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佟
(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 服裝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分割線是服裝結構線中的重要表現形式,兼具裝飾性與功能性2種作用。通過連省成縫的原理凸顯人體復雜多變的曲面形態,使二維平面狀態的面料通過相互關聯的切線組合,適應人體凹凸起伏的曲面特點,創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三維空間[1]。通過設計線的位置與形態,呈現其自身形式美感的同時,改變面與面之間的形態與比例,將以人體曲面為基礎的服裝表面進行理想化的分割設計,重塑人體的自然形態,使服裝呈現出不同的風格與特點。隨著服裝設計理念與技術的不斷發展,個性化與定制化的原創設計產品作為一種新時代的象征與風尚,成為時尚業關注的焦點,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與喜愛。在多款少量、以凸顯產品特色為特征的商業設計競爭背景下,服裝設計師與專業教學工作者將面臨全新的挑戰,滿足服裝設計的個性化需求,成為急需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關于女裝分割線設計的文獻資料,多從設計形態的角度研究分割線對服裝造型的影響[1-2]或是從技術角度研究分割線結構在造型中的構成方法[3]。關于人體的曲面特征或與分割線設計的相關文獻,多以提取人體復雜曲面的數據,將數字化三維人體模型的建立與完善作為研究內容[4],或通過對體型的研究,分析人體形態特點與結構塑形的關系[5]。少有研究將分割線的造型設計與結構技術相結合,從多面視角對復雜的人體曲面進行歸納與分解并解決在設計運用中的問題。本文通過實際案例,解析螺旋式分割線在女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并解決在實踐操作中因曲線分割線結構的特殊性而產生的技術難題。
人體是由軀干、脖頸、頭部以及四肢組成的復雜曲面體,其特征是結構與造型設計的根本依據,服裝是以高低起伏的人體外形特征為基礎的物態空間體[6]?;谌梭w形態設計服裝款式及結構,通過分割線將人體體表不同曲面結構進行歸納與整理,使平面衣片組合出具有維度的立體空間,使服裝達到十分合體的效果。鑒于人體曲面結構的復雜性,本文的螺旋式分割設計以軀干部分衣身造型為主要研究內容,分析人體曲面與服裝分割線的結構關系。
曲面變化最豐富的人體軀干,是女裝造型中最具表現力的部分。胸廓、脊柱和骨盆彼此相連構成軀干的生理結構特征,骨骼差異使胸、臀外型與圍度明顯大于腰部。女性胸凸臀翹,腰部凹陷,腹部前挺的體表特征使軀干曲面呈現出復雜多變的凹凸起伏的形態[7],省道、分割線的運用使服裝適應人體曲面的落差變化,成為女裝造型的主要構成方法。人體軀干曲面結構分解圖見圖1。

圖1 人體軀干曲面結構分解圖
從圖1可以看出,人體以前后垂直中線左右對稱,水平腰線將胸與臀在腰部自然連接,理解人體曲面結構簡單直接的方式是將人體劃分為不同區域。依據人體凹凸起伏的曲面變化,通過縱向曲線和水平線將人體曲面劃分為若干平面,縱橫線相交于人體凹凸的關鍵點,這些點的空間起伏變化將人體軀干由具有高度與寬度的視覺二維面轉化為具有空間維度的三維曲面。
通過單面視角將軀干分為正面、背面與側面。自胸寬點K點與K′點向下延伸到Q點與Q′點的縱向曲線之間形成的面,反映人體軀干正面的寬度;自背寬點L點與L′點向下延伸到T點與T′點的縱向曲線之間形成的面,反映人體軀干背面的寬度;自胸寬點K點與背寬點L點向下延伸到Q點與T點的縱向曲線之間形成的面,對稱反映人體軀干側面的厚度。也可以更簡單的將軀干分為前、后2個曲面結構,即自一側手臂橫截面的腋下水平切點U點向下延伸到X點的縱向曲線與另一側對稱的縱向曲線,為軀干前后曲面的分界線,反映人體軀干前后不同的曲面形態。若以人體前后中線對稱來看,是根據上體最大截面圍度而分別得出三開身與四開身服裝主體結構的人體依據。
自肩部中點H分別向前后經過人體胸、背凸點的縱向曲線與前后中線,將前后曲面繼續縱向分解。腰圍水平線與所有縱向曲線相交于凹點D、O、V、R、E點,將軀干曲面上下分解,臀腹水平線與縱向曲線相交于凸點F、P、W、S、G點,將腰下曲面分解,胸部水平線段MM′與正面縱向曲線相交于胸凸A點(A′點)與乳溝中心凹點Y點,乳下圍水平線段NN′與正面縱向曲線相交于乳下凹點C點與C′點,背部水平線段LL′高于胸部水平線,與背面縱向曲線相交于肩凸B點(B′點)與凹點Z點。
所有縱橫線把人體曲面分解為若干個可展開的平面,分割線設計便是參照這些凹凸交點,通過省道變化進行結構線的設計,將完整平面切割為以人體曲面結構為基礎的各種不同形態的切面,并將這些二維切面組合為具有三維特質的服裝形態。
分割線由省道轉移而連省成縫構成。人眼可以從1個角度觀察到人體或服裝的1個完整面或相鄰的多個不完整面。當服裝表面的分割線軌跡可以通過單個視覺角度全部或基本展現時,這樣的分割稱為單面視角分割。當分割線在單個視覺角度不能完整展現,需要通過移動從多個視覺角度觀察分割線的完整軌跡時,這樣的分割稱為多面視角分割。
1.2.1 單面視角分割
單面視角分割一般在四開身或三開身主體結構內設計。以線型軌跡與形態可分為縱線分割、橫線分割、斜線分割、曲線分割與綜合分割[8]。
縱線分割是能夠較好體現功能性與裝飾性的結構線(見圖1),其強調線上下的延展效果,是以前后中線、側縫線、胸寬線、背寬線和經過前后凹凸點的縱向曲線為參考設計的分割線,如公主線便是將H、A、C、D、F、I點連線設計的分割線,將相鄰的衣片通過點點對位縫合可展現人體胸腰腹曲面。
橫線分割是從視覺上強調服裝上下比例關系的結構線,是以經過胸凸、肩凸、腰、臀、腹的水平線或線段設計的分割線,如將M、A、Y、A′、M′點和N、C、C′、N′點的連線分別設計為分割線,其是胸衣式女裝常用的分割設計,展現胸部曲線,通過向上提升視覺調整服裝的比例關系。
斜線分割是通過視錯原理,以斜線軌跡進行分割,調整人體體型與服裝比例的結構線,是按照人體曲面結構分解的結果,以上下斜向相鄰的縱橫凹凸交點連線作為參考設計的分割線,如分別將K、A、D′點相連并正向延長至距離最近的縱向曲線,形成的線段與H、A′、O′點相連的線段組合設計分割線,解決胸腰曲面造型的同時以斜向分割的設計改變了主體內結構的線性方向,使服裝造型充滿活力。
曲線分割線條飽滿柔和、變化豐富,是將經過人體曲面結構分布的縱橫凹凸交點相連,形成單折線或連續折線后,修改成光滑曲線而形成的分割線,如從距離B點最近的肩點開始,將B、E′、S′、T′點鏈接成曲線即為分割線,使服裝的后背結構形態貼合肩背與腰臀,形成不對稱的合體流線設計。
綜合分割就是組合運用前述的2種或以上的分割形式,使服裝結構與造型更加豐富多變。
1.2.2 多面視角分割
因單面視角很難抓取線條運行的完整軌跡,多面視角分割是分割線的另一種設計形式。突破傳統的開身式服裝主體結構,運用具有橫向延展特征的自由長線在女裝衣身的主體結構上進行設計,使分割線呈現不對稱造型,線條形式感強、結構處理復雜、衣片形態多變、絲綹傾斜方向復雜,這些因素使該類服裝在造型與技術上難度較大,對工藝與面料控制要求較高,適合用于設計高級定制的個性化產品。螺旋式分割線設計屬于多面視角分割的范疇。
不對稱非常規的螺旋式分割線,是根據人體凹凸起伏的曲面變化,擯棄以胸部圍度進行縱向劃分的傳統服裝主體結構形式,將合體女裝作為全封閉的圍度空間體,進行通體螺旋斷縫的曲線設計,將衣片切分為自上而下的傾斜扭旋塊面,通過相鄰扭旋塊面的光滑拼接形成依附于軀干體表曲面的立體空間,強調螺旋式分割線在服裝三維空間的形式美與結構美。
螺旋式分割線設計的多面視角圖見圖2。可以看出,將服裝與人體進行立體模擬重合,從左到右分別從多個視覺角度展現了服裝款式的正面、背面、右側、左側和右半側。結構線的設計盡量貼近人體曲面結構中凹凸起伏的縱橫交點,將胸、背、臀凸起的余浮量和腰省盡可能分散轉移到分割線中,并與領口線自然連接,將服裝分解為多個斜向旋轉的不規則面,使每條分割線在服裝造型中呈現出不同長短、不同方向與不同角度的線條軌跡,對人體自然形態與視覺比例關系進行調整與改善。

圖2 螺旋式分割線設計的多面視角圖
將圖2女裝款式作為設計案例。以160/84A號型的立裁人臺作為人體模型,胸圍、腰圍和臀圍分別加放2、4、2 cm的放松量,設定服裝規格為胸圍86 cm、腰圍68 cm、臀圍92 cm、肩寬32 cm、裙長95 cm。
①縱向通體分割基礎結構圖見圖3??梢钥闯?,其將新文化式女裝衣身原型向下延伸至裙擺長度,進行平面結構制版。分別對準胸高(BP)點與肩背凸點設計前后凸點省道,塑造胸、背凸起造型與胸部曲面,將胸腰圍度的差量,以4∶6比例分別分配在衣身前后,作為腰省數值。前胸凸點高于腹部,前腹圍在前胸水平圍度上做減量處理,背部凸點低于后臀,后臀凸起圍度在后背水平圍度上做重疊加量處理。參照胸寬線、背寬線、左右側縫線,前后中線等縱向結構分割線進行通體分割設計,完成14片衣片的結構圖。

圖3 縱向通體分割基礎結構圖
②在整理好的白坯布或韌度好的半透明紙質材料上畫出樣板凈線后,按照樣板裁剪并縫制成基礎坯樣,在人臺上觀察版型效果,基礎坯樣的完成過程中若發現問題,及時做出標記與修正。
③按照圖2的多面視角,在穿于人臺的基礎坯樣上準確畫出螺旋式分割線的位置與形態,線條要求自然流暢,盡量經過人體凹凸關鍵點。
④取下基礎坯樣,按照畫好的分割線軌跡剪開,便形成9片不規則形狀的裙片。
⑤將每個裙片中不同的結構塊面以相同數字編號標記,依次形成9組編號。
⑥分割線設計的平面構成圖見圖4。將相同數字系列編號的結構片在基礎平面樣板中進行還原,畫出分割線與領口設計的運行軌跡,逐一核對不同結構片的上下、左右拼合順序,并標記分割線的拼合關鍵對位點。

BL—胸圍;WL—腰圍;HL—臀圍。圖4 分割線設計的平面構成圖
采用平面制板方法,可以對紙樣中相互拼合的分割線的對應數據與絲綹方向進行準確的控制,根據人體曲面特征進行數據的分析與設計,快速生成基本形結構平面紙樣。立體裁剪直接面對人體或立裁人臺,簡便直觀,方便在整理布料到形成服裝款式最終樣板的過程中對立體造型及時修改,操作過程中時間與材料損耗較多,常用于非常規結構的款式設計[9]。本文女裝款式案例實踐的設計過程是將二者結合,在基礎坯樣上進行立體裁剪,確定出螺旋式分割線在衣片上的位置,再將裁片依次分解到基礎平面紙樣中進行修正,整理出符合設計意圖的完整紙樣。
以臀圍線為水平基準的螺旋式分割線平面紙樣展開圖見圖5??梢钥闯觯加贏、B點的合并線經過腰部轉折曲面,邊緣分別產生0.3 cm與0.4 cm的重疊量,始于C、D、E、F、H、I點的合并線經過臀部轉折曲面,始于G、J點的合并線經過胸凸到乳下圍的轉折曲面,紙樣邊緣分別產生0.45、0.30、0.40、0.50、0.30、0.20、 0.70與0.60 cm的打開量,這些部位位于布料的斜紗處,相鄰衣片可以通過對布料的拔開或歸縮熨燙工藝,處理衣片分割線在縫合時形成的長短差量,平面紙樣中,需要在相鄰衣片分割線的對應部位做好標注,并修順紙樣曲線。螺旋式分割線設計的平面紙樣形成過程,以人體曲面變化為結構依據,以款式設計為造型依據,實現了平面與立體思維的互通轉換。

圖5 螺旋式分割線平面紙樣展開圖
螺旋式分割線條自然流暢,造型優美,但結構設計與工藝技術處理難度較大,設計與制作成本較高,適合運用于個性化或高端定制類產品。
人體軀干連接頭部與四肢,脖頸與手臂與軀干結構聯系最為緊密,在服裝設計中也經常作為整體設計的重要部分。脖子與軀干呈前傾式連接,是衣領與衣身產生結構關聯的重要因素,手臂從肩凸通過與軀干的連接截面自然下垂或向不同方向旋轉運動,是衣袖與衣身產生結構關聯的重要因素[10]。將衣身與肩、頸連接,形成衣袖與衣領結構。
運用螺旋式分割進行整體設計,造型設計上須考慮分割線以相同造型風格向衣身外延伸的運行方向與形態,結構上要解決衣袖、衣領與肩、胸、背的靜態曲面關系,適應手臂與腋下貼合狀態,設計衣袖與衣身內旋面的連接結構。人體肩、頸的基本運動會帶動衣身結構變化而形成功能性的設計[11],如衣袖的設計會影響服裝松量與胸、背活動量的二次設計,衣領的設計會影響服裝穿脫與開合設計的位置與形式等。
下擺是螺旋式分割設計在衣身造型中最活躍、最具表現力的部分,不對稱曲線變化的形式特征決定了螺旋式分割線造型變化的豐富性。運用螺旋式分割線配合下擺造型變化進行結構設計,按照縫合線的等長原理調整下擺線的形態與曲度,如左右不對稱或不規則下擺線設計、前后長短變化設計、裙擺加量的多層次波浪設計、魚尾造型設計等。
用紙張或白坯布為輔助工具,對螺旋式分割線的款式進行造型設計,可以有效控制線條的位置與形態,在平面展開條件下合理的分析和配置服裝結構數據,從理論上實現了紙樣設計的科學性與準確性。以適合面料的工藝技術手段拼合裁片并呈現款式的最終成品效果,對實物效果進行客觀評價,才是設計的最終目的。
由于面料的組織結構、纖維成分等不同,其強度、挺括性、拉伸性、懸垂性等也存在差異,雖然可以通過黏合襯加強面料的穩定性,但在紙樣設計中仍需解決很多因面料的影響帶來的技術難題。因此,在設計實踐中,須根據螺旋式分割線形成的斜裁特點,對理論成型的平面紙樣進行二次設計與修正。首先,按照設計結果,紙樣展開后相鄰衣片的拼合分割線向同一方向呈現出不同的傾斜角度,在排料裁剪時,處于相鄰衣片拼合部位的分割線面料絲綹方向上無法相同,由于不同斜裁面料在重力條件下的懸垂性、拉伸性不同,使得平面紙樣上原本等長(通過歸拔熨燙可以等長)或形態匹配的拼合線,在實際操作中可能無法按照預設的位置進行對位縫合,需要按照實際情況重新調整紙樣邊緣長度,在人臺上依據曲面的凹凸位置修正紙樣的曲線形態與對位點。其次,如果面料由于斜裁而向下拉伸,使得裁片變長、圍度變小且成品規格與紙樣的設定尺寸發生偏離時,需要在紙樣上補充缺失的部分。
通過對螺旋式分割線的設計原理、設計過程、構成方法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對人體的曲面分解是螺旋式分割線結構設計的前提,該結構形式突破了以上體圍度界定前、后、側的縱向切面的傳統基本主體結構,通過非常規的復雜結構分割設計,以結構線的多面視角變化,表現與調整人體的自然形態,將服裝分割線的藝術性與功能性融為一體。
②采用平面制板與立體裁剪結合的構成方法對服裝進行螺旋式結構分割與設計,解決了立體裁剪操作中對服裝松量與布料絲綹較難控制、采集結構數據模糊,平面制板對款式造型線的空間設計把握不準的問題,提高了結構設計的質量與效率。
③在實際運用中,因人體軀干與肩、頸的曲面連接,主體的分割線與衣袖、衣領、下擺產生必要的形式與結構的關聯,強調局部與整體設計在造型風格上的一致性,在結構上在適應人體復雜曲面變化的同時進行功能性設計。針對服裝因螺旋式分割結構形成的布料斜裁特點,對拼合部位的對應數據進行調整,在原有紙樣上進行二次設計與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