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王雁


徐青,1960年10月生,湖北武漢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研究所科技委主任、國家重點型號工程總設計師。榮立國防工業型號研制個人一等功2次,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項,國防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2015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他是我國水面戰斗艦艇設計領軍人物之一,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項重點型號的研制。作為總設計師,他主導構建了水面艦艇隱身設計和抗沖擊技術體系,他提出的集成優化設計方法已在艦船研制中普遍應用。
2017年10月,中國海軍第26批護航艦隊抵達英國倫敦進行友好訪問,這是中國海軍艦隊首次到訪英國首都倫敦。
當兩艘護衛艦“黃岡艦”和“揚州艦”,以及綜合補給艦“高郵湖艦”駛過倫敦金絲雀碼頭時,畫面引發了民眾熱議。
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艦首次進入英國內水。當地華人華僑看到祖國強大的護衛艦緩緩駛過時,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這兩艘護衛艦的自主設計,都是出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研究所研究員徐青之手。出生于1960年的徐青,投身于祖國的艦船事業近四十載,在船舶設計領域作出了卓越成績,是當之無愧的“船舶設計大師”。
創新突破 ?打造國之重器
1996年,年僅36歲的徐青作為總設計師開始主持設計中國第一個大型綜合試驗船。
對于這條船,徐青用“怪船”來代稱。因為設計目標時,要求把水聲設備的靜態試驗、動態試驗、噪聲測試和魚雷發射等多項試驗在這同一條試驗船上完成。而類似的試驗,俄羅斯是使用5條試驗船來完成的。
合五為一,就會遇到很多關鍵性的技術難題。當時國際上還沒有其他國家這樣做過,也沒有可以借鑒的資料。為了將幾乎不可能變為可能,徐青和他的團隊開始了“巧妙奇特,卻一波三折”的攻堅歷程。
首先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為滿足試驗要求,需要設置一個直徑超過6米的大型深井貫穿主船體。可是如果這樣船還能航行嗎?為解決進水的問題,徐青及其團隊先后嘗試了多種方法,但造井之后,試驗船航行狀態非常不好,而且阻力很大,研制一度陷入困境。
一天,徐青靈感萌發。他利用濾茶漏斗的原理,制作一個順流的鏤空蓋,將水井底部的來流順流到船體底部的去流段。就這樣,一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眾人的難題。
此后徐青又帶領團隊先后解決了綜合試驗船的特殊結構、電磁兼容、噪聲隔離、鈦合金導流罩透聲等關鍵技術問題。1999年,綜合試驗船成功研制交付使用。
2002年5月7日,北方航空公司的麥道客機CJ6136航班,在大連附近海域失事。在眾多搜索黑匣子的船只中,這只綜合試驗船率先定位失事飛機的黑匣子,為分析飛機失事原因立下頭功。
多年來,徐青專心于船舶技術研究,并取得了眾多突破性成果。
乘風波浪 ?探索神秘海洋
出生于長江邊的徐青,從小看著江上各種船舶往來。1978年,徐青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學,人生第一次遠航,就乘坐了“東方紅”號客輪,自此與船舶結下不解之緣。
1982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學習液壓傳動及控制專業的他被分配到了第七〇一研究所,開始從事船舶設計工作。剛開始,科研環境十分艱苦,幾乎沒有像樣的科研裝備。“有的時候在辦公桌上看圖紙,看著看著墻上的土渣子就大塊往下掉。”
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的意志。入所不到3年,還是助理工程師的徐青就被推選為專業科科長。起初,他也有些發怵,后來在朱英富院士的鼓勵和支持下,徐青帶頭以身作則,把最困難的工作留給自己,在壓力中迅速成長。
艦艇的設計難度不亞于一座城市。所里的老同志經常對徐青說:“一艘艦艇的用電量相當于當年一個中小型城市的用電量。”因為城市具備的功能艦艇基本都有體現,如此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也給徐青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既然是要設計一個‘城市’,那需具備的知識和涉及的行業就太多了。材料、工藝、控制、機電等各個方面都要了解。”面對一系列陌生的專業領域,徐青壓下心頭的不安,重新開始了學習。
在一年又一年的潛心鉆研中,徐青迅速地成長為研究所的業務精兵,并開始挑起所里的大梁。至今,他已先后參與了三代驅逐艦與護衛艦的研制,組織完成了20多項重點型號或系統產品的研究設計。
設計完成后,徐青還要和團隊一起對船體進行下水實驗。為了確保實驗的全面性,他們會專門選擇在大風大浪的天氣出海。
一次出海過程中,一條實驗船剛出海就因故障出現滿舵,航行方向一時難以控制,眼看著就要與一條貨船相撞。“當時情況非常危險,如果真的相撞,可能我們都會犧牲。”徐青回憶道。
后來通過及時調整,最終與該貨船擦肩而過。事后,經過分析和實驗,原來是液壓系統設計上出現了問題。此前,幾乎所有的船用的都是該液壓系統,平時失誤的概率極小,只有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會觸發。但安全不容一絲僥幸心理,設計團隊迅速更改設計,并廣泛運用到之后的設計當中。
情系國防 ?守護流動“國土”
現代艦艇的技術復雜、知識密集,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和科學技術最新成就,是大國地位的象征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撐。“艦艇開到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國家。”
從“戰艦搖籃”成長起來的“船舶設計大師”,徐青和他的團隊筑起了一片“流動的國土”“漂浮的城市”,形成了戰斗的堡壘,履行著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光榮使命。
2011年2月,利比亞發生政治沖突,中國籍員工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受到威脅。2月22日,中國政府宣布從利比亞撤出中國公民。
徐青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徐州”號導彈護衛艦保護著撤僑的游輪,當看到五星紅旗飄揚在利比亞海岸時,岸邊聚集的無數利比亞的僑民和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的徐青也禁不住流下了淚水。
這是中國軍艦首次參與海外撤僑行動,同時也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2015年3月,“徐州”號導彈護衛艦再一次從亞丁灣護航途中轉至也門,執行撤離中國公民的任務。
多年來,徐青所設計的艦艇先后參與了我國南海及釣魚島維權、亞丁灣護航、利比亞和也門撤僑、多國聯合軍演等重大任務,贏得國內外廣泛贊譽。
“我們的艦艇制造技術從對西方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再到如今可以與他們并駕齊驅、同臺競技,傾注了幾代國防科技人的心血。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凝聚科研力量,在薄弱環節繼續攻堅克難,打造準國家實驗室,為我國國防事業貢獻力量。”徐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