掘館藏地方文獻資源,結合地方文化,提升文化旅游的內涵。第一,搜集、整理、研究地方歷史名人的文獻資料,為開展文化名人旅游提供素材。如有才子之鄉之稱的撫州,擁有晏殊、陸九淵、王安石、曾鞏、湯顯祖等文學巨匠,培育了眾多歷史、地理、醫學等方面的歷史名人。撫州市圖書館作為撫州地區的市級公共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和利用館藏的特色名人文獻資料,匯編歷史名人系列故事,打響歷史名人講座品牌,提高當地文化旅游的影響力。第二,立足地方資源,開發特色研學活動。江西是一方紅色圣土,有著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全省紅色旅游景區有242個,省內公共圖書館可依托江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館藏紅色文獻與地方紅色旅游景區信息,打造紅色研學基地,推出紅色研學游活動,傳揚紅色革命精神。
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市場影響力相對有限,圖書館的關注度不高。為化解這種處境,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文化旅游企業的營銷優勢,謀求業務發展與市場的同軌化。一是以圖書館為目的地的研學活動,可以考慮與旅行社深度合作,將圖書館納入旅行社的研學線路中,推出研學品牌項目,利用旅行社成熟的客戶群體和宣傳陣地,提升圖書館研學旅游的知名度。二是學習博物館的文創商店,與文創企業深度合作,借助專業的文創設計力量,使旅游文創產品與特色館藏元素巧妙融合,既對圖書館進行宣傳,又用精致的旅游周邊反向推動地方旅游業發展。
公共圖書館面臨著大數據時代、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新挑戰。江西省公共圖書館需繼續探索如何深度挖掘自身和本省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實現圖書館服務的轉型升級,探討與文化旅游市場的并軌,使圖書館活動“出圈”,為省內文化旅游注入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