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玲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創業是推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社會活力的有效手段。2015年起,“創業”一詞就多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7年共享經濟、區塊鏈、比特幣、P2P等領域迅速成為創業風口,無數人以“站在風口上,豬也能起飛”為信條,開始創業之路,并利用機會獲得飛速成長。這些創業者為什么能識別機會?識別到機會后又是如何利用的?
資源基礎理論由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他認為資源是企業間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集合,是一種非永久性資產[1]。Barney提出企業競爭優勢取決于企業內部資源的價值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2]。效果推理理論起源于對有創業經驗者如何創立新企業和新市場的分析,它認為未來并非不可改變,創業者可以通過采取有意識的行為來改變和重塑組織未來。創業者無須事先設定目標,而應該持有“未來不可預測,但可以通過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的觀點[3]。
1.創業警覺性與新創企業績效
Gaglio和Katz在認知圖式理論基礎上,提出具有創業警覺性認知圖式的創業者有更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以識別商業機會,進而取得創業成功[4]。Fatoki和Oni驗證具有高創業警覺性的創業者能使組織有更高的競爭力、創新能力和創業績效[5]。警覺性可以使創業者更加靈活敏銳、更加高瞻遠矚、做出與環境匹配的決策并獲得成功。由此提出:
H1:創業警覺性對新創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
2.機會識別與新創企業績效
對新機會的把握是新創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創造高績效的基礎,創業機會識別是把握機會的基本前提[6]。機會識別能力強的企業能夠從外部環境獲取更多有利信息,創造出新產品或服務,進而取得高績效。本研究認為,新機會的識別象征著新業務和新商業模式的引入,會為組織注入活力和動力,因此機會識別將會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由此提出:
H2:機會識別對新創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
3.機會識別的中介作用
在創業警覺性理論視角下,警覺性企業家可能會采取行動,先于其他人發現和利用現有的和不斷發展的商業機會,進而促使創業成功會[7]。機會識別有助于促進創業者對需求的洞察與分析,實現企業資源與社會需求相匹配[8]。創業警覺性能夠引導創業者更迅速地識別被人忽視的、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由此提出:
H3:機會識別在創業警覺性與新創企業績效間起中介作用
4.效果推理的調節作用
效果推理是創業者以可承受損失為基礎,通過即興實驗,利用利益相關者的先前承諾和權變思想進行決策的邏輯。這樣的創業者以可承受損失為標準來評估機會,從已有機會和可用手段出發,進行重復實驗[3],有助于企業長久生存;他們不斷試錯并利用權變思想靈活修正行動,有助于抓住當下機會;且與利益相關者形成戰略聯盟,為具有創業警覺的創業者識別、利用機會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由此提出:
H4:效果推理正向調節創業警覺性與新創企業績效間的關系
H5:效果推理對機會識別的中介作用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結合上述假設,構建本文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模型
本研究在梳理已有文獻基礎上,提出效果推理視角下創業警覺性與企業績效關系的理論模型,未來可以用創業者調研結果完善此框架。本研究僅考慮同一時間上各因素的關系,未來可探究不同時間點各變量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