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出自《莊子·逍遙游》)
譯文
如果水蓄積得不深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起大船。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處,放一根小草就可以成為船;把一個杯子放上去,就會被吸住,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了。風力積蓄得不大,就沒有力量承載巨大的翅膀。所以大鵬高飛九萬里,是因為風在它的下面托著,它才可以乘風而行;大鵬背負著青天而無所阻攔,然后才開始向南飛行。
品讀
坳堂的水承載不起杯子的重量;力量弱小的風托不起巨大的雙翼。在此文中,莊子借用水和風,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比喻淺顯而深刻。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首屈一指的大學問家。他生長在江蘇昆山,據傳說,他從小就如饑似渴地勤奮讀書,沒過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書都被他讀完了,至今還流傳著“昆山無書”的美談。
顧炎武的著作《日知錄·自序》中有“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知”“積三十余年,乃成一編”。他不僅每天讀書,而且遇到難題,一定弄懂弄通;發現疑點,更是反復琢磨,直到完全清楚為止。由于不知疲倦地勤奮學習,顧炎武十多歲時就把一部令人望而卻步的《資治通鑒》讀完,并且全部抄了一遍。他一生讀過的書有好幾萬卷,可以裝滿一間屋子。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痹趯W習中,我們要多積累,這樣才能積蓄自身的力量,更有效地服務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