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蘭

2019年以來,襄陽市襄城區委堅持分級分類、多渠道、多形式、重質量、求實效的教育培訓理念,切實加大黨員教育培訓力度,全面提高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豐富形式,推動“理論講”向“交流學”提升。改變坐在教室聽講的單一培訓形式,帶領黨員走出教室、走進社區小區、走上田間地頭。采取集中教學與實地觀摩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授課教育和考試考核相結合。在培訓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邀請在農業農村、基層社會治理領域的專家領導講授政策,注重邀請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上臺傳授經驗,占課程比例的60%。通過“基層書記”教“基層書記”,受到參訓學員的一致好評。同時,注重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到先進村(社區)實地觀摩學習。2019年以來,先后組織村(社區)、“兩新”等基層黨組織書記到十堰、武漢、荊門、宜昌、南京、寧波、南陽等地實地考察學習,有力提升了培訓質效。
因需施教,實現“給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在培訓內容設置上注重聽取黨員的意見和建議,收集基層需求,變被動灌輸為主動汲取,調動黨員學習積極性。每年年初,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全區各類黨組織、黨員的培訓需求進行調查摸底,按照“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堅持知識更新和素質提升并舉。先后收集黨員教育培訓方面的意見建議168條,采納116條,切實將黨員教育培訓做實做細。如近年來社區黨組織書記對探索智慧黨建工作的學習需求較高,便有針對性地組織2批次54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到江浙滬等先進地區觀摩學習,為廣大社區黨組織書記擴寬了視野,開拓了思路。
以點擴面,推動從“單基地”向“多站點”擴寬。充分挖掘本地資源,打造黨員教育培訓實訓基地,為黨員教育培訓“走出去”提供平臺。今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新建了襄城區黨員政治生活館,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教學場館,讓黨員在身臨其境的教育中接受黨性鍛煉。分類建立了黨組織教學點,如農村重點以姚庵村、肖沖村、青山村等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業績突出的村為主,社區重點以閘口社區、民主路社區、檀溪湖社區等具有先進治理經驗的為主,“兩新”重點以余家湖工業園、603文創園、臥龍山藥小鎮等為主,并適當囊括周邊縣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到現場觀摩。
統籌資源,做到從“校園”向“小區”延伸。注重黨員8小時之外的教育培訓,結合黨員下沉社區等工作為黨員搭建實踐鍛煉平臺。建立了104個紅色驛站,驛站內配備了圖書閱覽、學習活動室等功能,為黨員經常性學習和活動提供了便利。發揮“雙報到”黨員中領導干部優勢,鼓勵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到紅色驛站講授“微黨課”,把課堂辦到小區,黨員學習在小區。今年7月,借助融媒體平臺,開設襄城區“兩優一先”風采展播欄目,邀請先進基層黨組織書記、優秀黨員走進融媒直播間,展現全區優秀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員的精神風貌,在全區營造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濃厚氛圍。
近3年來,襄城區各級黨組織累計舉辦培訓班175期,培訓農村、社區黨組織書記519人次;培訓農村黨員9348人次、社區黨員8751人次、黨政機關黨員3215人次、“兩新”組織黨員2587人次、新黨員1568人次、流動黨員3385人次;開展黨員創業就業技能教育培訓2387人次。3年培訓學時累計達3328小時,基本實現了全區黨員教育培訓全覆蓋。
(作者系襄陽市襄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