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玥,侯 鋒
(1.北京弘毅時尚檢驗有限公司 國家毛紡織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 北京 100026;2.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北京 100020)
羊絨具有優異的保暖、舒適性,其混紡織物既有較好的柔軟度又挺括有立體感,深受消費者喜愛。在實際生產中經常需要對羊絨、羊毛和滌綸纖維混紡染色織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常采用顯微鏡法對羊毛及羊絨進行定性鑒別,由于在顯微鏡下二者的鱗片和細度等特征相似,因此采用該方法鑒別時主觀性較強,對操作人員的經驗要求高,且易產生誤判[1-4]。對于羊毛/羊絨/滌綸混紡深色織物的纖維鑒別,由于染料覆蓋在纖維表面,難以準確區分羊絨、羊毛和滌綸纖維,因此需對染色織物進行脫色處理。本文利用還原脫色的方法,對染色羊絨混紡織物進行脫色處理,探討脫色效果好又不損傷羊絨和羊毛纖維鱗片的較佳脫色工藝,從而準確鑒別羊絨、羊毛和滌綸纖維,對于羊絨混紡染色織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羊毛/羊絨/滌綸80/10/10混紡織物。經緯紗線密度均為33 tex,經向密度450根/(10 cm);緯向密度210根/(10 cm),面密度236 g/m2。
織物樣品共8塊,根據試驗條件分別編號為1#、2#、3#、4#、5#、6#、7#、8#。
保險粉、檸檬酸、氫氧化鈉,均為分析純。
PS-WT2電子顯微細度檢測儀(松下系統網絡科技(蘇州)有限公司),SHA-C恒溫振蕩器(常州國華電氣有限公司),101-0AB型電熱鼓風干燥箱(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
1.4.1 試驗原理
顯微鏡法是通過纖維的外觀特征對其進行檢測鑒別,主要觀察纖維的粗細、鱗片、光潔程度等[5]。脫色是利用脫色劑的化學或物理作用,破壞或溶解附著在纖維表面的染料發色體系,使之失去顏色[6]。本文試驗采用保險粉作為還原性脫色劑,通過破壞染料分子結構中的發色體系達到褪色或消色的目的。如偶氮結構的染料,其偶氮基可被還原成氨基而失去顏色[7]。
1.4.2 脫色試驗
為減少脫色過程中羊絨或羊毛纖維受到損傷,并保持脫色液pH值相對穩定(pH值為6),配置檸檬酸/氫氧化鈉緩沖溶液,配方為:檸檬酸38 g,氫氧化鈉19 g,溶于3 000 mL蒸餾水中,將浴比為1∶40、保險粉含量8%的脫色液置于振蕩器中,放入織物樣品,在一定溫度或時間條件下進行脫色,脫色后的織物用流動水清洗干凈并在低溫下烘干,比較脫色液及織物顏色。
1.4.3 纖維鑒別
采用WlVnt羊毛檢測系統,利用PS-WT2電子顯微細度檢測儀觀察脫色織物纖維外觀特征。WlVnt羊毛檢測系統是常見的纖維含量檢測系統,廣泛用于羊絨、羊毛、兔毛等動物纖維直徑測量及各種天然、人造混合纖維或各種羽絨的鑒別。該系統由計算機、彩色閉路監控攝像機、顯微鏡、打印機及檢測軟件組成。系統采用計算機數字圖象處理技術,可以將在顯微鏡下放大500倍的纖維圖像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便于觀察纖維的形態,判斷纖維類別,實現動物纖維及滌綸纖維等的定性及定量檢測。該系統與傳統的細度測量儀器相比,具有測量精度高、功能齊全、運算速度快、操作簡便、輸出內容完整準確、工作可靠等優點。
試驗設置脫色時間為40 min,對比不同脫色溫度對脫色效果的影響。設計方案為:1#樣品脫色溫度25 ℃,2#樣品脫色溫度50 ℃,3#樣品脫色溫度70 ℃,4#樣品脫色溫度80 ℃。
2.1.1 不同溫度脫色后脫色液對比
不同溫度脫色后織物樣品脫色液對比見圖1。

圖1 不同溫度脫色后織物樣品脫色液對比
由圖1可以看出,1#樣品未發生脫色反應,脫色溫度越高,脫色液顏色越深,主要是因為溫度越高,保險粉的還原活性越高,分解的染料分子越多,染色織物纖維脫色越徹底,有利于纖維的鑒別。通常情況下,在檢測過程中,檢測人員可以通過脫色液深淺直觀的判斷脫色程度。
2.1.2 不同溫度脫色后織物顏色對比
不同溫度脫色后織物樣品對比見圖2。可以看出,織物在相同脫色試劑中經過不同溫度脫色后,具有不同程度的褪色。溫度越高,褪色越明顯,染料從織物上脫離的越多。主要是因為保險粉作為還原劑對染色羊絨混紡織物進行脫色處理后,保險粉的還原性破壞了染料發色基團的分子鍵,從而達到消色或變淺的目的,溫度越高,反應活性越高,反應越劇烈,脫色越充分[8]。

圖2 不同溫度脫色后織物樣品對比
2.1.3 不同溫度脫色后纖維形態
不同溫度脫色后顯微鏡觀察纖維形態見圖3。從圖3(a)可以看出,未脫色樣品(1#樣品)中,無法準確區分出混紡織物中的羊絨、羊毛和滌綸纖維,主要是因為染色后,深色染料覆蓋在纖維表面,導致纖維表面的形態特征被掩蓋,無法利用纖維表面形態及透光性做出準確判斷。

圖3 不同溫度脫色后顯微鏡觀察纖維形態
從圖3(b)可以看出,2#樣品在50 ℃脫色后,部分纖維顏色變淺。在變淺的纖維中能模糊看到鱗片層,有鱗片的纖維為羊毛或羊絨纖維,而滌綸纖維的顏色未有變化,主要因為滌綸纖維表面附著的分散染料未與保險粉發生反應,變化較小。因此可以明顯區分出滌綸纖維。但是羊毛及羊絨纖維顏色仍然較深,未能表現出羊絨和羊毛各自的特性,無法將二者區分出來。
從圖3(c)可以看出,3#樣品在70 ℃脫色后,滌綸纖維的顏色沒有明顯變化,羊絨和羊毛纖維的顏色進一步變淺,鱗片形態完全顯露,各自的透光性也得到了較充分的表現,已經能夠將二者區分開。這主要是因為隨著脫色溫度的提高,羊絨和羊毛纖維表面染料的發色基團被逐漸破壞,鱗片層顯露出來,去除了較深的顏色后,纖維的透光性也得到較好的展示,有助于區分羊絨和羊毛纖維。
從圖3(d)可以看出,當脫色溫度達到80 ℃時,4#樣品中滌綸纖維依然變化較小,羊絨和羊毛雖然顏色更淺,羊絨的形態特征開始模糊,羊絨和羊毛的形態特征趨于一致,已經無法將2種纖維區分開。這主要是因為,在高溫條件下,羊絨和羊毛的鱗片層均遭到破壞,尤其是羊絨纖維損傷嚴重,典型形態特征消失[9-10]。
綜合以上分析,在脫色時間為40 min時,羊毛/羊絨/滌綸混紡織物的最佳脫色溫度為70 ℃。
試驗設置脫色溫度為70 ℃,對比不同脫色時間對脫色效果的影響, 5#樣品為原樣;6#樣品脫色時間為20 min;7#樣品脫色時間為30 min,8#樣品脫色時間為50 min。
2.2.1 不同時間脫色后脫色液對比
不同時間脫色后各織物樣品脫色液對比見圖4。

圖4 不同時間脫色后各織物樣品脫色液對比
從圖4可以看出,脫色時間越長,脫色液顏色越深,主要是因為時間越長,纖維表面被還原的染料增加,纖維染色形態特征隨脫色時間而變化,而水解在脫色液中的染料分子越多,會導致脫色液顏色越深。
2.2.2 不同時間脫色后織物顏色對比
不同時間脫色后織物樣品顏色對比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織物經過不同時間的脫色后,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褪色,時間越長,褪色越明顯。主要是因為時間越長織物被還原的染料越多,脫色越充分,織物顏色越淺。

圖5 不同時間脫色后織物樣品顏色對比
2.2.3 不同時間脫色后的纖維形態
不同時間脫色后顯微鏡觀察纖維形態見圖6。從圖6可以看出,織物脫色時間越長,羊毛、羊絨纖維顏色越淺,而羊絨和羊毛的鱗片層隨脫色時間的變化而變化。6#樣品脫色20 min,滌綸纖維顏色無明顯變化,而羊毛和羊絨纖維顏色變淺。主要是由于滌綸纖維上的分散染料不與還原劑發生反應,而羊絨、羊毛纖維表面的染料被還原劑分解,從纖維上剝落,但是由于反應時間較短,反應不充分,還有大量的染料殘留在纖維表面,因此,無法準確區分羊絨和羊毛纖維。7#樣品脫色30 min,滌綸纖維顏色依然較深,無明顯變化,但是羊絨和羊毛纖維的顏色變淺,形態特征能夠比較清晰地表現出來,根據羊絨、羊毛鱗片層的不同形態,可以明顯區分出來。8#樣品脫色50 min,滌綸纖維未發生明顯變化,而羊絨和羊毛纖維顏色進一步變淺,主要是因為羊絨和羊毛纖維受到損傷,少量的二硫鍵水解和肽鍵斷裂[3],鱗片層被破壞,纖維典型特征消失,導致無法分辨。綜合以上分析,在脫色溫度為70 ℃時,羊毛/羊絨/滌綸混紡織物的最佳脫色時間為30 min。

圖6 不同時間脫色后顯微鏡觀察纖維形態
本文用還原法對織物進行脫色處理,對脫色溫度、脫色時間2項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①在脫色時間為40 min時,羊絨混紡織物脫色效果隨溫度的增高而明顯提高,在70 ℃達到最佳,高于80 ℃羊絨和羊毛的鱗片層被損傷,尤其是羊絨纖維的鱗片破損嚴重,無法進行辨別,但滌綸纖維無明顯變化。
②在脫色溫度為70 ℃時,羊絨混紡織物脫色效果隨時間的增加而明顯提高,在30 min時達到最佳,并且與40 min時無明顯差異,脫色時間超過50 min,羊毛和羊絨的鱗片層破損,尤其是羊絨纖維的鱗片損傷嚴重,無法區分。滌綸纖維在脫色過程中顏色始終變化較小。
③在實際檢測過程中,綜合考慮檢測效率和纖維鑒別效果,羊毛/羊絨/滌綸80/10/10混紡織物在保險粉含量8%、浴比1∶40的脫色液中的最佳的脫色工藝為:脫色溫度70 ℃,脫色時間3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