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星 伍 瑛 黃曉梅 廖生武
1.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廣東廣州 510515;2.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法學與知識產權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我國自從1999 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國家不斷健全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1]。使老年人“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但目前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仍未能滿足老年人對健康管理的美好向往和需求,本文從老年人對健康管理需求出發,找準目前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的痛點、難點,進一步進行優化升級研究。
國內外關于老年人的年齡界定有所不同,2002 年聯合國將老年人的年齡界定提高到65 歲,國際上一些國家規定65 周歲以上的人確定為老年人;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 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 周歲,即凡年滿60 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于老年人[2]。本文主要研究中國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因此以60 周歲為界定年齡。
根據2020 年1 月15 日智研咨詢發布的《2019—2025 年中國老年健康服務行業市場全景調查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圖1),預測2020、2030、2040、2050 年我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分別達到2.55 億人、3.71 億人、4.37 億人和4.83 億人,8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分別達到0.29 億人、0.43 億人、0.67 億人和1.08 億人[3]。

圖1 2020—2050 年中國老齡人口測算(來源:智研咨詢)
智慧醫療是最近興起的專有醫療名詞,是一套融合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以患者數據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
2020 年5 月21—29 日,“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時說:“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政治大局穩定。”傳遞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4];2020 年5 月21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通知指出:為改善人民群眾就醫體驗,各地不斷推進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創新發展智慧醫院、互聯網醫院,建立完善預約診療制度等改善醫療服務工作。“通知”還強調:建立醫療、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系統[5]。
智慧醫療采用新型傳感器、物聯網、通信等技術結合現代醫學理念,構建出以電子健康檔案為中心的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將醫院之間的業務流程進行整合,優化了區域醫療資源,實現跨醫療機構的在線預約和雙向轉診,縮短病患就診流程、縮減相關手續、使得醫療資源合理化分配,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醫療[6]。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主要是針對慢性病管理、術后康復管理等[7]。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城市有些社區也將老年人健康管理與疫情防控相結合,開展上門疫情防控衛生宣講、量體溫、送口罩等預防管理模式。
2019 年4 月16 日,中國老齡協會在京發布《需求側視角下老年人消費及需求意愿研究報告》(圖2),此報告是在大數據背景下,中國老齡協會組織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和騰訊公司,以“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為基礎,歷時1 年完成的。報告中指出:隨著社區服務體系的日趨完善,社區養老已成為養老模式的重要方式。從總體來看,在社區養老服務項目中,上門看病服務需求最大,需求率為38.08%;其次是上門做家務,需求率為12.04%;康復護理、心理咨詢/聊天解悶、健康教育服務、日間照料、助餐服務的需求率均在10%左右;助浴服務、老年輔助用品租賃需求較低,需求率分別為4.48%和3.68%。由此可見,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是今后社區養老服務建設的重點[8]。

圖2 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狀況(來源:中國老齡協會)
在此報告的基礎上,對60 歲以上體檢者102 名(其中男42 名,女60 名)進行隨機訪談,進一步了解他們對健康管理的需求,通過調查發現,主要的需求如下:①健康風險評估,如疾病的早期篩查、早發現、早預防;②就醫、轉診等情況的快速綠色通道;③慢性病、手術后、化療后等情況的居家康復指導;④定期復診和上門隨訪服務;⑤上門護理服務;⑥個性化的健康教育、疫情防控、情緒疏導等。
隨著老年人人口比例的不斷提升,我國當前社會進入到高速老齡化的進程[9]。目前我國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水平還不高,仍未能滿足老年人對健康管理的美好向往和需求,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2.1 供需不匹配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對老年人提供的服務大多停留在家政服務和照料的層面,且滿意度并不高,供給結構單一[10]。根本不能滿足老年人對醫療、護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更不能滿足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對健康管理的個性化要求,離“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需求甚遠。
2.2.2 醫療服務差 傳統社區醫療中心專業性醫生數量較少,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缺少醫療資源,床位數量少、人手短缺、醫療設施和裝備不完備,難以滿足各種疾病的康復指導[11]。同時,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關注極少,由于沒有專業資質的心理咨詢師,所以大多數傳統社區醫療中心沒有心理咨詢室,難以滿足老年人心理方面的需求。
2.2.3 服務路徑少 傳統社區醫療中心在為老年人服務方面項目單一、路徑較少,不受到老年人的青睞,因此生意難做,一方面,招聘不到相關的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真正從事此項工作;另一方面,項目規模、工資待遇、未來前景等也吸引不了相關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因此現有的傳統社區醫療中心不能很好地適應老年人不斷變化的需求[12]。
通過對近年來我國關于智慧醫療、智慧型社區養老服務相關文件的閱讀,查閱大量關于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的文獻,并從大數據中掌握未來30 年老年人口數量增長預測,借助“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13]和對102 名來訪者的訪談資料,找準老年人群體對健康管理的真正需求,從頂層設計、多元服務、智慧養老、醫養結合等進行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優化研究[14]。
2015 年開始,國家衛生健康委先后制訂《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5—2017 年)的通知》[15]《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 年)的通知》[16],連續實施兩個3 年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針對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瓶頸”問題,創新醫療服務舉措,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不斷改善人民群眾就醫感受[17]。
2020 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預約診療、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人工智能等智慧醫療服務在應對疫情、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在2020 年5 月21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的通知》[18],進一步建立完善預約診療制度,加強智慧醫院建設,加快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新模式,不斷增強人民就醫獲得感[19]。
3.1.1 頂層設計 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醫院、社區、企業多方合作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智慧醫療新模式。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養老醫療服務事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整合醫院、社區、企業等多方資源,辦好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并將其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進行推進[20]。
3.1.2 合法經營 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機構必須依法注冊,并且對于養老服務申請的條件、線上養老服務的項目、以及養老補貼等應設置統一標準線,使得不同地區的老年人都能得到相同的服務,收入較低的老年人和收入較高的老年人都能得到同樣的高水平服務[21]。
3.1.3 多元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智慧醫療新模式。多元主體參與供給,鼓勵獨資、合資、混合經濟等形式,鼓勵“以社區為主導,醫院為輔助,企業參與供給”的多元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智慧醫療新模式。對于養老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通過對企業進行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的方式,鼓勵企業提供基礎設施供給。同時,倡導研發我國人工智能老年人健康管理新設備,如:人工陪伴機器人、人工應急監控機器人等。同時發動社會組織參與,為老年人進行愛心捐贈、提供幫助[22]。
3.1.4 智慧養老 構建城市社區老年人口數據庫,采用衛星定位系統精準到人,以便處理老年人應急事件。開發“智慧養老平臺及系統”與“智慧養老智能終端”[23]。將醫療服務與個人連接起來,合理配置醫院資源,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等技術,將老年人與醫院緊密聯系起來,老年人線上可以預約、掛號、呼叫等,能夠得到及時地幫助。使得線上平臺與線下相結合,及時解決老人的急診救治、看病需求和康復護理需要等[24]。
①期待政府層面制訂相關的規章制度,明確老年人使用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智慧醫療的各項收費標準和法律規章[25]。以便進一步規范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的管理、執行和監督,避免各種亂經營、亂收費等現象。②智慧醫療背景下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優化有待于多方合力,齊心打造,加快研發,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醫院、社區、企業多方合作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智慧醫療新模式。③期待更多的醫學院的學生(醫學、護理學、心理學等)進入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志愿服務、實踐實習、從業就業[26]。
“智慧醫療背景下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優化研究”是響應國家“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27]的養老服務精神,同時結合城市社區老年人對健康管理的需求,通過文獻分析、數據分析、隨機訪談102 名來訪者等方法,找準目前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存在的痛點、難點。從頂層設計入手,利用現代智慧醫療技術,打造醫院、社區、企業多方合作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智慧醫療新模式。
“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智慧醫療新模式”是目前比較全面、系統、創新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但在法律規章制訂、社會多方聯動等方面有待于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