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良 焦作煤業(集團)新鄉能源有限公司
電力是礦井主要的動力來源,不僅是各類電氣設備的直接動力,也是各類風動工具的間接動力,可以說礦井安全生產一刻也離不開電力。電費在短期可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僅次于材料費,是煤炭企業成本控制的主要對象之一,為了實現對電費的有效管控,有必要對其預算模型進行研究。
煤炭企業電費預算與實際情況差異普遍較大,導致企業不能夠根據預算對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控制。究其原因,一是煤炭企業的質環境普遍復雜多變、同類作業在不同地區施工可能面臨的是完全不同地質條件,施工難度差異大,電力消耗也不相同;二是生產周期長,為了礦井正常生產接續,兩個甚至多個處于不同周期階段的生產線同時進行作業,增加了編制電費預算的難度;三是電費預算編制方法過于簡化,沒有深入結合企業生產實際,甚至直接用前期的噸煤電費乘以預測期的原煤產量來預測總電費。
從長期看,礦井各成本項目都是可以控制的。但受國家法規、行業規范、會計制度等因素影響,有些成本項目不能在短期自主做出較大改變,如薪酬、折舊等成本項目。電費是企業通過管理干預,可以在短期之內實現控制目標的重要成本項目。隨著礦井現代化采煤工藝的不斷發展,機械化、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投入的各類設備會越來越多,電費總成本只會越來越高。而且礦井電力供應渠道通常比較單一,資金支付的剛性比較高。為了能夠及時查找電費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效控制電費總額,及時準確籌措資金進行支付,較為準確測算預測期電費總水平是必須做好的基礎工作。
該模型基于礦井生產作業工作量和用電量之間的性態分析,將生產作業劃分為不同的作業組,在此基礎上研究礦井電費的構成,在建立起電費預算和生產預算的同時保持了電費測算的合理性。同時,根據礦井生產實際,考慮不同生產作業在一個工作日的不同分布情況,將其劃入不同的作業類型,對應不同的平均峰谷電價,進一步提高電費測算的準確度。
首先,礦井電費由電度電費和基本電費共同構成。電度電費由作業組電量和作業組平均電價求和確定,基本電費按礦井最大需量收取,電價為28 元/千伏安/月。分別計算兩種電費后,最終求和得出礦井電費總額C:

其中:Qi代表各作業組的用電總量;Pi代表各作業組的加權平均價格;F為礦井基本電費。
其次,對礦井作業組進行合理劃分。根據礦井各生產作業用電特征,可以將礦井主要生產作業分為以下四類:

?
作業組電量測算采用的是本量利分析法的模型,即將作業電量的構成分為固定和變動兩部分,通過確定固定部分和單位部分,實現對作業組電量的測算。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按照作業類型和作業時段將同類作業視作單一作業,組內各作業的工作量記作向量X=(x1, x2, x3, …, xn),對應的單位變動用電量記作向量A=(a1, a2, a3, …, an),作業組的固定電量部分之和記作f,則作業組電量Q可以表示為:
Q=A·XT+f
其中:XT為作業組工作量向量X的轉置向量。
礦井每日8-16時對各生產系統進行例行檢修,期間各種非必要工作都會停止作業。假設礦井作業在工作時段內是均勻發生的,作業組總耗電量為Q,各電價水平區間占總區間比重為w,設谷段電價為P1,平段電價為P2,高峰段電價為P3,尖峰段電價為P4,電價在全天的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則從某作業組的電費總額Ci的計算過程可知,

因為作業組電費總額等于作業總工作量乘以峰谷電價對時間比重的加權平均價格∑(wi·Pj),所以作業組電價就是峰谷電價對時間比重的加權平均價格
該模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基于原始歷史數據的測算值可能存在一定誤差。通過查看歷史電費資料,發現多種作業的歷史數據有個別期間畸高的情況。因為當期未查明原因,也沒有對數據進行修正。以此類數據為測算依據就會影響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擬合度,造成測量精度下降。為了進一步提高預測精度,必須對歷史數據做一定程度的修正。但修正歷史數據僅從財務角度出發是做不到的,需要有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下一步要加強與相關人員的溝通,排除特殊事項甚至是人為因素的干擾,將歷史數據修正到相對準確的程度,以進一步提高測算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